大顺永昌 第133章

作者:富春山居

“好,打的好。这些满人自起兵叛乱以来,就杀戮我军民,残害我百姓,陛下真乃天命之主,所以才能如此干脆利落得击败阿济格啊。

我此前一直都主张,我们要同清军周旋下去,战事总会等来转机的。伯爷,现在还有什么可考虑的,我们应当尽快出兵攻击偃师,不可令刘芳名部逃回黄河北岸去…”

看着第一个站出来鼓吹对清军展开反击的人,刘忠还没有说什么,边上已经有人忍不住嘲讽道:“高副将此前不是一直都说,满人才是天命所归,我等不该违逆天命的吗?怎么今日又变了。”

被同僚嘲讽的高岩对这种话只当没听见,他知道现在自己要是不坚定的表明态度,之前他在军中上窜下跳的联络其他人投降的事一旦被人揭发出来,他可就无路可走了。因此他向着上首的刘忠抱拳说道:“伯爷,末将此前不过是为了试探一下大家的心意,但末将对于大顺的忠诚可从来没有变过。此次出征末将愿意为前锋,在战场上证明末将之心迹…”

听着高副将这话,其他人也顾不得再嘲讽他了,转而纷纷向刘忠求战,个个都愿意在战场上证明自己对大顺的忠诚。看着这些突然就忠诚起来的部下们,刘忠一时也感到了无语,有这样的部下他还能想什么有的没的。

刘忠在心里叹息了一声,便把李际遇的计划复述了一遍,听说清军营地内还有接应,这下诸将的士气就更高了,最终还是高副将争取到了先锋的任务,兴高采烈的下去召集部下去了。没办法,和其他人相比,这位更需要证明自己的忠诚,而且只要李自成放过了他,肯定也不会再追究别人,大家也就默认了刘忠的安排。

一月二十一日凌晨,从洛阳出发的刘忠军在李际遇、刘登楼等清军将领的协助下,以极小的代价攻破了刘芳名驻扎的

偃师城,刘芳名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部下刘登楼生擒。

天亮时刘忠入偃师城,被五花大绑的刘芳名被带到县衙,看到这位昔日的同僚,刘忠还是有所不忍,一边亲自为其解开绳索,一边向其安抚道:“孝五,你也不要埋怨于我,今日天下形势已经变更,我等还是应当顺应天命啊。”

只是脸色发白的刘芳名虽然没有斥责这位老同僚,却摇着头说道:“李自成也未必是天命所归,否则又怎么会丢掉北京?靖远大将军是败了,可定国大将军还没败,相比起我们这五万人马,定国大将军那边才是真正的主力啊。”

刘忠却不认同的说道:“若是东路清军能够攻破我军的防线,又怎么能让陛下调集主力在西线击败阿济格呢?孝五,这就是天命啊。错过了这一次,满人已经不可能再发起这样规模的进攻了。而都元帅府赢了这一仗,南方人心就安定下来了,此长彼消,天下终究还是我们汉人的。”

刘芳名迟疑了片刻之后,还是摇着头说道:“没有为大明殉国是因为大明的天命已终,但要是再背叛大清的话,天下人该怎么看我?为了活命反复无常的小人吗?错了一次,不能再错第二次。”

第425章 追击16

对于刘芳名的回答,刘忠不仅没有感到愤怒反而起了兔死狐悲之心,要知道他此前迟迟没能做出投降清军的决定,同样也是在考虑这个问题,只不过他等来了转机,而对方却跌落到了地狱中去了。

作为一名武人,暴虐也好,贪生怕死也好,其实还都是小节,但要是动不动反叛的话,那么就不可能再获得什么信任了,因为没有哪个君主会把一支军队交给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手中。

刘忠只能让人把刘芳名带下去好好看管了起来,然后继续指挥军队向着巩义前进,当日黄昏时分巩义清军向刘忠部投降,一月二十二日上午,为左光先部带队的刘芳兴抵达巩义城下。面对坚持在洛阳抵抗并反击清军成功的刘忠军,刘芳兴虽然感到有些无语,但是下面的顺军士兵们却很高兴,因为这意味着黄河以南的地方都收复了。

当天晚上,刘忠直接带着刘芳名去了左光先军中。假如来的不是左光先,他还真不敢这么直接找上门来,但是作为大明边军出身的大顺将领,终究还是有几分香火情分的,刘忠这才向着来左光先军中探一探对方的口风,想知道李自成对于自己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到底是怎么看的。

只是左光先虽然见了他,可见面的第一句话就对他不客气的说道:“平南伯此时不应该来见我,既然知道陛下已经在前往郑州的路上,平南伯就该第一时间前去陛下面前请罪才是。来我军中,平南伯又想知道什么呢?”

刘忠虽然有所醒悟,但还是为自己稍稍分辨道:“我不是不想立刻去见陛下,我只是担心见不到陛下的面。”

听到刘忠这么说,左光先的脸色才稍稍缓和了一些道:“如果是这样,我这就派人护送平南伯去见陛下,不过现在就要上路。”

刘忠显得有些迟疑,过了数息才回道:“我总要回去安排一下军队,这么直接走了,恐怕军中会出乱子。”

左光先看着他摇了摇头说道:“我军现在大获全胜,能出什么乱子?就算出了乱子,有我在这里,难道还怕平息不下去吗?平南伯,看在过去的交情份上,我只多说一句,莫要自误。”

刘忠盯着左光先看了好久,发觉对方眼神透彻的很,完全没有回避自己的意思,他这才咬着牙说道:“也好,就有劳左兄了,这里就拜托左兄主持了…”

于是刚刚进入左军没多久的刘忠,很快就在一队顺军骑兵的护送下向着郑州赶去了。稍晚些时候,刘忠部下也接到了刘忠传回的命令,要求他们暂时接受左光先的领导,对于这一命令并没有人站出来质疑。

也就在这一天,居于卫辉府的河南巡抚罗绣锦也正式接到了阿济格军退过黄河的消息,此前虽然有传闻,说什么阿济格军在河南受挫,但是罗绣锦等官员以为最多也就是某个局部战役不利,他们根本没想过阿济格会被直接赶回黄河北岸。

罗绣锦只能找来刚上任的河南布政使吴景道进行商议,吴景道投降满人比罗绣锦要早,只不过他之前弹劾多尔衮专权被夺官,随着满人入关人手不足,就又把这些被夺官的汉人给起复了。

此时的多尔衮已经是叔父摄政王,地位稳固不摇,因此吴景道也谨言慎行了许多。但是面对阿济格军的败退,吴景道也还是忍不住发了一句牢骚道:“此时争夺天下方才是头等要事,把权力都把持在自家兄弟手中,焉能不出问题。”

罗绣锦哪敢接这话,主子的事可轮不到他们这些奴才议论,幸好现在只是两人独对,没有外人在边上,因此罗绣锦赶紧劝说道:“我等都是辽人,大清兴则我等兴,大清衰则我等也不会有好下场的。现在大家只能求一个同船共济,光是抱怨可解决不了问题。更何况,主子们的想法,又怎么轮得到我们来评论,咱们还是就事论事吧。”

吴景道也知对方是为自己好,于是沉默了片刻之后便切入主题说道:“靖远大将军这一败,黄河以南算是完了,河南以北的怀庆府估计我们也站不住。现在就要看,靖远大将军到底带回了多少人,然后才能决定我们该怎么守。”

罗绣锦也知道吴景道说的是实话,阿济格带着大兵南下后,黄河北面的怀庆、卫辉、彰德三府就被清军视为了腹地,因此三地并没有布置多少人马。事实上,要不是因为为大军征集粮食导致了多处农民造反,罗绣锦都想要把那些绿营兵送去军屯了。

怀庆、卫辉、彰德三府虽然在崇祯后期没有经历什么兵灾,但是同样没有逃过天灾。当然,和黄河南边的河南五府相比,北岸三府的百姓情况还是稍好,但是满清入关之后,这里的百姓还是遭了殃。

为了供应京城和大军南征的粮秣,满清在河北各地都开始了搜刮,名义上满清废除了明时的加派三饷,但实际操作中却并没有停止征收。甚至于为了向新主子献媚和填补自己被农民军抢走的财产,投效满人的前明官吏和士绅还增加了额外的数目。

和大顺所不同的,刚刚入关的满人并不接受民告官的的状子,因为满人在京城四郊进行的圈地行动,本身就是最大的民怨,假如满人做出为百姓做主的姿态,那么他们在京城附近的圈地行动就进行不下去了,和多收了几斗粮食相比,整片土地被满人占为己有,显然更没有道理。

面对无处讲理的绝望,加上从京城附近南逃的百姓。按照满人的规矩,圈地不仅仅是划走了土地,而是连土地上的人都成为满人的奴隶了,那些良民又怎么肯无缘无故的成为满人的奴隶,因此只能丢下土地往外逃亡了,虽然也有愤而起兵造反的,但是面对满人的强大武力,造反者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

怀庆、卫辉、彰德三府,虽然并不在满人的圈地范围内,但是南逃的百姓带来的消息,加上满清官吏勾结地方士绅的征派,使得三府同样有着此起彼伏的反抗。其中最多的就是结寨自保,拒绝向官府交税的事件。虽然满清的官吏把这些抗税的土寨称之为土贼,可是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些其实都是些良民。

满清当然不会放过这些敢抗税的乡民,在阿济格军打破了黄河防线,把周边的顺军驱赶到更南方后,罗绣锦就派遣卫辉参将赵士忠,对这些各自为战的抗税村寨进行剿灭。因为这些抗税百姓之间缺乏联系,他们对于满清的残忍也缺乏认知,他们总以为朝廷是不敢派出军队来杀人的,否则如何做朝廷。

但是他们显然搞错了一件事,基本满人在北京城重新登基改国号,但满人的强盗本性并没有改变。对于满人来说,只有满人和蒙古人才是大清的百姓,汉人及其他人并不是大清的百姓,他们只是为大清提供赋税和人力的奴才,对于那些不能为大清提供赋税和人力的人,满人是必要除之而后快的,因为不能给其他奴隶树立起坏的榜样。

再加上周边的顺军被清军击退,一时之间这些抗税的百姓也无法获得外力的帮助,于是在短短几个月间,三府就被剿灭了十数个抗税的村寨。被满人释放了束缚的前明军,在作恶这方面并不需要什么人来教,那些抗税的村寨失去了所有的男丁和老幼,只剩下了一些年轻女子,被起清军糟践够后,又被随意的发卖给了周边乡民,算是给周边村寨一个警告。

因此,虽然现在河北三府的治安开始好转,但罗绣锦心里很清楚,这种好转并不是地方上的百姓放弃了抵抗,而是他们不想做无谓的牺牲,一旦顺军重新回到了这里,那么地方上的反抗势力只会集中到顺军麾下去。

因此罗绣锦也只能点着头回应道:“确实,要是

靖远大将军带回了主力,那么我们至少还能够在黄河边上设立一道防线。可若是靖远大将军只带回了很少的人,那么我们恐怕还不得不把怀庆部分地区让给顺军了。”

只是吴景道担心的却不仅仅是如此,他长叹了一声后说道:“要是大将军带回了主力,也是一件麻烦事。河南八府只剩下了河北三府,之前我们已经把河北三府的粮食搜刮一空给十王送去了,现在靖远大将军回来了,这个时节还怎么征粮?现在到夏收还要五个月,这个时候再对百姓征粮,恐怕他们也只能造反了,就算我们能把造反的百姓都杀光,可秋天怎么办?明年怎么办?”

罗绣锦沉思了半天后,终于出声说道:“对百姓的加征恐怕是真不能了,眼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士绅借粮。他们之前替我们征税的时候,可没少加派,现在让他们拿出一点来支持国事,总是应该的。”

吴景道皱了皱眉头道:“士绅手中是有粮食,可是他们恐怕不会轻易借出。我担心到时物议纷纷,传到京城去,摄政王未必不会拿我们的脑袋安抚他们。毕竟本朝入关根基不稳,需要仰赖地方缙绅的支持才能在关内站稳脚跟啊。”

罗绣锦沉默了一会后说道:“不向士绅借粮,那么你觉得我们眼下还有什么办法过这个难关吗?大将军估计很快就会派出使者,来找我们要粮食和丁壮了。”

吴景道自然是拿不出更好的办法的,但他却补充道:“就算要借,也不能我们出面,应当请大将军做主。这样日后摄政王也不会问责到我们头上…”

第426章 追击17

阿济格退到黄河北岸后方才派人给多铎派去了信使,倒不是之前他忘记了这件事,而是他此前一直没有下定决心退的这么彻底,如果能够在许昌站住脚的话,他是不会这样向这个弟弟坦诚自己遭到了一次彻底的失败,接下来已经无能力参与对顺军的进攻了。

一月二十五日,从济宁前线返回东平县城的多铎接到了阿济格派出的信使,听了信使的汇报后,多铎气的拿起了手边的茶盏摔在了地上,对着自己的同母大哥足足臭骂了半天,来送信的使者和边上服侍的侍卫们连大气都不敢喘上一口。

虽然发泄了心头的一点怒火,但是多铎也知道事态已经开始变得严重了,光靠骂人是没法挽回阿济格失败这件事的。于是冷静下来之后,他立刻召集了城内诸将商议此事。

说是诸将,其实城内有资格参与讨论阿济格失利一事的也就三人,宗室韩岱和拜音图、固山额真富喇克塔。被多铎紧急召见的三人,一开始以为本军那路人马又出问题了,毕竟顺军在胶东半岛开始反攻之后,本军的作战进展就一直不怎么顺利,哪怕这次多铎亲自视察了汶上一带的前线,前线的将士们也没有表现出被激励的意思。

事实上,因为清军糟糕的后勤补给能力及数万人局促在狭小地域内居住导致的糟糕卫生情况,前线的清军已经开始出现了疫病,这也是多铎不得不提前离开前线的主要因素。

虽然前线的将领想出了用敌台对付敌台的作战方略,但是面对顺军密密麻麻的敌台群落,明眼人都能看出,想要在短期内从正面突破顺军济宁防线已是不可能的事。毕竟要通过不断修筑敌台去压制顺军的敌台,那么他们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火炮,后者清军勉强还能满足,但是对于前者却是无能为力的,因为这里是关内不是关外,被抓来充当夫子的百姓是可以跑路的,关外天寒地冻跑出营地就是自杀,可关内却没这么寒冷。

假如没法驱使本地老百姓去干苦力活,那么就只能让士兵去干,但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后勤供应体系,在冬日干这样的体力活,差不多就是一种虐待,本就对满人没有什么忠诚感的新降明军,显然是不肯卖力干活的。

因此在前线看着几日修敌台的经过后,多铎其实已经意识到,这只是一个理论上有效的办法,假如不能组织起大量的民夫进行土木作业,那么想要靠着清军自己的力量去修这些敌台,估计没有三五个月他是看不到济宁城的城墙了。

不过即便如此,让那些汉人士兵慢悠悠的在前线干活,也好过让他们待在营中无所事事。对于这些忠诚度不高的投降士兵,如果不能给他们找点什么事做,那么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搞不好就会生出别样的心思来了。

至于西面的定陶、城武一线,曹县之战后一度让多铎以为顺军把主力运动到了自己的侧翼,因此他同意了西面尼堪、佟图赖两人转攻为首的建议,并做好了接应两人的准备。老实说多铎其实并不担心顺军主力出现,他反而觉得和顺军主力攻击自己的侧翼情况相比,也好过在汶上一带和顺军一起比赛挖土强。

但是他等来的不是顺军主力对尼堪、佟图赖的袭击,而是阿济格撤退到黄河北岸的消息,这是他真没有想到的一个结果。虽然这个时候多铎心里也有些明白过来,此前的曹县之战正是顺军调动主力西进的一个插曲,而不是准备从定陶、城武一线进攻自己侧翼的先兆,尼堪、佟图赖和自己都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但是多铎并不觉得这是自己的错误,甚至也不是尼堪、佟图赖的错误,真正应当为这场失败负责的还是他哪个亲大哥,要不是阿济格把自己的队伍拉的这么开,顺军又怎么能够一口口的吃掉阿济格分布在各处的军队,说到底阿济格就是昏了头了,放着归德这个要点不去打,反而跑去了陈州,假如阿济格的主力不跑去陈州,那么顺军就不可能一口吃掉尚可喜所部。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多铎已经顾不上去指责阿济格在这场战争中犯了多少错误,反正以后的王议政大臣会议上有的是时间讨论这个问题。现在他最关心的还是,随着阿济格撤退到黄河以北后,这场南征之战究竟还能否继续下去了。

听了阿济格失利退守黄河北岸的消息,被多铎召来的三人都很惊讶,不过看着面无表情的多铎,三人很快就把这种惊讶给压了下去,拜音图很快就理清了思路向多铎问道:“十王,不知英王退到了黄河北岸后是打算就地防守呢?还是要继续后撤?要是英王继续后撤的话,那么我军就只能回援,以防止顺军直接沿着保定去攻击北京城了。”

坐在椅子上的多铎听了这话才仿佛有了几分生气,数息后开口说道:“九王手中还有近五万人马,足以守卫北京,我会派人回京通知九王,令其不必再南下接应我军,因此北京应当不会有事。

至于英王这边,他想要沿黄河驻守恐怕也困难的很,因为河北三府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没有粮食如何就地驻防?就算顺军不过河,英王也是要后撤的。不过再过一月黄河就解冻了,所以顺军大举北上的机会也不大。”

拜音图松了口气,但很快就对本军所面临的困境开始发愁了,他想了一会后说道:“没有了英王在河南牵制顺军,那么顺军主力就可以全部用于对付我们这边了。汶上一线双方都已经僵住了,就算顺军把主力都调动到汶上,也很难推得动我军得营垒。

但是从城武到定陶到曹州城,我军并没有建立一条稳固的防线,顺军要是从这一地区向我军发起进攻,那么我们就被动了。而且,我军在后方已经征集不到多少粮食了,也就是说顺军哪怕不打击我军侧翼,光是和我们在原地对峙下去,再过一两个月,我们也不得不因为乏粮而撤退了。”

在这样的大略问题上,韩岱和富喇克塔也只能站在一旁听听而已,也只有拜音图还能同多铎讨论上几句,毕竟几个有能力的大将此刻都在外面领兵呢。

多铎瞧了一眼边上保持沉默的两人,也知道在这个问题上让两人出主意,确实有些为难两人了,因为一个只有匹夫之勇,而另一个则缺乏经验,估计他们现在脑子里都拼凑不出两只军队相互对峙的地图来,这还谈什么建议。

撇了一眼两人后,多铎这才轻轻咳嗽了一声,吸引了三人的注意后说道:“所以我们要趁着顺军主力还没有从郑州返回的空当,先在城武、定陶打开局面。既然顺军主力不在曹县,那么我们自然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对城武、定陶发起猛攻了。

打破了这道防线之后,归德也好、徐州也好都落在了我们面前,我们想打那个就打那个,也就不用在汶上和顺军僵持下去了。若是能够逼迫李自成和我们展开野战,那就更好了。我想,我们至少不会在野战中输给这些南蛮子。”

阿济格虽然派出了信使向多铎通报了自己失利的消息,但却略过了自己的骑兵没能冲动顺军步兵方阵一事,因为他觉得这件事实在有些丢脸,他也不希望在弟弟面前再讲一遍自己被激怒的经过。因此多铎对于阿济格战败的原因,以为他是在顺军的优势兵力围攻下才失败的,并不知道阿济格是因为没能冲动顺军步兵方阵,才导致野战失利的。

顺军在西路清军面前一直靠着营垒作战,完全没有和清军野战的意思,也令多铎有了一个错觉,以为顺军和明军一样,只能躲在城墙背后才有勇气和满人作战。

对于多铎的主张,韩岱是第一个支持的,虽然他现在还缺乏经验,但判断力还是有的,他轻轻拍手称赞道:“十王说的太对了,将士们早就不耐烦和顺军不停的争夺营垒了,若是能够迫使李自成和我们野战,那么我们也许一次就可以把顺军解决掉。若是没有李自成这个领袖,以顺军内部来源之复杂,恐怕谁也不能服谁,到时候我们就不是面对一整支顺军,而是一个个独立的将领了。”

拜音图同样支持了多铎的主张,看到自己上司也表了态,富喇克塔于是也出声附和了起来。多铎微微颔首后接着说道:“刚刚拜音图也说了,我军粮草不济,久拖对我军不利。所以我们必须要在黄河解冻之前和顺军决出胜负,黄河一旦解冻,就意味着顺军可以用船只从南方运输物资和军队北上了,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就算想撤也难了…”

确定了把打开局面的攻击放在定陶、城武一线后,多铎随即令韩岱下达了几道命令,分别给博洛、阿山、尼堪、佟图赖四人送了过去,要求他们在三日内立刻发起对于定陶、城武的攻击,并向曹县、归德方向深入。

结束了会议之后,回到了后院内的多铎亲自给多尔衮写了封信,信中除了讲述阿济格失利对于南征作战的影响后,还隐晦的提醒了下多尔衮,在当前的情况下恐怕不能完全的放弃关外,要做好关内呆不住撤退的准备。

多铎让自己的亲卫以三百里加急的方式,于三日内把信件送到了北京,此时的多尔衮也从罗绣锦、吴景道派人送来的信件中了解了阿济格失利的消息,多尔衮第一时间就封锁了这一消息。

第427章 追击18

对于多尔衮来说,眼下的局面无疑是他预料中最坏的几种局面之一,但他并没有剧烈的情绪波动。作为一个在黄台吉手下隐忍成长的满人旗主,在做事之前先做好最坏的打算,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这也是他的手下敬畏自己的原因,因为做出了决定之后的多尔衮,他对自己的决定是不会有所犹豫的。

更何况,现在阿济格虽然失败了,可大清还在他的控制之中,比黄台吉生前每天都要担心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家相比,这简直不算什么困境。因此对于多铎提出的,应当做好退出关外的准备,多尔衮只是瞧了一眼就把信件丢在了一边。

多尔衮在北京的居所位于紫禁城东面的小南城,其实这个地方在内城并不是什么出色的所在,和一些前明皇亲权贵的住宅相比,建筑颇为破败,住起来也并不是那么的舒服,不过多尔衮还是一眼就相中了这里,除了这里的防御较为出色外,还有各原因就是,这里是明英宗朱祁镇从草原归来后被幽禁过的地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里也是皇居,是皇帝在紫禁城外居住的地方,不是那些所谓的皇帝潜邸能比的。其实多尔衮本可以选一个更加舒适的居所,比如崇祯登基之前的王府,但多尔衮却执意要住这里,宁可花费大把钱粮把小南城重新翻建一遍。

在满人刚入关国库空乏的时候,多尔衮还这么执意要翻修年久失修的小南城,而不是住进现成的豪宅中去,满人亲贵对于多尔衮的用心也就有所了然了。这也是宫中两位太后拼命安抚这位摄政王,并不惜给其加上叔王头衔的原因。

多尔衮通过迁都和在关内圈地两大动作,几乎已经稳固住了自己摄政王的地位,此前他虽然有着摄政王的称号,但大家敬畏的只是两白旗的实力,而不是真正认可了他摄政的地位。但是通过迁都和圈地两大动作,使得底层满人开始承认多尔衮的摄政地位,认为多尔衮有这个权力给满人分配房子、土地和奴隶。

也就是说,多尔衮通过这两个举动,把自己的权力绕过了各旗旗主,直接对中下层的满人进行了利益分配,为了获得更好的土地和房子,大家只能向多尔衮请求。这种手段正是过去黄台吉为了削弱各旗旗主对各旗控制手段的翻版。

可以说,只要不退回关外去,多尔衮同样能够通过对中下层满人的利益分配掌握住八旗,而不必再去关心八旗上层是否继续和自己对抗下去,毕竟八旗本身就是一个围绕着利益分配建立起来的军事集团,旗主最大的权力就是给本旗争取利益并进行分配,假如旗主既不能为本旗争取利益,也无法为旗民分配利益,那么这个旗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这样的情况下,多铎认为要做好退出关外的准备,在多尔衮看来是很可笑的。强制满人从关外迁移到关内,是因为他们可以用汉人的土地和财产去弥补满人迁移所受到的损失,那么当他们退回关外去的时候,谁来弥补满人的损失?

假如不能弥补满人的损失,那么之前力主迁都的多尔衮就会成为众矢之的,那个时候什么摄政王叔父和正白旗旗主都保护不了他的安全,就如当初他们的母亲也没能保全住自己的性命。因此,这个时候谈回迁关外,无疑就是一种自杀行为,除了让满人把怨气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几乎不能得到任何好处。

因此多尔衮第一时间就否决了弟弟不成熟的建议,从入关开始他们就没有了返回关外这条退路,也许普通满人回到关外去还能继续在白山黑水间当个野人,他们兄弟只会被满人亲贵联合起来杀死,用来平息下面人的怒气而已。

不过,虽然多尔衮没有理会弟弟提出的退回关外的建议,他也知道阿济格失利一事终究还是要解决的,因此很快就召来了亲信罗什、博尔惠、刚林、祁充格四人,商议如何应对阿济格败退一事。

经过了短暂的震惊之后,祁充格首先反应过来说道:“英王失利的消息瞒是瞒不住的,我们现在应该考虑的是,应当如何把这个坏消息对京城的冲击降到最低,以避免引起京城军民的恐慌,然后就是看看能否扳回英王失利后的南征不利局面。”

刚林也回过了味来,在旁补充道:“我满人刚刚出关不久,新迁之民本就有思乡之情,若是让他们觉得关内无法扎根的话,恐怕会有不少人生起退回关外的念头。人心一散,我们在关内恐怕就很难再待下去了,更何况,某些有心人未必会放过这个打击摄政王的机会。这应对这策,不可不迅速啊。”

多尔衮也承认,这两人说的还是有道理的,迁都一事本就是自己乾纲独断,而这一政策也是有利于自己不利于其他各旗旗主的,因此反对的声音始终没有停止过。要是这个时候让这些人抓住阿济格失利一事发难,恐怕会掀起一场反对迁都的大风波了。

多尔衮想了想就对着一旁的罗什下令道:“蛇无头不行,能够站出来质疑我的,也只有代善和济尔哈朗了。罗什,你给我盯着他们两人的王府,看看他们平日里都和什么人往来,私下里两人有没有联络,要是有所发现就速来报我。”

罗什赶紧答应了一声,此时他的注意力也终于从阿济格的战败问题转移到了诸王之间的内斗上,他当然清楚满人诸王之间内斗的残酷性,这要是多尔衮败了,他们这些多尔衮的心腹也是没有好下场的,因此他也开始紧张了起来。

多尔衮停顿了一下后又对着祁充格说道:“你替我拟一份书信,斥责豪格纵容姜瓖拥戴明朝宗室枣强王为监国一事,险坏我大计,令姜瓖前来京城,就此事做出解释。此信要明发,待到京中把注意力集中到豪格身上,再把阿济格败退的消息放出去吧。”

刚林和祁充格虽然知道此事并不能归咎于豪格,相反和阿济格相比,此时豪格在大同一带进展顺利,已经把整个大同镇都拿下了,甚至连山西最重要的三关也控制住了,这个时候申斥豪格,其实是没什么道理的。

可是谁让黄台吉生前最喜欢干这种打压别人的手段呢,四大贝勒当初就是被黄台吉这么一点点的剥夺了权力,最终还弄死了两个,那么现在也就别怪别人对豪格进行报复了。而且干这事也是一举两得,一来可以打压豪格因为军功获得的声望,二来就是借这事引开诸人对阿济格失利的关心。

不过多尔衮还是清楚的,不管是监视代善、济尔哈朗,还是公开打压豪格,都不能改变阿济格失利后南征局面的败坏,假如不能解决李自成北上的威胁,那么就算他用权谋让阿济格过了关,满人守不住黄河防线,他们在北京城也是呆不下去的。

虽然多铎在信中说,他打算发起一次对顺军的进攻以迫使李自成主力回援,并试图在野战中解决这个麻烦的对手,可多尔衮却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多铎身上,他需要一个后手。

这一次多尔衮思考的时间就比较长了,他看着墙上的地图许久,方才对着身边的几人问道:“假如十王不能击破李自成军,那么你们觉得,我们接下来和大顺应当如何相处?”

祁充格看了一眼地图后当即说道:“大同、宣大、北直已经落入我们手中,这些地方过去就是燕云十六州,辽国占住此地足足压制了南人数百年,直到辽东的女真和草原上的蒙古人崛起后才亡的国。

因此奴才以为,若是南征不利,就当和李自成以黄河、太行山为界,形成南北分治之局面。所以,我们最应该小心的,其实不是汉人,而是草原上的蒙古人。我们被汉人打败还能退回到白山黑水之间,可要是被蒙古人抄了家,那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了。”

刚林微微颔首,他觉得祁充格说的不错,以满人的人口想要争夺汉人的天下,确实是力不从心的,哪怕满人赢了大明十多年,结果一个李自成冒出来,就又让他们感受到了失败的危险。汉人的人口实在太多了,哪怕失败一百次,第一百零一次依然能站起来,但是满人只要输一次就有可能亡国灭种,这样的战争继续下去确实没什么意义。

多尔衮也承认,祁充格的提议对于满人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果,只是没有了争夺天下的心气后,满人还能守住这燕云十六州?一旦满人开始畏惧战争,那么本就人口居于劣势的满人,在战场上就更加难以威慑住汉人和蒙古人了。

多尔衮沉默了半响后问道:“那么你们觉得,李自成会同意和我们划界而治吗?”

祁充格迟疑了一下才说道:“李自成已经39了,历史上以白身打天下而登帝位的,只有汉高祖和明太祖两人,汉高祖平定天下不过七年,但登基已经五十五岁了,明太祖平定天下用了十七年,登基时已经四十一了。

李自成从崇祯三年起兵,到现在也用去了十三年,以奴才的看法,李自成不如汉高祖,也不及明太祖,他身边的人才也远不及两位开国皇帝的部下。哪怕和我们休兵划界,李自成也还要应对四川的张献忠和长江以南的大明旧臣。所以,他和我们纠缠下去,有什么意义呢?”

第428章 追击19

对于祁充格的说法,多尔衮也觉得大有道理,李自成比他大六岁,从年龄上来说,李自成虽然正处于壮年期,但到了他这个年纪也应该准备培养接班人了,可李自成身后并没有子嗣,只有一女而已。

也就是说,一旦李自成出了什么意外,那么大顺这个团体就失去了主心骨,没人能够接替李自成的位置获得整个团体的效忠。因此只要李自成稍微理智一些,这个时候也不应该同大清死磕下去,而是应当尽快的稳固自己的地盘,为自己找一个继承人出来。

再说了,现在李自成和大清划界休兵,至少还能趁着身体康健享受一二十年,若是和大清继续作战下去,等他打赢了大清,应该也没法享受帝王之乐了,更何况他也未必能赢大清。

思量了一番之后,多尔衮于是对着刚林、祁充格说道:“你们先查一查大明的版籍,若是想要南北分治那么那些地区必须要掌握在我们手中。我的意思并不是就此息兵,而是为了以防万一。若是老十那边的作战也不顺利的话,那么短时间内我们恐怕是难以再发动一次和今次规模相当的作战了,因为我们还需要留一些力量提防草原上发生什么变故。也就是说,我们也许需要同李自成暂时讲和,所以我们就必须先把一些有利于我们的地区拿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