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听着王贵的话,秀珠是无比认真的点头应下。
“王总管,请您和称心大人放心。”
“自从来到这立政殿后,娘娘待秀珠是那么的好。”
“娘娘就跟天上的菩萨一般。”
“秀珠能够服侍在娘娘身边,也是秀珠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就是秀珠死,也要守护好娘娘。”
“不让太子殿下失望。”
看着秀珠的这种状态,王贵的心中是暗暗点头。
这种小丫头,虽然是牙尖嘴利,但并没有什么心计可言。
还是比较容易控制的。
……
两天后,芙蓉园中迎来了一件大喜事。
李秋和云中两人,带领着几百名侍卫,日夜兼程,先行返回了芙蓉园。
在内宅之中。
李秋也是见到了自己的二儿子。
自然是喜欢的不得了。
同时,他也无比歉意的拉住了罗可心的手。
跟她说自己不是一个好夫君,又一次临产没能守护在妻子身旁。
而此时的罗可心,却是摇头。
说只要李秋和云中平安归来,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
身为将门的女人,这一切也是太寻常不过。
纵使是皇后娘娘,之前听娘娘说以前旧事之时,也是有过数次这样的经历。
而这时,已经蹒跚走路,会说话的长子文治,在武珝的带领下也走了过来。
给自己父亲和云中姑姑请安。
这时候,李秋笑着将大儿子抱起来。
然后跟孩子说道,以后不要叫姑姑了,改叫三娘。
听到此,罗可心和武珝两人自然是大吃一惊。
随后才反应过来,露出了惊喜的神情。
而此刻的云中,脸上还是浮现出难为情。
想要躲,但又怎能躲过罗可心和武珝两人的魔爪。
随之被两个人拉住,好好笑了一通。
之前她们两个就计划了好久,只有这样,对云中,对夫君,对整个芙蓉园来说。
才是最圆满的一个归宿。
这一次归来,李秋和罗可心、武珝之间,也讲了很多关于吐蕃之行的见闻。
同时,又听了听长安城这边的变动。
而在听到陛下和娘娘在连夜返回长安的第一站,竟然是到了自己这里。
还赏赐给了孩子那么多珠宝玩物,破格封赏了两个孩子爵位后。
李秋的心中也感到甚为温暖。
更加深深觉得,只有陛下和娘娘在的大唐,才是他心中最温暖,最理想的大唐。
当晚,罗可心因为要给孩子喂奶。
云中要巡视芙蓉园中的守备,李秋也就归了一直迫切想要孩子的武珝。
在几番云雨,武珝那柔弱的身躯不堪折腾,睡熟过去后。
李秋随后摸了摸枕边放置的那枚太上皇留下来的,世间唯一的白玉鱼符。
心中不由得感到一些哀伤。
若是太上皇还健在,当看见自己的第二个孩子出生。
文治、武功配全之后,也一定会非常开心吧。
同时,在自己的心中,还有关于吐蕃,以及关于东宫太子的非常大的疑问。
处于自己眼下当前的位置上,他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办?
第938章 朕不可能护着你一辈子的
尤其是在面对东宫的问题上。
李秋的本意是大树参天,不依不靠。
绝不牵扯进那历史知名的皇位争夺上。
可是现如今的近况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自己想保持中立,但是太子和东宫却纠缠着自己不放。
像这种敏感的话题,他唯有太上皇一个人可以去请教。
可现如今,那位睿智,慈祥的老人,却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若是按李秋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事了拂衣去,留下功与名。
带着自己的家人,亲朋,一起游山玩水,享尽世间荣华。
至于这乱糟糟的朝堂,尤其是接下来的太子、魏王、晋王夺嫡大战。
自己还是离的越远越好。
可是冥冥之中,李秋总能百分百的肯定。
若是太上皇他老人家尚在,一定会反对自己这样去做。
同时,他也有点放心不下一直对自己那么好的圣上,娘娘,长孙大人,义父,王珪,魏征,房大人等等太多的人。
在历史原有的轨迹上,太子李承乾的政变是被扼杀在了萌芽之中。
还没有开始实施,就被告发,所有人下了狱。
可是现如今,因为自己的出现,导致这历史的车轮有了偏离。
一旦自己离开了长安,那太子真的发动了政变。
到时候无论成功与否,整个大唐都将陷入到极度的混乱之中。
这种景象,是自己绝对不想看到的。
……
第二天,李秋来到御书房中觐见。
而在他入内之后,李世民也从桌案前的政务上抬起头来。
与当初的太子李承乾差不多。
一开口,李世民就问了他几个极其尖锐,压力巨大的责问。
“你可知,朝中群臣关于你在吐蕃坐享君王礼遇一事。”
“朕这案头收到了多少关于你的奏本?”
李秋这时候气息不变,恭敬的答道:“回禀陛下,臣相信,若真是陛下您亲至吐蕃的话。”
“收到的规格一定比臣还要高很多。”
“所以,臣以为,臣所受到的规格,也仅是我大唐使臣的规格。”
“并无僭越之处。”
“同时,这种规格,也是我大唐五万铁骑用自己手中的陌刀和弓弩,生生打出来的荣耀。”
“臣又为何不能受?”
看着李秋这澄澈,自信,骄傲的目光,李世民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时的身影。
不过表面上,却是冷哼了一声。
“你倒是巧舌如簧。”
“那你倒是说说,这一次吐蕃之行,你的感受如何?”
“是否有你想象中的那样,一直被你视为我大唐最大的隐患,未来的强敌?”
这时候,李秋躬身答道:“回禀陛下。”
“这一次臣去吐蕃一行,所见所闻,其实只有一点。”
“那就是吐蕃内部权力高度的集中。”
“他们的赞普弃宗弄赞,在国内的权柄,力度,丝毫不在陛下之下。”
“如果说他要对哪个周边国家宣战。”
“那么整个吐蕃就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倾尽其最大的力量攻击出去。”
“国内之掣肘,十分之少。”
“吐蕃的这种制度和现象,还是非常让人敬畏的。”
“现如今,他们虽然兵器,铠甲,弓弩,战术,以及国内的诸多技艺都比我大唐差很多。”
“但是在这个弃宗弄赞的领导下,吐蕃的势力正在快速提升。”
“尤其是,臣还听说,已经有一大批来自于我大唐的工匠进入了吐蕃。”
“怕是不出十年,我大唐很多引以为傲的技艺,都要被吐蕃学了去。”
“这对于吐蕃和弃宗弄赞来说,无异于如虎添翼。”
“而对于我大唐来说,等同于养虎为患。”
听着他的话,李世民的眼眸之中,不易察觉的闪过了一丝凌厉。
关于一大批工匠被东宫送入吐蕃这件事,自然是瞒不过李世民的眼睛。
而在他的心中,也因为此事,对太子有着诸多的不满。
当初在他和太子建成,二者争斗过程中。
虽然无情和激烈,但也都有着自己的底线。
那就是没人去认贼作父,去勾结突厥。
如今太子的这种做法,显然已经越过了某些原则和底线。
这笔账,眼下李世民没有去提及。
但不代表着他心中没有把这笔账记下来。
随之,李世民又缓缓的问道:“听闻这吐蕃的赞普,年纪轻轻就临危受命。”
“仅用了几年时间就铲除了异己,稳固了局势。”
“与你也是年岁相仿。”
李秋此刻点点头,对弃宗弄赞也是很客观的评价和赞美。
“回禀陛下。”
“这吐蕃的赞普,确实是年轻有为。”
“纵使是在他们吐蕃的历史当中,其功绩和做为,注定了也是数一数二。”
“站在吐蕃的角度上讲,他是一位有能,有才的明君。”
“也正是因为如此,可能在几十年后,一二百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