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相 第1054章

作者:余人

“这才多长时间?王师到达播州了?”

“不是说播州的苗兵很厉害的吗?怎么这么快就败了?”

“呵呵……苗兵对付地方卫所的军队还成,但这支边军可是将鞑子杀得片甲不留的精锐!”

……

京城百姓和士子先是感到一阵震惊,但在平息那份震惊的心情后,亦是纷纷开始为边军大唱赞歌道。

在他们看来,既然王师能够如此快捷地取得胜利,若不是播州军实在太弱,那便是现在的边军实在是太强了。

不过细细想来,而今的边军确实犹如是脱胎换骨般,成为了华夏的骄傲。单是现在鞑子不敢犯边,这便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事。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位运筹帷幄的林阁老,正是那位天纵奇才默默地改变着大明军队的面貌。

跟着京城百姓和士子的狂欢不同,大明官场则要显得要务实很多。

有鉴于林平常此次居功至伟,有官员建议给林平常授侯爵,亦有官员提议让林平常充任播州知州。

正是如此,这一份平定播州的捷报宛如是掷入平静湖面的小石子,让这个死气沉沉的官场当即焕发几分活力。

只是不管京城官场的舆论走向如何,而今的话语权已经被内阁攥在手里。

在徐阶离开后,内阁五人组变得更加的“专权”,六部衙门所有重大的事务往往都需要前来内阁当即汇报。

元旦过后,京城的雪没有融化,整个京城都彰显着寒冷之气。

阴沉沉的天空下,文渊阁的黑色琉璃瓦屋顶落满了白雪,故而跟着紫禁城的其他屋顶显得一般无二。

在一楼最中央的那个房间中,此时铜盆中的红色炭火正在释放着丝丝的热气,让这个房间显得温暖如春。

议事厅中的茶香袅袅而起,五位阁老按着固定的顺序入座。

虽然徐阶离开后,内阁可以再填补一人。只是内阁通常都是三、四人的编制,而今拥有五位阁臣之多,根本没有必要再添加人手。

再说了,以现在的内阁结构,入阁其实还不如不入阁,打了大半年酱油的张居正对此可谓是深有体会。

正是如此,现在的内阁并没有发生人员上的变动,按现在的形势恐怕还会持续很久的一段时间。

今日的议题其实不少,但最重要已然是平定播州的那份捷报。

李春芳虽然相信林晧然的军事才能,但看到事情如此快捷地解决,心里亦是感到了一阵吃惊,亦是不得不重新权衡大明目前的军队实力。

只是暗暗观察到林晧然仿佛一切都在掌握中的模样,心里知道自己其实还是低估了林晧然的军事才能,故而才错认为平定播州会是一段持久战。

李春芳喝了一口热茶,这才一本正经地说道:“此次能够如此迅速平定播州,冠巾伯当真是居功至伟,亦除了朝廷的一块心病啊!”

郭朴等人并不急着表态,亦是扭头望了一眼对面的林晧然。

跟着后世有着鲜明的个人主义不同,而今林平常不管做出多么耀眼的功绩,很多人都会将林晧然和林平常当成一个整体看待。

林晧然将茶盏放下,已然是早有说辞般地说道:“元辅大人,说到心病的话,不仅仅是播州扬底,整个西南的土司都是咱们大明的心病!这些土司可谓是土皇帝,咱们此次知晓此等恶行都得如此兴师动众,被他们掩盖的坏事恐怕是不胜枚举。此疾已经病入膏肓,已是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了!”

咦?

张居正是聪明的人,在听到这一番论调的时候,当即便意识到林晧然这是将矛头指向了西南的土司。

这……

李春芳略微意外地抬起头,西南土司时常不服从朝廷的管制,且拥有相当强的私人武装,这是大明王朝一直以来的隐患。

不过这个事情的复杂性远超想象,致使太祖和成祖都是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是没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林晧然明明可以到此为止,跟着自己妹妹吃下此次平定播州的战功,从而更稳坐兵部尚书的位置。

只是不曾想,林晧然竟选择在这个时候揭了西南这个弊病,已然是为他自己没事找事,平添了无端的麻烦。

“林阁老,你的意思是还要进一步镇压西南土司?”陈以勤的眉头微微蹙起,显得不确定地询问道。

李春芳等人纷纷望向林晧然,亦是拿捏不定林晧然此次打的是什么主意。

林晧然微微一笑,迎着四个人的目光认真地道:“敢问诸位,此次平定播州后,是该用流官还是土官呢?”

这……

陈以勤和张居正听到这个问题,不由得面面相觑。

别看播州已经平定下来,但真正的麻烦事情已然是该如何治理播州,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治理。

显而易见的是,一旦朝廷不再设立土司,而是直接把播州划归到贵州省,那么必定会引发其他土司的恐慌。

只是现在已经打下的播州,若是再将播州划归到新土司手里,纵使这些年会听话,但将来免不得又是第二个杨家。

“哪有将吃到嘴的肥肉再吐出去的道理,自然是要用流官!”郭朴跟着林晧然呆久了,亦是态度强硬地道。

李春芳原本就是一个性格温和的人,看到郭朴如此强硬的表态,加上他心里亦是属意流官,不由得扭头望向林晧然。

林晧然迎着四人的目光,显得一本正经地说道:“土司的弊病显而易见,以前大元图的是便利,亦不关心百姓疾苦,故而才放任土司自治,甚至推出了倒行逆施的“改流归土”。现在咱们的王师已经到了播州,亦顺利地拔除播州杨氏这个最大的毒瘤,我们何不借此抢占时机,直接推动西南全面改土归流呢?”

改土归流,这是大明一直意图推动的一个国策。

早在永乐年间,铜仁等地的思州、思南两个宣慰司叛乱,朝廷派兵平定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由流官担任官职。

只是改土归流实质是朝廷和地方军阀势力的主权之争,哪怕朱棣亦是针对贵州叛乱的两个宣慰司进行改革,只触及贵州的一小部分地区,整个明朝西南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

随着明朝自身的不断衰落,特别是受扰于东南的倭寇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故而朝廷更没有实力在西南推动改土归流。

偏偏地,在今日的内阁会议中,身兼兵部尚书的林阁老已然是抛出了一个石破天惊般的“全面改土归流”。

林晧然似乎还嫌不够震撼般,迎着在场的四人又是继续道:“其实不仅是西南,东北的女真等游牧民族,我们今后不能再采用土官制度,亦要推行改土归流!”

虽然他已经默默地改变这个腐朽王朝的走向,历史早已经发生改变,但他亦要将一切不利因素都扼杀掉。

既然游牧民族能够入主中原,那么华夏民族为何不能入主草原,在草原的诸多部落中推行流官制度呢?

正是如此,他不仅要给华夏民族带来安定和繁华,亦要给华夏带来强盛。

这……

张居正和陈以勤听到这个论调,却是彻底被震惊到了,深知这个事情已经不是他们两个内阁小弟能决定的了,便是默默地扭头望向李春芳。

李春芳跟林晧然打交道多年,亦已经知晓林晧然是敢想敢干的人,却是慎重地询问道:“西南诸多土司可不弱,当真能镇压得住他们?”

虽然他们一举平定了播州扬氏,但西南的土司加起来实在太多了。若是他们联合起来,那么便是一支相当恐怖的势力,届时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如果诸位全力支持我,由我妹妹继续挂帅的话,西南的土司足够不足为惧,不出两年便足可让西南废除土官制!”林晧然迎着大家的目光,显得信心十足地道。

张居正可没有忘记翰林院时期的小丫头,显得有所疑惑地道:“你妹妹能担此重担?”

“明面是我妹妹主持大局,但殊我直言!大明的军队屡败,正是文官过强,而我妹妹正是居柔,可让边军诸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军事才能!虽然她年轻尚小,但智慧比我怕亦差不得太多了!”林晧然显得满脸真诚地说道。

张居正听到这个解释,显得若有所思地点头,亦是清楚文官统兵的坏处。至于林平常的智慧,恐怕真是“虎哥无犬妹”了。

李春芳和郭朴对人选倒没有什么意见,特别林晧然是兵部尚书,历来都是由他来推荐合适的主帅。

陈以勤考虑的问题更为长远一些,便是提出自己的疑虑道:“林阁老,太祖和成祖时期平定西南并不难,但之所以没有全面瓦解土官制定,却是难在该如何治理。若是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纵使是打下了西南,那亦是跟一些地方那般在土官和流官间摇摆,反倒徒增事端!”

李春芳等人听到这个问题,亦是知晓这才是关键,不由得扭头望向林晧然。

若是这个事情无法得到解决的话,那么他们纵使全力支持,恐怕亦不能真正解决掉西南土司的问题。

林晧然既然是要推动西南全面改土归流,自然想到了这一切,当即便是微笑着说道:“倒是有一策!”

“愿闻其详!”陈以勤显得颇感兴趣地追问道。

张居正自诩是适合的治国之人,对如何治理国家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心得,却是知道西南土司的治理问题已经困扰华夏几百年之久,根本就是一道无解的难题。

现在听到林晧然有办法,不由得怀疑地望向林晧然,却是完全不相信林晧然能够解决。

若真如此的话,自己哪还有什么资格跟林晧然相争,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的对手,更是影响着华夏的崛起。

第2277章 分镇法

李春芳和郭朴是朝堂中的老人,自然是深知西南土司问题的棘手。

西南土司的武装力量是一个大难题,但最困难的还是朝廷打下来后,该如何才能让地方长治久安。

当年大明平定过交趾,正是因为地方时常暴乱,加上朝廷每年维持交趾的开支过高,最后亦是不得选择战略性放弃。

若是不能想到解决战后的治理之策,纵使他们此次能够平定西南,接下来具体还得步交趾的后尘。

只是他们两人比张居正明显更显老诚持重,并没有急于表态,亦没有轻易否决林晧然,却是抬头淡淡地望向林晧然。

陈经邦进来给五位阁老续茶,只是听到谈及这一件棘手的事情后,亦是不由得担忧地抬头望了一眼自己的老师。

尽管他知道自己的老师是天底下最聪明的人,但亦是没有十足的信心,自己老师真有办法解决这个几百年的难题。

一时间,这个内阁会议厅显得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在静静地等待着林晧然的答复,想知道林晧然是否真有办法解决这个千古难题,亦或者仅仅是在这里异想天开罢了。

林晧然端起茶盏喝一口,组织好言辞才说道:“陈阁老所忧之事,亦是我早前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以太祖和成祖的雄才武略,又岂不能平定西南,西南诸土司亦不敢抗之。然彼时国朝初创,加之西南诸司守法,故而沿用宋制确为上策。”顿了顿,又是继续说道:“只是此一此彼一时!今土司多生事端,杨应龙之徒不在少数,更有令人发指之事!我等皆为阁臣,有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使命,今亦是我等报效之时!”

陈以勤等人亦是有建功立业的心思,先是轻轻地点了点头,但深知此事十分棘手,仍旧静静地等待着答案。

林晧然将茶盏捧在手心感受着杯底的暖意,显得满脸认真地继续道:“土司之所以能够跟朝廷作对,正是因为他们往往是一氏族的首领,故而他们能率族中子弟出征。以播州为例,杨烈之所以能够掌控播州,一则是朝廷的册封,二则他是杨氏一族的族长。若是朝廷平叛西南,当废除西南诸族族长的血统传承,当由内部推举德高望重的老者,经地方官府上报,而后朝廷册封!”

在很多的时候,事情往往便是如此的矛盾。

朱家皇族为了减少内耗,亦为了更加地将所有资源交给一个人掌握,一直都坚持立嫡立长立贤的世袭制。

只是林晧然却是知道土司的力量同样来自于这种世袭制,只是打破他们的这种传承,这样才能避让一族的所有资源尽落一人之手。

跟着西汉时期的“推恩令”在异曲同工之妙,一旦将氏族进行瓦解的话,那么地方的势力必定会所有削减。

“这个办法倒是可行,但……难免他们还会聚在一起反对于朝廷!”郭朴的眉头微微蹙起,却是有所担忧地道。

张居正端起茶盏喝了一口茶水,显得有几分得意地望向林晧然。郭朴这番言论已然算是给林晧然留面子,本以为林晧然真是惊世的治国相才,却不想提的设想可行性并不高。

地方的宗族哪里说分化便分化的,且不说地方宗族一直都是高度自治,朝廷亦是很难干涉到他们的内部事宜。

一旦他们知道这个政令所产生的不利结果,他们又怎么可能听从呢?

林晧然却手中的茶盏放下,脸上显得无比认真地接着说道:“只是仅仅削减宗族的势力还不够!我们虽然要推行流官制,但还得结合土官制,从而达到他们内部争权而分化的目的!”

咦?

张居正端起茶杯的手停了下来,不由得郑重地望向林晧然,发现林晧然的话突然间变得无比的睿智,甚至是高不可攀。

争权?分化?

李春芳和陈以勤当即来了兴趣,如果前面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构想,那么林晧然现在便直接点到了最核心之处。

谁都知道想要削减对手的方式是分化,而林晧然提出的“争权”,无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古往今后,多少人为了权势而反目成仇,而西南的宗族如果有利益之争,恐怕亦逃不过这种命运。

郭朴的嘴角微微上扬,却是心安理得地继续喝茶。他却是知道林晧然从来都不是无的放矢的人,哪怕现在面对是困扰华夏几百年的难题,必定亦是有化解之法。

吱……

陈经邦原本很想留下来倾听,只是在续完茶后,亦是只能恋恋不舍地将那道木门小心翼翼地关上离开。

外面的阴云已经消失,整个天地显得十分的敞亮。

林晧然面对着众人的目光,喝了一口热茶才继续道:“土官制其实亦有其益处!毕竟流官对地方的情况往往知之不详,时常刚摸清情况便被调离,但土官自治能够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亦能更好地跟普通百姓打交道!”

“林阁老,你的意思还是要继续推行土官制?”陈以勤听到这里的时候,却是忍不住疑惑地询问道。

张居正亦是同样不解地望向林晧然,既然土官制比流官制要好,那么还搞什么在西南全面改土归流呢?

林晧然面对这个问题,显得很坚定地摇头道:“不,土官制必定要废除,流官制才是主体!”顿了顿,便是抛出自己的构想道:“我的想法是在官府下设若干分镇,每分镇设三司职,皆由苗人担任,任期仅为四年,优者方能连任一期。虽然选择难免会让大族占利,但大族内部必定分化,而各族间亦会产生不和,故而能达到他们内部争权而分化的目的!”

西南的最大问题是他们习惯性地抱团谋利,不论是欺压其他的小宗族,还是以此跟朝廷讨价还价,都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若想要打破这种局面,那亦要拉拢中小宗族的同时,亦要让他们内部出现分化,从而让他们无法再一起抱团。

当然,最重要还是朝廷要施行仁政,却不能像前几年那般屡屡加税,逼得最有宽容之心的华夏百姓都不得不造反。

“此法既能优化地方的治理,又能将苗人分成若干,更令大宗族内部相互争权,此法可谓至极至妙也!”陈以勤听到林晧然的方法后,思路当即被打开,不由得大加赞扬地道。

虽然朝廷一直想要推行“改土归流”,但不说一介流官根本无力镇压地方的诸多势力,不熟悉地方情况的流官很难插手苗人事务。

只是林晧然却是通过这种安排,不仅优化了治理体系,而且还让他们内部间已然会产生更多的矛盾,可谓是一举多得。

正是如此,在林晧然抛出这个方案的时候,陈以勤知道困扰着几百年的难题已经找到了最正确的解决方式。

“分镇可将一大宗族划归不同的镇区,亦是有利于分化他们,不让一地宗族过于抱团!”郭朴听到这个设想后,亦是表述自己的看法地道。

李春芳不由得点了点头,发现这天下还真没有林晧然解决不了的难题。若不是林晧然还过于年轻,却不用其他人来逼迫自己,自己恐怕都得退位让贤了。

张居正的茶杯最终没有送到嘴里,而是将茶杯放了下来,心里深深地叹息一声。

却是知道自己老师临走前的鼓励是错的,自己并不是最适合的治国之人,而是这个位于自己前面的林文魁才是真正的千年奇才。

从最初治理地方的成效,到开海的成就,后来对盐法的整改,再到石破天惊般的刁民册,而今化解这几百年的华夏难题……如此种种,莫不证明他林晧然才是大明最合适的相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