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664章

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茶叶我那里还有许多,回头再给您送过来一些。”

长孙无忌是何等老道之人。

眼神之中早就注意到了李秋的心事重重和欲言又止。

所以在客气了一番之后,他也就直接说道:“李秋啊。”

“你今天刚刚返回皇城之中,就直接跑到了我这儿。”

“要是有什么事情,但说无妨。”

“遂良你也见过多次了,绝对是信得过之人。”

见长孙无忌都如此说了,李秋也就不再矜持,便直接说道:“长孙大人,今天上午时我去了御书房陛下那里。”

“结果陛下就将这赈灾之事,交到了我的头上。”

“以往,这份重担可都是您来担着的。”

“我对于赈灾,虽然了解一些,但无论威望还是协调,都远无法同您相比。”

“所以我这次来,也是特意请您出山,坐镇中央。”

“尤其是关陇一带的赈灾,怕是还真离不了你。”

听到此,一旁的褚遂良心中骇然。

连连感慨:看来不止是长孙无忌对李秋重视。

就连陛下,也是对这北平王的重视远超常人。

而长孙无忌,没有丝毫的犹豫,也直接笑着将这件事应了下来。

“像我和玄龄这些人,终究是渐渐的老了。”

“这大唐的未来,早晚要交到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手上。”

“其实由你来负责此次的赈灾,这个提议还是我亲自向陛下提出来的。”

“既然你如今找我来坐镇中央,我这把老骨头无论如何也得帮你这个忙。”

“至于关陇地带的赈灾,协调之事,我就不亲力亲为了。”

说着,他就笑着指了指身旁的褚遂良。

“你看,这里不还是有更合适的人选?”

“有遂良出面,帮你去协调此事,绝对不会有任何的差池。”

“你就尽管的放心即可。”

听到此,李秋毕竟是有求于人。

便转向了褚遂良客气了一番。

而褚遂良,以及他所代表的关陇集团,向来是以长孙无忌为魁首。

见长孙无忌都如此说了,他自然也无法拒绝。

同样是热络的同李秋谦让了几句。

不过,此时此刻,在褚遂良的心中则是连连叹息。

他现如今对于长孙无忌的这种安排,真的是无语和完全看不懂了。

眼下谁看不出来,这太子与北平王,东宫与芙蓉园。

势如水火,不说是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也没差出多少。

这种情况下,长孙无忌把自己往芙蓉园这边推。

这不就是把自己推向火坑之中吗?

一旦以后太子上了位,自己还能有好?!

……

夜晚,在东宫东北角的佛堂院之内。

李承乾,称心,汉王李元昌,秦英等人齐聚在暗殿之中。

这时候,几名汉王府精心挑选的心腹正单膝跪地。

向众人禀报着今天探得的消息。

听着他们的话,李承乾等人的神情均是有些凝重。

“你们是说,那北平王在离开了皇宫之后,直接就去了大理寺?”

“而下午,那戴胄便直接去了宗正寺,询问那桩玉佛失窃案?”

“那他们得到了什么线索和痕迹没有?!”

这时候,称心缓缓说道:“下午之时,宗正寺那边已经有人派密信过来。”

“这戴胄被我们事先的准备搪塞了回去。”

“也仅仅是问了几句相关案情和过程,就离开了。”

“不过戴胄这个人,办案出名的刻板,较真。”

“关于这件事,我们还是不应麻痹,大意。”

第947章 果不出所料

听着称心的话,李承乾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怒气。

“这个戴胄,竟然也暗中倒向了北平王?”

“当初本王怎么就偏偏把他给忘了?”

“要知道他现在如此。”

“当时就应该撤了他的官,治了他的罪!”

汉王李元昌此刻眼睛一转,随之带着一丝冷意对李承乾说道:“殿下。”

“这个戴胄和刑部的刘德威,当初因为张玄素悬案,险些就要被陛下严惩。”

“可就是这北平王替他们求情,说好话,才救下了他们。”

“现如今,这戴胄估计也是因为此事,才站到了芙蓉园那一边。”

“依臣看,咱们完全可以一边防范着这戴胄和大理寺。”

“同时,殿下还可以派人去大理寺敲打他一番。”

“那张玄素,毕竟是曾经的太子少师,殿下您的老师。”

“可那桩案子,至今这么长的时间过去。”

“但这大理寺却仍旧是没有丝毫的进展。”

“殿下以这个名义,对他们进行训诫,也是理所应当。”

“我就不相信,到时候这个戴胄心虚之下,还敢继续与那北平王沆瀣一气?”

听着汉王的话,李承乾也是点了点头。

当即同意下他的这个建议。

……

第二天,也正依照汉王李元昌的主意。

李承乾直接将大理寺卿戴胄召到了自己的东宫。

一见面,就言辞颇为激烈的,责问他关于自己「恩师」张玄素那一桩悬案。

这桩案子,自然也一直是大理寺和刑部内心中永远的痛。

一抓一个准。

不要说是太子李承乾。

就是朝中任何一个官吏当面责问,质疑,他戴胄都说不出任何一句话来。

只能硬着头皮甘心受着。

谁让他们对这桩影响极其恶劣的悬案,一直毫无线索。

严重的失职呢?

只不过,在跪倒在地的戴胄的眼神中。

此刻却是充满了忧虑和怀疑之色。

自己昨天刚刚简单的到宗正寺走一走。

今天太子殿下就直接召见,斥责了自己。

而在之前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

都从未有过类似的事情发生。

就连太子监国的期间,都没有利用手中的权柄对这桩案子进行施压。

大面积的彻查。

这就说明了,太子殿下并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关注张玄素的这桩悬案。

而只是要借此来敲打自己,不让自己多管闲事,插手宫中的那桩玉佛失窃案。

同时,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之前北平王的怀疑是正确的。

这桩玉佛失窃案的背后,绝对有着不可告人的隐秘。

若是换成别人,在遇到这样的敲打和威胁后。

一定会偃旗息鼓,知难而退。

可法家出身的戴胄,却越是如此,就越能激发他心中的抗拒。

在他的骨子里,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只认一个法,一个理字。

遇到的阻碍越是困难,就越说明他所追查的这件事的意义。

他就越要不惜一切代价去纠察事情的真相。

如果今天李承乾不唱这一出,戴胄兴许还会因为殿中省的特殊,以及手中权限的掣肘。

而停止追查。

但此刻经李承乾如此一遭,他反而是更加加剧了自己的追查之意。

在离开了东宫之后,戴胄就径直的返回到了大理寺。

处理起日常政务,再没有其他的格外动作。

而在大理寺的外围,甚至是大理寺的内部。

都是有东宫的亲信在暗中监视。

在之后的一连数天。

戴胄均是如此。

见到这样一种景象,李承乾和东宫内的众人,也尽皆放心下来。

看来这个戴胄也并不是传说中的一根筋,油盐不进。

还是很懂得进退的。

不过,在称心的建议下,他们也不敢大意。

暗中对戴胄的监视,仍在继续。

能够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也只能说明他们太不了解戴胄。

不了解法家。

别看戴胄表面上如此。

但是在实质上,却是丝毫没有放松对此案的彻查。

上一篇:宋北云

下一篇:演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