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抗旨才能变强 第241章

作者:摇扇子的司马懿

“你用不着再这样继续跪着了!”

听着李秋的话,周围的将士和百姓们,也是纷纷附和起来。

“是啊,范大人您的事情,我们也都听说了。”

“那么小的一个绥州城,又哪能抵挡得住十几万之众的突厥大军?”

“都不要说那绥州了,就是我们这边的幽州城,这些年来,也不知道被突厥攻破过多少次。”

“每一次城破,那些泯灭天良的突厥人,就要杀好多人,干许许多多的恶事。”

“可是我们这些幽州的百姓,从来没有怪罪过任何一位守城的将军和大人。”

“我们兵力不够,没有人家人多,又能怪得了谁呢?”

“大不了,等突厥人走了,我们再继续的建造城池,组建军队。”

“相信总有一天,我们总能够打败突厥的。”

“你看如今的幽州城,不就这样在王爷和小姐的带领下建造起来了吗?”

“我们再也不用担惊受怕,来入侵的突厥大军了吗?!”

第364章 形势,危若累卵

周边的那些将士,也是在苦苦相劝。

“是啊,范大人,这些年来,我大唐陷入到突厥手中的城池难道还少吗?”

“像夏州、庆州、武功、泾阳等等大城,哪个没陷落过?”

“那小小的一座绥州城,又怎么可能抵挡得住十几万的突厥铁骑?”

“范大人您不要再这样跪着了,不管那长安城中如何。”

“我们这幽州十三州,无论是将士还是百姓,都没有人会怪罪您的!”

这时,李秋对范兴说道:“范兴,这些都是我幽州百姓和将士们的心声。”

“你都听到了吧?”

“快起来吧,以后也不要再这样了。”

不过,出乎了李秋的意料,范兴却仍是坚定的摇了摇头。

“王爷,当初您在长安城,可是当着那么多人,那么多官员和朝廷的面,许诺让我每天跪向绥州城方向的。”

“如今我范兴既然已经到了这幽州,又怎能让王爷您落下口柄?”

听到他的话,李秋不屑的摆手说道:“这是在咱们自己家的幽州!”

“不再是那长安。”

“至于那些朝廷的官员们,又何必去理会他们?”

范兴却非常不认同的摇了摇头。

“王爷,虽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可是自古以来,在史书上又有多少的例子,在外的重臣仅仅是因为几句谗言,就遭到了杀身灭门之祸。”

“我范兴又岂能因个人一时之快,而却害了王爷您?”

“更何况,纵使那朝廷的官员们对付了过去,可是这天下之口,长安城中的那些百姓们,王爷又如何对待?”

“我范兴绝不能让王爷因此,而失去了百姓心中的口碑和威名!”

听到了范兴的一席话,李秋也是被其震撼,随之退到了一旁。

等待着范兴跪到夜幕降临,再同他一起返回北平王府。

当天晚上的酒宴,众人也是都知道北平王李秋旅途劳顿。

大家纵使有一肚子的话,有好多的事情要向李秋禀报,但都是不约而同的没有说。

在欢迎酒宴后,众人也就散去了。

不过第二天一大清早,范兴就早早等候在了王府外。

在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刚起床的李秋急忙让人把范兴请进了客厅,然后拉着他两人共进早餐。

等到了书房之后,范兴才将自己的想法与今年的估计,逐一的,详尽的对李秋说了一遍。

当听了他的话后,李秋不由得有些蹙眉和难以置信。

“你说突厥今年会倾尽所有,南下同我大唐玉石俱焚?”

此时的范兴无比坚定的点了点头。

“王爷,您同突厥接触的还少,不了解他们的习惯、性情和风俗。”

“同时,您也不知道这座幽州城,会带给突厥怎样的压力和恐惧。”

“以我的估计,今年有九成可能,突厥会大规模的大军南下。”

“而采取的战术,应该还是同去年所采用的一样,阳谋!”

“突厥大兵压境,利用他们的兵强马壮,弓弩强劲,同我们大唐一兵一卒的耗。”

“直到将我们大唐的兵力和中干力量全部耗光。”

“到那时,他们就可以长驱直入,一劳永逸的占领整个天下了。”

听到此,李秋皱眉,“那就没有什么好的计谋和对策?”

范兴此时摇摇头,“要么怎么说是阳谋呢。”

“对方就这样稳健行兵,平铺直进,强攻你的城池。”

“我们唯一可选择的,也就只有守和不守。”

“去年,在李靖大帅军中之时,面对着突厥这样的一种策略,纵使是军神的大帅,也是没有什么更好的对策。”

“也只能是咬紧牙关去硬守。”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说到这里,范兴顿了一下,随后认真地建议道:“王爷,以我们幽州城的坚固、高大,以及这么偏远的位置。”

“突厥人是绝对不会去冒着巨大的损耗来攻打幽州的。”

“就算他们来,只要给我三千兵士,再加上城中的百姓,就足以将这座城池守住!”

“而我观幽州等十三州目前的情况,至少可以凑出四五万兵力。”

“若是加以训练,并在王爷您这种名将的带领下,这就是一支战力不俗的大军。”

“在战事危急的时候,这可是能起到大作用的。”

“可是眼下,我见张大人、宋大人,以及很多大人的精力都放在了治理民生方面。”

“整个幽州军的兵力也不过两万左右。”

“这民生,固然重要,可是眼下在这种大厦将倾的局势下,还是要分出一个轻重缓急啊!”

在听了范兴的话后,李秋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

当天下午,李秋、罗可心、武珝三人就召集了罗良、张蕴古、宋佑、范兴、王玄策等所有城中的将领和官员到王府之中。

随后,李秋也就将今天上午同罗可心商议过后,重新定下来的部署做了统一的安排。

王玄策辅助武珝,统筹十三州内的民生事务以及所有的政务。

尤其是还有一个月就是春耕之时,在玉米、土豆、红薯的种植方面,更是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在年前,李秋曾经派往了十三州三百多名芙蓉书院的学生。

如今这一次来,他又带来了二百多刚刚年满十五、十六岁的学生。

合计起来,这其中,男四百人,女二百人。

李秋也就改变原定的计划,直接将他们重新聚集到一起。

男人全部混入幽州军之中。

因为他们最少的也习武有一年时间了,又都是自己人,纪律性、执行力非常好。

将他们混入军中充当骨干,也能最快速度的把军队给建设起来。

而那些女学生,原本李秋是打算让她们回到父母亲身边,然后顺其自然的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子。

可是眼下计划却是有变。

李秋签发政令,命她们全部到幽州书院这边待命,随时听从她们老师,武珝的调遣。

第365章 十三州的大动作

当初在第一批流民抵达幽州境内之后,李秋就签发过政令。

现有的十三州内土地保持不变。

从今以后不再签批任何的个人所属的地契。

所有的流民后期开垦出来的荒地,无论是在官方的带领下开垦的还是他们自己开垦的,这些土地都归州府官方所有。

由于这十三州都是李秋的所属封地,所以也就都归李秋所有。

不过,这些流民享有耕地的耕种权。

每年秋天的产出,大部分上缴官方,小部分留给他们自行安排。

每逢赶上灾年之时,官方还会放粮赈灾,让他们有足够的食物存活下去。

这也是幽州十三州展开的一种新模式。

由于这些流民都是逃荒而来,能够活着都要多亏了李秋的救济。

所以心怀感恩的他们最初时对这项政策并没有什么抵触。

毕竟自己一家老小,已经白吃了李秋王爷大半年的粮食了,去给李秋王爷干活,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不过,在经过了第一年的尝试之后,这些流民百姓们突然间发现。

李秋王爷提出来的这种政策模式,竟然是远比想象中的还要好的多。

就拿去年秋天来说,他们只是在官方所属的土地上耕作,但是李秋留给他们的利润,竟然比那些自有土地的原住民还要多。

(原住民种植的是传统作物,流民们是玉米、土豆、红薯,价值和产量完全不一样。)

如此一来,就使得这项政策的推广变得更加顺畅了,流民们的积极性也是越来越高。

以至于那些原住民,也羡慕不已。

毕竟这些流民有着官方的保底,就算灾年也不用愁挨饿,但他们就需要自行承担损失。

今年,幽州等十三州还要继续的大力垦荒,统一安排种植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

这些工作就要交到武珝的手上。

而王玄策和这二百名女弟子,就将要成为整项工作的主干。

另一边,范兴继续担任布防建设幽州城的工作。

毕竟如果按照范兴的推测,幽州军自然是要加入到这场同突厥的大战中来。

到时候留守幽州城的兵力也一定是有限的。

城防布置,也就成为了能否用少量守兵就能抵挡住突厥入侵的关键。

与此同时,罗可心和罗良两人,以及幽州军的将领,则是要进行幽州军的重新编制。

按照李秋的意思,在幽州等十三州,要重新编制出一支新的军队。

名为幽州玄甲军,以精骑为主。

负责远征,正面与突厥的大军作战。

而原本的幽州军,则是退居二线,以步军为主。

主要负责守城以及十三州内的治安、巡查。

从今以后,一切的资源,无论是兵力、马匹,器械,都要向着玄甲军靠拢。

上一篇:宋北云

下一篇:演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