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开局遭李娘子逃亲 第91章

作者:大唐咸鱼来了

”不能?

不明所以的文武们,不禁呆在原地,不解的看向王上。

“寡人打算抽调出三万常规军,跟六万的新兵组成一支新军。”

当即,曹封说出自己的打算,争取用最短时间投入使用。

“抽调三万常规军? ”

听闻这话,在场文武难免又是一惊。

“王上,这可是凉州,除却镇守兵力之外,唯一可以调动的机动兵力啊。”

伍天锡下意识的脱口而出。

“这,好大的手笔!”

而咼士廉和韦

成,包括杜如晦等人,他们都是倒吸一口冷气。

将三万常规军,直接和新兵组成新军,只为迅速形成战斗力,手笔不是一般的大。 寻常人恐怕会认为,数量如此多的常规军投入新兵中,难免会影响到战斗力。 一般人都不会选择这样做,宁愿耗费时间去培育新兵,也要维持常规军的战斗力。 不过,王上就是个例外,丝毫没有这样的担忧。

反而坚信常规军,可以带动新兵的战力。

“王上的魄力,让臣等大幵眼界。”

房玄龄久久无法平静。

王上此举,相当于是一名老兵带两名新兵,比之前他们提的效率还要高。

“王上,会不会对常规军有影响? ”

张公瑾还是感觉,此举有些不妥。

“不会,一名老兵带两名新兵刚好合适,经过数次厮杀之后,新军战斗力就会有质的变化。” 这样的决定,曹封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知道汉军常规军没水分。

别忘了,里面有好几万的弱化版王牌军,质量比隋室的地方军都强。

“王上说的是,臣方才顿悟过来。”

看似会影响常规军战力,但是,李靖一眼瞧出的好处。

不过,主要得益于常规军战力强,要不然他也不敢冒险。

“原来如此。”

经过这么一说

其余文武总算明白了,

王上说的确实有道理。

“诸位臣工,可有异议? ”

到最后,曹封照例问了一下。

“臣等并无异议。

在场文武整齐的回道。

“王上,属下还有一道建议,可以更快让新军形成战斗力。”

当大家纷纷表态后,房玄龄突然说道。

“哦,什么办法? ”

闻言,曹封挥动一下衣袖,示意说出来。

“可以让新军有实战体验,加快他们战斗力的形成。”

紧接着,房玄龄说出这个建议。

“难道说,房大人你是想让新军,在一开始参与厮杀? ”

一听之下,其余文武没反应过来。

“如今天下大乱的迹象加重,各地除了义军外,还有不少贼寇出现。” 随即,房玄龄解释道。

“原来如此,可以利用这些贼寇,来给新军进行实战。”

到了这里,长孙无忌弄清楚同僚的意思。

“原来是这么回事,不错的实战机会。”

在场文武不是什么都不懂,清缴贼寇不同于上战场杀敌,危险性不是很高。

主要在于让新兵见血,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在老兵带领下,可以快速成长起来。

“此外,还能为各地百姓除害,为王上和我汉军获取民心。”

有了这个策略,像杜如晦、阴世师这样的文武,瞬间联想到许多。

这样一来,新军形成战斗力的同时,还能进一步积攒民心。

“诸位臣工,你们认为如何? ”

“王上,臣等无异议。”

对此,这些文武齐声应道。

“好,迅速执行方才事宜,越快越好。”

当即,曹封直接将方针确认下来。

诺。

谁都没疑问和意见,一众文武自是不会再多说什么。

“退朝。”

随即,有内监高呼一声。

内监是朝堂标配的职位,仅仅只是负责宣读上下朝而已。

“诸位,走,该忙起来了。”

商议结束,一众文武接连从朝堂上退离。

张公瑾和杜如晦则负责书写诏令,将诏令发放到地方,再由各地的官服执行。

高士廉和韦圆成,则是去协助房玄龄,准备辎重和器械等。

李靖他们则是负责集结大军,同时兼负招兵事宜。

其余人等自然各司其职,该做什么也就去做什么(cebg)o

“这是什么? ”

几乎没过多久的时间,凉州各地府衙,先行张贴招募新兵的告示。

诸多百姓齐聚在府衙外,朝着告示不断张望着。

“王上要招兵了?

“你说的这不是废话吗,

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我们不认识也有做官的念。

议论声响起,百姓开始越聚越多,不少人都是颇为激动。“既然王上招兵,我们自然都要响应。”

一些百姓自发的说道。

“不错,王上为我们着想,实施不少仁政,我们要为王上的大业着想。”

这句话,立马有百姓进行响应。

如果不是汉军,他们恐怕还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数日不能吃东西的局面。

更别说,现在顿顿可以有饭吃,不用担心以后的口粮。

王上对他们有恩德,在这等时候,他们如何不响应?

这时,一员壮汉满面通红,直接挽起衣袖站了出来。

随着他站出来,跟多的人跟着走出来。

“哈哈,汉军有战,我岂能不参见。”

诸多壮汉都是大笑着,从人一群中站出来,还有一些少年和青年,体的内热血不断翻滚。

跟着王上,就是为日后的好日子拼搏,他们为何不响应?

再者,参军对他们百姓有益。

因为参军获取的俸禄,不单单可以养活自己,甚至可以养活一家上下。

跟着王上打出名堂,也是光宗耀祖的事。

对王上有益,也对自己有益的事,百姓们为何不积极。

“有如此机会,我怎么能过错过? ”

人一群中另外一位壮汉,怔怔的看着府衙发布的招兵告示。

这名壮汉身躯微微颤动,他的眼神甚至要比百姓们更加激动。

此人名为牛进达,在唐朝武德年间,可是大唐名将。

不但武艺高超,还颇有谋略,

本是河西走廊人士,准备寻一方势力投奔。

恰好途径关中这里的时候,发现汉军的声势浩大,在攻破长安后,还十分迅速的稳定下来。

加上一番政策,让人起了投奔的心思,刚好在今日就遇见汉军招兵。

“是啊,其他义军都可以错过,汉军怎么可以错过?

紧接着,一道声音跟着响起。

牛进达扭头看去,只见一名年岁和他相差武几的男子,也是激动看着招兵告示。

“这位兄台,不知贵姓? ”

牛进达起了结交的心思,问道。

此人说出方才那番话,恐怕和他的看法差不多。

“在下姓殷名乔,为关中认识,不知兄台如何称呼? ”

殷晰拱手回道。

“原来是殷兄,我姓牛名进达……”

随即,牛进达将自己的来历说出来。

“听兄台方才所言,有意投奔汉军? ”

相互介绍完,牛进达忍不住说道。

“不瞒牛兄,在下的确有这个想法,辗转多处后决定效力汉军。”

针对这个问题,殷111乔解释道。

“为何? ”

牛进达心中一动,追问道。

“汉军声势浩大,实力在义军中最猛,汉王又广施仁政,真正为民着想之主。 提及这件事,殷111乔忍感慨道。

“在下认为,汉王一定是当今雄主,要投奔就要投奔汉军。”

说到后面,还显得斩钉截铁。

“这是同道中人。”

牛进达将刚才这番话听在耳中,顿时起了共鸣。

他的想法,不就是和殷兄一样?

“不瞒殷兄,我也是这样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