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524章

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急忙从礼部离开,赶回芙蓉园。

另一边,在芙蓉园之内。

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两人,在芙蓉园众人的陪同下,正在巡视大唐图书馆。

并且在这里,驻足停留下来,观看着很多人在此正在制造的一个牌面很大的仪器。

一见到身着黄袍的李世民亲自驾到。

正在这里忙碌着的李淳风等人急忙的上前跪拜。

这时候,李世民摆摆手。

“你们都免礼吧。”

“朕看你们正在建造的,可是同长安城中灵台上一样的观天仪?”

李淳风此刻恭敬的躬身答道:“回禀陛下,这里建造的正是观天仪。”

“只不过,城中的灵台候仪,只有赤道,制度过于疏略。”

“这处的观天仪比城中的又有较大的区别,完善、精准了太多。”

听到此,李世民略感诧异的问道:“哦?”

“那你就来说说,城中的灵台候仪怎么过于疏略。”

“而你们正在建造的这个,又好在哪里?”

李淳风这个人,一直跟着他师父隐居山野。

前三十多年基本上都在修行。

很少的接触世事。

对于人情世故,本就不大擅长。

同李秋一样,也算是奇葩一朵。

所以在李世民问他时,心中难免紧张的李淳风也没有想太多,就如实的答道:“回禀陛下。”

“当年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则浑天仪也。”

“《周礼》有云,土圭正日景以求地中,有以见日行黄道之验也。”

“暨于周末,此器乃亡。”

“汉洛下闳作浑天仪,其后贾逵、张衡亦有之,而推验七曜,并循赤道。”

“按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常定于中,国无南北之异,盖浑仪无黄道久矣。”

“仪,表里三重,下据准基,上如十字,末树鳌足,以张四表。”

“一曰六合仪,有天经双规,金浑纬规,金常规相结于四极之内。”

“列二十八宿、十日、十二辰,经纬三百六十五度。”

“二曰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璿玑规,日游天宿规矩,列宿所行,转于六合之内。”

“三曰四游仪,圆枢为轴,以连结玉衡游筒而贯约规矩。”

“又玄极树北辰,南矩地轴,傍转于内,玉衡在玄枢之间,而南北游,仰以观天之辰宿,下以识器之晷度……”

“当初在大唐图书馆建造完成之后。”

“我家王爷就想在这图书馆广场前怎样建造,才能更凸显出大唐图书馆的底蕴与气质。”

“于是,在草民的建议下,就修筑、建造了这座更为精准的浑天黄道仪。”

俗话讲,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单单是李淳风这一番言论,李世民就能断定,眼前这身着青灰色道袍的年轻道士。

是个通晓古今,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精通术数的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古时,想当一位有名的道士,可远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的。

一位优秀的道士,本身就是天文学家、数学家、心理学家。

而且很有趣的一点是,在古代,很多学科都是以道家学说为基础的。

就好比孙思邈,虽然他是神医,药王。

但本质上说,他也是一位优秀的道士。

而且你看古时候的很多数学著作,也都是道士所为。

这时候,李世民又看了一眼这大唐书院广场上修筑的这浑天黄道仪。

随之问道:“朕听闻,李秋的这芙蓉园中来了两位了不得的道长。”

“一老一少,师徒两人。”

“那你是袁天罡,还是李淳风?”

听到李世民知道自己的名字,李淳风也是心中大惊。

“回禀陛下,草民正是李淳风。”

“袁天罡是草民家师。”

李世民点点头。

“没想到,你不过三旬年纪,就如此精通天文,术数。”

“论学识,也丝毫不比宫中的钦天监逊色。”

“那朕倒是想考考你,这长安城内,除了这灵台观天仪。”

“还有没有其他方面还不完善,需要改善的?”

第774章 这小子怎么突然这么大方了?

听见李世民发问,李淳风这人也是诚实。

当即不假思索的说道:“陛下明日要于城郊祭天。”

“我们目前的《戊寅历》以癸亥为朔日。”

“古代历法划分日期确定在子时之半,今年甲子朔日早晨为春。”

“而前太史令傅仁均减除时间稍多,子时初刻即为朔日。”

“所以相差三刻,违背周朝订的天子正朔。”

“草民以为,似乎可以重新加以考定。”

也就在这时,李秋也终于赶了回来。

一见到他,李世民眼神中、话语中都饱含深意的说道:“李秋啊,你这芙蓉园中果真是人才济济。”

“对时令的推勘校定比我大唐的太史令都要精准。”

“尤其是你这里建造的浑天黄道仪,也要远胜于皇城中的灵台观天仪。”

听到此,李秋急忙笑着躬身解释。

“陛下,您看这大唐图书馆的牌匾,乃是陛下您亲赐。”

“这馆长之位,也是由陛下您亲自担任。”

“所以这无论是大唐图书馆,还是图书馆门前的浑天黄道仪。”

“名义上也是为陛下您所有。”

“我芙蓉园,也不过是出人出力,为陛下和朝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已。”

李世民此刻瞥了他一眼,然后轻哼一声。

“就你巧舌如簧。”

“你可知道,朝中重臣私自与术士结交,这可是大忌。”

“你身为尚书右仆射,又是手握重兵的幽州大都督。”

“如今在你的芙蓉园之内,却豢养着两位世间罕有的方士。”

“你可知,这件事有多严重?”

“你又可知,在朕的御书房,关于你豢养术士的奏本,已经堆起了多高?”

一听到李世民的这番话,周围众人,尽皆是面色大变。

噤若寒蝉。

唯独李秋的神色还颇为的镇定。

以他对李世民的熟悉,隐隐也感受的到。

别看此刻圣上语气说的严重,但事态却并不是真的严重。

不然的话,陛下也不至于跑到芙蓉园中来提及此事。

而且看一旁长孙无忌那云淡风轻的面色,李秋的心中就更为的安定下来。

随后,他躬身说道:“陛下,这李淳风您如今也见到了。”

“他虽然吃住在我芙蓉园之内,可他每日所做之事。”

“要么是带人修筑这浑天黄道仪。”

“要么就是跟随令狐德棻等大人在大唐图书馆中编纂古书。”

“尤其是在算经之类的书籍上,有颇大的贡献。”

“所以这李淳风,其实一直都在为陛下您做事。”

看着他在那狡辩,李世民刚打算加重脸色,进一步的敲打他一下。

可不料那边的李秋竟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

“不过方才陛下对臣的斥责,臣确实是疏于检点。”

“理应受到责罚。”

“在臣这芙蓉园中,除了李淳风外,还住着他的师父袁天罡。”

“李淳风他不过三旬年纪,学艺尚未精深。”

“且大多涉猎于天文和数算,格物之学。”

“但他的师父袁天罡,确实是出神入化,有神机妙算之能。”

“上一次我芙蓉园中夜里遇袭,就是这袁天罡提前算出。”

“这才得以免于更大的损失。”

“同时,他还颇为精通养生,延寿之术。”

“他如今年岁,都已经超过百岁。”

“故,臣向陛下举荐这袁天罡到钦天监。”

“以后可以随时听候陛下调遣,答陛下之疑问。”

“而这李淳风,臣举荐他入太史局供职。”

“但主要还是留在臣这大唐图书馆中,继续负责浑天黄道仪的建造。”

“以及图书馆内各类古书的编纂。”

其实今天李世民来,主要就是为了见一见这袁天罡。

上一次芙蓉园遇袭后,李世民就留意到了袁天罡这个人。

与此同时,关于袁天罡和王珪、韦挺、杜淹三人之往事。

他也是曾经听闻过的。

于是今天恰好有时间,李世民因为几份对李秋豢养术士的奏本就又想到了此事。

所以就拉上了长孙无忌一起,到这边来看看。

以往朝廷对朝中重臣、武将与方士结交,之所以忌讳,主要是担心他们有不臣之心。

再有谋反之意。

上一篇:宋北云

下一篇:演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