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 第151章

作者:抉望

  李承乾微笑着举杯一一回应,这次上场的还是刘莽带队的攻坚队,五年多以来的磨合,哪怕他的队伍中有不少是后来补充进来的新队员,依旧变得亲密无间。

  练兵之法,如今也推广到了大唐各个军府,至于地方有没有能力保证士兵营养,那就不是他能够知晓的事情了。

  贞观六年的大唐,国力虽然说不到蒸蒸日上,但是还是能够威振周边敌国的。

  端午节的大宴,虽然热闹,但是跟平时一般无二。

  李承乾悲哀的发现,自己似乎也开始失去了自由,每天早晨晨练完毕以后,就需要在孔颖达的辅助下开始看奏折,有的时候,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也会把办公的场所转移到东宫一两天。朝廷每天处理的奏折上,近乎两成会有太子的印鉴加持。

  “殿下,您看,这是耿国公冯盎送上来的奏折,僚地僚人造反,已经被他带兵平定。战乱结束以后,如果是内地,就需要派遣安民官前去安抚受战乱波及的百姓,并尽快恢复当地的治安。而领兵作战的将军,也需要分散府兵,带着常备兵力回归屯兵之地。文武分治,这是规矩,将军只能负责作战,文官只能负责政务,不管哪一方越权,都是重罪。

  不过冯盎就不一样了,岭南之地本来就是他说了算,军政都是一手抓的。所以也就没必要多加干涉,朝中只需要降旨嘉奖就好。”

  边读奏折,还要边听房玄龄的讲解。虽然没有不耐烦,可是听的多了,就会感觉到疲惫。因为他们说的话,都需要他牢牢的记住。

  随奏折一同送到长安的,还有冯盎的一封信,只看上面的火漆完好无损,就知道没人拆看过。

  无视了房玄龄好奇的目光,李承乾把信函收到了桌子里。

  这封信一定是说海港事宜的,在初具规模以前,李承乾可不打算把这件事透露给勋贵群体,特别是像房玄龄这样的聪明人。

  如今大海之上还算是蛮荒,地方的一些家族最多也就是在海岸线有点势力,出了海,屁都不顶。

  开发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一哄而上,利益缺少的时候不能加入太多的分食者。

  “房相,冯盎写信给孤,估计是希望能够获得烈酒在岭南的售卖权。他走的时候,就把方子抄走了,但是他也只能自酿自用,不能售卖。岭南人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想必他也想给冯家新增添一个产业。”

  “酿酒啊,呵呵,老臣如今不也经常光顾老程家的酒坊?喝惯了高度酒,虽然受不了那个后劲儿,可是再喝三勒浆等酒,就像是喝马尿。不说这么恶心的事情了,不知东宫今日的伙食是什么?如今酷暑难耐,老臣实在是没什么胃口啊。”

  李承乾无奈的看了张赟一眼,张赟就去厨房和餐厅准备饭食。

  现如今过来“培训”他的几个人,就算当天会返回官署,也要蹭一顿饭再走,搞得他都想在长安开设一家新酒楼了。

  没什么奢华的菜式,凉面和酿皮而已,可是房玄龄吃得大呼过瘾,明明说了没胃口,可还是一连吃了三碗。

  吃完了抹干净嘴,就带着自己已经处理完的奏折回了中书省,下午将要来接替他的,是魏征。

  魏征如今是侍中,是门下省的两尊大佬之一,因为他的存在,皇帝的好多法令就算经过了中书省,也会被门下省堵回去。李承乾很怀疑,皇帝老爹把魏征弄到门下省,就是为了给自己加上负重,免得太跳。毕竟,现如今朝堂里面敢于跟他对着干的,只剩下了魏征等少数人。

  相比较房玄龄,魏征带来的奏折就少了很多,因为一些重要的奏折,还需要皇帝批阅后,才会下放到门下省。

  “殿下,门下省的职责就是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判省事。凡是陛下下发的命令,都需要经过中书省的复核,才能够发送到尚书省执行。不管陛下怎么样,他能够将微臣送到侍中的位置上,就说明他还是很英明的。自古以来,敢于自我批评的皇帝很少,陛下就是其中之一。”

  李承乾把毛笔把儿都塞到嘴里了!

  这竟然是魏征说出来的话?也太令人震惊了吧!

  似乎知道自己的发言有多惊世骇俗,魏征微微一笑,不再多说什么,而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开始处理政务。

  门下省的工作其实很省力,他们接到手的奏折,已经有了六部、中书和皇帝的批复,只需要读一遍,看有没有疏漏就好。

  每当魏征看完一个,都会递交给李承乾,让他查看皇帝的批复是怎么样的。

  一封封的奏折看下来,李承乾还是有些震惊。李世民毫无疑问算是世家子之一,但是他对好多事情都很熟识,其中就包括农事。隋末的纷争和建国以后的多方征讨,固然让他疲于奔命,可也同时让他开阔了眼界,以至于好多时候做出来的决断,都是十分贴合民生民意的。

  不知不觉间就看了好多的奏折,可是当李承乾看完最后一个奏折,却见魏征没有送来新的时,才看向对面。

  书桌对面,魏征拿着一个奏折眉头紧锁,已经不知道看了多久。

  “魏大夫,什么奏折让你需要如此的研究?”

  李承乾的声音,惊醒了魏征,。魏征叹了一口气,把手里的奏折递过来说:“陛下已经不安于皇宫、长安,乃至于长安周边了。过节前臣还疑惑,为何在渭水出行这件事上,陛下宁可内务府出资,也要舍近求远,现在看来,这分明是试探。”

  接过本章的李承乾读了一遍奏折。

  这封奏折是岐州刺史上的,讲明岐州的行宫已经翻新完成,适合居住了。

  这没什么大不了啊,皇家的行宫到处都有,岐州也算是长安与陇右道之间的通州大邑,建设一座行宫又如何?更何况,如今大唐境内的行宫,好多还是隋炀帝建设的,李唐没有重新建筑,而是接手前人遗产,只是翻新,已经很节俭了。

  “魏大夫,不就是一座行宫的翻新吗?最近九成宫不也在翻新建设?没见你上书阻止啊。今年的夏天如果酷热,父皇还是要到九成宫避暑的,朝中文武大员,也会跟随。”

  魏征摇摇头:“话不是这么说的,殿下,当初陛下将端午节赐宴改到曲江池,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今年改到渭水河畔,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明年他要去岐州,只要成功了,您信不信,再过一年他就要去山南道金州,再过一年,就要去江南道了。”

  听了魏征的话,李承乾不知不觉在脑海中构成了一张图,那就是一只在水边伸腿的白鹭。

  老魏头说得,好像还真的很有道理。皇帝连番的增加自己的出行距离,没准儿就是为了走得更远。要是没人阻止,或许,他连战场都要上。

  不,不是或许,是一定!毕竟,他可是真的御驾亲征高丽了!

  “陛下虽然算得上圣明之君,但是有的时候也按耐不住心里的功利,臣觉得,他很可能想要去泰山封禅!”

  说起泰山封禅,李承乾就想起了这是李纲介绍过的。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明确列出的有十二位上古帝王: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不过自商朝以来,可以明确考证,真正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的皇帝却只有三位:秦始皇帝赵政、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泰山封禅,对一个皇帝而言是最难以忍受得诱惑,毕竟,这是与上古先贤比肩的大荣耀。以李世民骄傲的性格,面对这样的诱惑,躲在被窝里都会流口水!

  “不就是去一趟泰山吗,就当成公费旅游也是很好的。魏大夫,您何必这么忌惮?”

  这个时候,李承乾却很希望自家老爹能如愿。毕竟,这可是少有的出长安的机会,至少,他都不希望东突厥之战,就成为自己这辈子最深刻的“旅游”回忆。

  

第二百五十一章 建设事宜

  

  “不行,我这就去宫里见陛下,他不能如此的肆意胡为!”

  拿起奏折,魏征一溜烟的就跑了出去。

  看着魏征自家着火一样的焦急,李承乾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说到谏臣,历史上最出名的就是这一位了,虽然其它的谏臣不是没有,可是能在教科书上也占据一席之地,就足以说明很多事情。

  不过,弹簧按得越紧,反弹的力度也就越大。殊不知,没人喜欢怼自己的人,哪怕对方是对的。所以老魏头后来被鞭尸,其实没什么可疑惑的。

  见魏征走了,李承乾只能先把处理完的奏折交给张赟,让他送去尚书省,自己则拿着没处理的奏折研读。不好好学也不行了,从魏征的猜测中,他已经知道皇帝端午节的时候为什么说那样的话了。

  处理全部的政务?这是打算把他弄来监国,自己出去逍遥啊!

  读完了几封奏折,李承乾才想起来另外两个比较出名的、喜欢出门旅游的皇帝。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巡游江南,五次西巡五台山,三次东巡泰山。每次巡游时间长短不一,多在数月之间。而最近的还有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不管哪一个,都算是败家子,其中尤数乾隆皇帝最能败家,康熙雍正留下来的国库,被他祸害了不知道多少。

  生性越是烂漫的皇帝,就越是不拘一格,仔细想想,其实李世民跟隋炀帝还是很像的。隋炀帝下扬州,除了满足自己旅游的私欲以外,还要拉拢分化陈后势力的想法。李世民想要泰山封禅,满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本性以外,估计也想做点什么。

  说到底,山东的士族,也算是大唐国土上的一个后患。

  就在李承乾拿着奏折走神的时候,张赟的声音响了起来。

  “殿下,魏大夫被陛下斥退,责令闭门思过了。”

  听到这句话,李承乾立刻笑了。

  “看样子老魏头猜对了,父皇确实想要巡幸岐州啊。”

  张赟疑惑道:“殿下,按照魏征的性子,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颓软啊? 奴婢在陛下身边的时候? 好多次,陛下被魏征气得双眼通红? 砍头这样威胁的话语都出来了? 魏征也没有退缩。”

  把手里的奏折放下,让进门的小吏抱着送去门下省。

  拍拍张赟的肩膀? 李承乾笑道:“其实这一次的事情不大不小,岐州离长安不远? 甚至不如九成宫远? 父皇想要去岐州,魏征也只会象征性的阻拦一下,不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据理力争。魏征这样的人,反而更怜惜自己的生命? 因为他更希望自己的命用在有价值的地方。不信你看着? 什么时候父皇真的想要封禅泰山了,他绝对会玩命阻止的。”

  张赟恍然大悟,然后出门去取热水。他知道,太子很喜欢温热的茶水,如今水壶里的水已经有点凉了。

  直到现在? 李承乾才有机会看看冯盎的信。

  冯盎返回岭南后,面对僚族的进攻? 不过是一次会面,就彻底的威慑住了他们。冯家在岭南的威名? 还不是一些只能拿着木叉石块的野人敢于抗衡的。

  但是,在开港口的这件事情上? 他却废了九牛二虎之力? 才说服了那群老顽固。就像之前说的那样? 冯家虽然是岭南的代表家族,但也不是独树一帜。

  这些在岭南沉淀的家族,因为不经战乱,其实还是有些底蕴的。只是他们的底蕴,更多的却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力。面对国家机器,他们的抵抗,只能算是负偶顽抗,只需要杀一茬,下面的人就会直接老实。

  可是啊,对自己人挥动屠刀这种事,不管谁做,都会被史书喷成筛子。岭南这些家族同意归附,估计就是看中了这一点。

  名为归顺,实为自保。

  开海港、东宫组建船队这杯酒,虽然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掺杂的毒药,可是当杯子里还有一块金子的时候,就未必会拒绝了。人都是这样,明知是诱惑,还是忍不住的往里面沉沦。

  看完冯盎对于岭南的介绍后,李承乾不由得发了愁。学院弟子毕业实习的事情,他只是随口一提,谁知道老先生们竟然高举双手双脚同意,以至于毕业考核的时间不得不延后了一整年。当然,同样被推迟毕业的还有邱海清。

  李承乾有意让他加入东宫体系,既然要任命官职,没有相匹配的能力和资历,会被人排挤的。而学院的一纸毕业证书,才能给他足够的底气。

  至于皇帝要什么时候选用他们,就不是他能左右的了。

  将信函撕碎,丢进垃圾桶,李承乾拿出一张纸写道:“冯公如晤,今建设海港、造船厂一事虽已确定,然东宫所选之人才,仍在历练。好事多磨,公于岭南,不妨为此准备之,而建设所需之资财,不日就将运往岭南....”

  写完信,用了火漆,李承乾才将信函送出。虽然明知道这份火漆会被百骑司的人动手脚,可他并不在乎。皇帝了解这些事情,比勋贵们知道要好得多。毕竟有德行的勋贵还是少数派,余下的勋贵更像是吸血的蚂蝗。

  “殿下,已经是晚上了,厨娘托奴婢问您,晚饭想要吃什么。”

  抬起头就看到了秀秀,如果说苏媛是正妻、阿史那雪是小妾,那她就是小小妾了,如果不给名分,就是跟情人差不多。

  在东宫生活的这一段时间,到底让小丫头发育了好多,只是性子还是那么的懦弱。

  “晚饭用不着吃太好,有碗凉面就行,配菜还是野菜吧。你啊,干嘛还总做这些宫女做的事情?不是跟你说了,虽然你还没有名分,但是完全可以住到孤的隔壁的。”

  秀秀笑了笑说:“奴婢当宫女习惯了,突然间让奴婢端起架子来,奴婢不习惯。一个宫女跟太子住的这么近,您会被人指责的。”

  李承乾不满意道:“谁敢弹劾?说到底这是东宫的家务事,关他们屁事。”

  一边的张赟,还是忍不住说:“殿下,宫内没有家务事的说法,就是陛下哪天临幸哪个妃子,都是要有记录在案的。至于您的东宫,今后也会如此。”

  “睡个觉还有人监视?”

  这就怒了,李承乾下定决心,谁要是敢出现在他屋子里,他绝对把这个人踹到长乐门去。

  面对“监视”的词语,张赟想要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怎么说。监视这个词,怎么看怎么是过了,可是细想想,好像还没差。都觉得当皇帝有意思,殊不知,只有在这个位子上,才知道有多么的煎熬。

  “秀秀,今晚你就住到隔壁,丽正殿虽然大,可是孤一个人住着还是浪费,不止是你,张赟,另外一边的房间也收拾出来,于泰你们俩轮换着住,大晚上的在门外苦熬,你们不觉得苦,孤都看不过去!”

  眼见太子的二杆子脾气上来了,张赟只能点头领命。

  睡觉以前,李承乾想了很久,还是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到李恪、李泰、皇帝和长孙无忌那里。

  已经应承下来的事情,就不能反悔,哪怕觉得长孙无忌入股有很大的后患。

  组建船队说起来轻巧,真的施行起来的时候,才会知道会有多么艰难。初期的入不敷出是一定的,有家大业大的长孙家参股一份,到时候东宫也能少赔点。

  至于皇帝老爹那里,还是要邀请的,让内务府出钱出力不得利,这才是真正的坑爹。

  信晚上连夜送了出去,第二天,皇帝的回复就到了。

  二成份子,这是皇帝一口咬定的份额。

  既然有五个投资人,自然是一人两成最为合适。

  练剑、跑步、练拳、练箭,持续了几年的锻炼,要说没有效果才是骗人的。张赟的身手绝对堪称超绝,虽然有畏手畏脚的嫌疑,可是能跟他对战一柱香的时间,李承乾就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飞檐走壁的武侠梦既然实现不了,那么以一敌二这样的,还是能够实现的。

  “呵呵呵,殿下的身手,就算放到武将堆里,也是拔尖的了。”

  李承乾循声望去,只见一身常服的长孙无忌就站在演武场边。只是“殿下”的称谓,又和他的这身装束格格不入。见鬼了,这混蛋要我拿什么礼节应对?

  长孙无忌也觉得自己的称呼出错了,立刻改口说:“昨日户部忙碌,不得以就住在了官署,直到今天早晨,才得到信件,心急之下,就没穿官服。”

  既然是谈船队的事情的,那就好说了。

  放下手里的长剑,李承乾拱拱手说:“劳烦舅舅今日赶来东宫了,这里实在不是说话的场所,不如我们回书房详谈如何?”

  “乐意之至!”

  让张赟带着长孙无忌去书房,李承乾则是沐浴之后,才穿着一身普通的衣物进了书房。

  书房里,就摆着一张冯盎送来的地形图,海港的选址,是他决定的,按照冯盎的说法,岭南多风暴,在这个港口停船,就不会发生船毁人亡的事情。

  冯盎的眼光是不会错的,珠江入海口,也是凭借着自己的地理位置优越,才在后世的时候成了顶级口岸之一。

  “地方既然已经选好了,是不是就要开始建设了?”

  李承乾送上一杯茶才说:“哪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海港既然要建造,就不能敷衍,水泥这种优越的建筑材料,是必然要用上的。不过,工部现在对水泥的管控十分严格,仅有的几个火窑,都实行了军事化管理。就是学院用,都有专门管控的司马,不允许遗漏一斤一两。所以啊,海港建设所需的水泥,还要从长安送到岭南,这一来一往的开销,再加上中途必定会出现的损坏,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而这,还没考虑到造船厂的建造呢。”

  长孙无忌点了点头,做生意有赚有赔,投入不对血本无归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他很清楚这里面的门道。之所以要入股东宫,其实他并不看重船队的收益会是如何,他更希望的是名正言顺的将家族的力量延伸到南方。

  自古以来,中原战乱的时候,南方虽然也有动乱,却不会很严重。长孙家想要将血脉一路延续下去,就需要开枝散叶。南方的势力,将会是他留给小儿子的家产。

  “做生意有赚有赔,这件事老夫还是知道的,只是承乾,你准备给舅舅几成的份子?”

  李承乾伸出两根手指:“两成,不管是您还是父皇、青雀、李恪,都是两成。咱们五个人均摊一下,东宫的压力就不会太大。粗略估计,等到船队建成,开始有收益的时候,投入怎么也需要三四十万贯!”

  一共三四十万,一人就要六到八万贯,这不是一笔小钱,对一些低级勋贵来说,就算爵位能卖,都未必能凑出这么多钱来。

  不过,长孙无忌自然不能跟那些人相提并论。

  “两成已经很不错了,明日老夫就让人把钱送到东宫来。就是数额有点大,不可能全是铜钱。”

  李承乾点点头,如今大唐还是很缺铜钱的,涉及到大宗的货物交易,一般都会是银子甚至是金子。甚至于,好多百姓,还在以绢帛当作货币,以物易物的,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