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300章

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不过,对于这突厥部族的安置,臣以为应该沿用汉武帝时的策略。”

“将突厥安置在朔方,保全其部落、风俗。”

“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一旦以突厥做出示例,那天下间愿意归附我大唐之部族,国家,才会越来越多。”

而后,群臣就围绕他们两个人的意见为主体,分成两方面意见,争论不休起来。

像王珪、韦挺等人,自然是支持魏征。

而像其他人,则是支持温彦博居多。

但他们两方说的,也都有道理,一时间就是坐在龙椅上的李世民,心中也是有些犯难。

拿不定主意。

也就在他心中思索不定之际,游离的目光也就恰好瞧见了躲在柴绍等武将后面正迷迷糊糊神游中的李秋。

一时间,李世民心中是又气又觉得好笑,也就想要趁机敲打他一番。

“北平王李秋,这一次之所以突厥来降,你也是立了首功。”

“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

“说出来听听。”

听见李世民突然间点到了自己的名字,李秋瞬间就清醒了不少。

然后就在众人的目光下,整理了一下衣冠,缓步出列。

“回禀陛下,臣觉得,无论是魏征大人提出的策略,还是温彦博温大人提出的,都不甚稳妥。”

毫无疑问,此言一出,当即引来了太极殿上的一阵惊疑声,小声的议论声。

对于此,大家也都习惯了。

这个李秋向来是个另类,每每都有意想不到的惊人之语。

心中正烦闷的李世民,也终于有了些兴致。

“哦?”

“北平王你口气倒是不小。”

“那你就来说说,刚刚所有朝臣都参与进来的这个争论,都有什么不妥?”

此刻,李秋手持扈板,躬身施礼,很是认真的一字一句说道:“臣以为,这无论是将突厥人迁徙至内地进行汉化,还是将他们迁徙至朔方,都不甚稳妥。”

“常言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这突厥,草原上这么多人口,一旦内迁,二十年后滋息过倍。”

“据我肘腋,甫迩王畿,这无异于自己埋下祸根。”

“这突厥与我汉族之仇怨,绵延千百年,又岂是这么容易消除的?”

“而且,这种事情,在史书中,也是有着前车之鉴和血淋淋的教训的。”

“司马氏曾迁徙胡人于中原,但到了晋永嘉五年,内迁的匈奴攻破洛阳。”

“掳走怀帝,纵兵烧掠,杀死王公士族三万余人,残害百姓更是无数。”

“这也是导致了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对我中原,也是造成了无比巨大的伤害。”

“所以从晋朝之后起,历朝历代也就从未有过胡人内迁之做法。”

“臣想不通,为何如今就又将此事给提及。”

“难道是嫌这血的教训不够深刻?”

听到李秋的话,太极殿上出乎意料的陷入到一片沉寂。

只因为,这段历史和血的教训实在是太过深刻。

并且李秋如今说的是有理有据,有史可鉴。

众人无力反驳,其实在他们的心中,也是有着这方面的担忧的。

只不过碍于眼下这种局势,他们没有说出来而已。

而另一边,像李世民、长孙无忌、王珪、魏征、房玄龄、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柴绍等人。

则是大跌眼镜,一脸的诧异神情。

李秋这小子什么时候也开始读起史书,且有鼻子有眼的开始引经据典起来了?

而起还别说,就他说出的这几番话,倒是很有水平和见地啊!

第460章 武珝?

在心中颇为吃惊了一把之后,李世民点点头。

“北平王说的这番话,也不无道理啊!”

“晋永嘉五年的那场大乱,就摆在我们的眼前。”

“李秋啊,那你觉得又该怎么办为好?”

“眼下又不总能放任这草原各部族继续在他们原有的土地上滋养生息不是?”

李秋此时躬身,朗声说道:“回禀陛下。”

“对于这突厥,自然是不能放任他们自由发展,给予他们喘息之机。”

“臣心中的看法是,拒绝突厥使臣的来降,待明年开春之时,我大唐大兵压境。”

“血洗草原,使突厥彻底的斩草除根!”

听着李秋的这番话出口,李世民只觉得自己脑袋里都是嗡嗡作响。

整个大殿之上的所有群臣,轰然一声,顿时就炸开了锅,议论声,指责声,谴责声,连绵不绝。

“胡闹,简直是胡闹!”

“我大唐天府之国,礼仪之邦,又怎能做出如此荒谬、血腥之事?!”

“真是岂有此理,若是开了这个头,怕是整个天下所有藩国都要对我大唐敬而远之,怎么还会有人敢来归顺?”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反应无比激烈之时,一贯在朝堂之上如履薄冰,向来静默,从不得罪人的老帅李靖。

竟然也随之出列,“启禀陛下,臣也觉得北平王之提议很有必要。”

“这突厥与我中原,向来是仇怨极深,是一只我们永远也养不熟的狼崽子。”

“对他们怀柔,就是养虎为患。”

“与其将风险留给后世,倒不如我们现在就斩下屠刀,以绝后患!”

对于李靖的出列公开支持,不要说别人,就是李秋都心中感到十分的惊讶。

若是杜如晦尚在人世的话,此时站在李秋身前的,应该就是那个身着紫袍,面容冷峻,横眉冷对群臣的杜大人了吧?

在李靖之话出口之后,更是引起了周围群臣的抨击。

至此,整个朝堂之上也就只剩下了他们这一老一小两个,支持对突厥斩草除根,以除后患。

这时候,李世民挥了挥手,让李秋和李靖归列。

然后轻叹了一口气,温和的说道:“李秋,李靖,你们两人此刻的心情,朕十分能够理解。”

“但斩杀藩国来使,拒绝他国来降,这不是我大国之道。”

“而且,对于这突厥内迁,也得分怎么看。”

“虽说是可能对后世留有隐患,但这也正能给予后世一个敦促,让他们不敢掉以轻心,随时保持着警惕。”

“这件事,朕看就先这么定吧。”

“沿用汉武帝的策略,将突厥各部族安排到地势高耸,不利于突厥发展的朔方地域。”

“在朔方与我中原、长安之间,有数处险峻可以据守。”

“假如将来有一天他们有异心,我们大唐也能轻松的将他们抵御在门外。”

“也免得再重蹈永嘉时的覆辙。”

见到李世民就此拍板,李秋的心中轻叹了一口气,微微摇了摇头。

这时候,老帅李靖则是对他展露出一丝微笑。

然后轻声说道:“李秋啊,我以前就同你说过。”

“我等武将,只需要听从命令,打好仗就是。”

“切莫参议朝政。”

“今天之情景,你也都见到了,以后切莫冲动了。”

说完,李靖也是轻叹一声,朝着殿外走去。

而这时,秦琼、尉迟敬德、程咬金、冯立等人也都纷纷走过来,拍了拍他的后背或是肩膀。

给予他无形的支持。

也直到此时,李秋仿佛突然间醒悟到了什么。

别看朝廷今天是召集了文武群臣来议事。

但是几乎所有的武将,都不曾发表任何的言论和看法。

仿佛这也是一个无形的规则,或是规矩一般,泾渭分明,双方都非常的默契。

保家卫国、用兵打仗,归武将。

制定政策,治国方略,归文臣。

就在这时,还不等李秋一起去那宫外的食堂混口免费的早饭吃,就有宫中的太监把李秋叫到了御书房之内。

当李秋来到这里时,除了李世民,还有长孙无忌和柴绍两人在。

都是大熟人。

而且看气氛,倒是非常的轻松和愉悦。

想想也是,突厥来降,这是何等的功绩和荣耀,又怎能不让人开心。

随即,李秋也就躬身给李世民等人行礼。

这时候,李世民大笑着说道:“李秋啊,你今天在朝堂上说的那番话,可是着实让朕眼前一亮。”

“跟朕说说,这些话都是谁教你的?”

一听到李世民居然如此怀疑自己的学识?

李秋当即有鼻子有眼,无比的认真说道:“回禀陛下,自从您多次教导臣多读经史之后,臣也就下了决心,苦读史书,经文。”

“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让臣小有斩获。”

还没等他的话说完,李世民、长孙无忌,柴绍三人当即是哈哈大笑起来。

尤其是李世民,眼泪都要快笑出来了。

“唉……”

“李秋啊,你要说你又琢磨出了哪些新菜式,花样,朕是绝对相信的。”

“但要说你自觉的熟读经史,朕是断然不信的。”

“而且,就今天在殿上引经据典,说的那番话,极见功底。”

“也绝对是你随便读两天书,就能说的出来的。”

长孙无忌此刻也是笑着拍了拍李秋的肩膀,“你这小子,就算想往自己脸上贴金,也没有这种贴法。”

“就滋息过倍,据我肘腋,甫迩王畿这几个词,你说哪个是你能说的出来的吧?”

“事到如今你还不速速招来,到底是王珪、魏征,还是韦挺告诉你的?”

见到这种状况,李秋也就只好挠挠头,苦着脸说道:“这个吧。”

“由于今天一早要上朝,所以昨天我就和武珝来到了城中的北平王府居住。”

“闲来无事时,我也就和武珝探讨了一下突厥来降之事……”

听到了他的话,李世民、柴绍、长孙无忌三人同时一愣。

上一篇:宋北云

下一篇:演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