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战国当赵括 第95章

作者:石坚

最下首的周少奋闻言不由失笑,道:“大将军多虑了,齐国稷下学宫当年那般兴盛,里面的诸子百家诸多大能不也同样没能对齐王造成什么影响?

若是武信君想要通过这方面来影响到大王和太后,那便是武信君的失策了。”

蔺相如缓缓点头,笑道:“其实也有可能是武信君害怕功高震主的自保策略也不一定。

但无论如何,此事对于我们终究不是什么坏事,我们一定要让武信君离军队更远一点,这样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周少奋笑呵呵的举起酒爵,道:“来,为了武信君的昏招干杯!”

第189章 教育方式非常重要

“学宫不应该在城中。”

这是赵括在考察路上对荀况说的话。

在赵括看来,学宫最重要的职责是什么?

第一个当然就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归根结底是要干嘛?

就是让华夏的文化变得更加灿烂。

文化单单要灿烂还不行,作为一个穿越者的赵括十分清楚的知道传承的重要性,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华夏是唯一一个完整传承下来的文明,更别提还有什么玛雅、印加等等同样历史悠久但却已经失传的文明。

传承的最佳方式就是授徒,师徒相承,才能够把学问一代代的做下去。

“做学问的地方,当然要远离市井喧嚣。”

对此,荀况也是深以为然。

赵括顿了一下,道:“对了,之前还忘了一件事情,这一次必须补上。

任何一个入住诸子百家的学派学者,只要是领我们大赵俸禄和爵位的,都必须要收正式门徒十人以上!”

这个条件看上去似乎不难,然而却让荀况的脸色露出难色:“武信君,此事恐怕有些不好办啊。”

赵括摇了摇头,十分坚定的说道:“大祭酒,这件事情是必须要办的!”

刚刚也说了,学问最重要的就是传承,但华夏这么多年来依旧有很多古籍随着时间失去了传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这些古代学者们的收徒制度。

在后世人们最常知道的是孔夫子,孔夫子一生有学生三千多人,其中正式弟子七十二人,这会让人们潜意识的以为古代的诸子百家都和孔夫子一样,其实不然。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孔夫子这样广泛收徒的大学者反而是异类中的异类。

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是人才。

人才的定义是什么?

有知识的人。

所以,知识就是最重要的。

诸子百家的大能们非常清楚自身拥有知识的重要性,在他们心中这些知识就相当于是自家门派的武功秘籍,那怎么能随便传给别人呢?

肯定要传给入室弟子,甚至传给唯一的继承人才行。

这样其实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知识每一代都只传给那么两三个甚至一个人,在漫长的年月之中遭遇战乱或者生老病死等等原因,这些知识的传承就会随之断绝。

华夏历史上大部分珍贵古籍的流失都是因此,就是因为这些古籍的撰写者和拥有者们把古籍看得太重,珍而重之不肯对外传授不肯示人,导致古籍往往都是孤本,一旦没了那就彻底没了。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非常简单,那就是赵括提出的办法多收学生!就好像儒家,孔夫子有七十二个入室弟子和三千门徒,这个数量是什么概念?

巅峰时期的稷下学宫之中,除掉儒家之外的所有其他诸子百家的人数加起来,也就勉强和孔夫子的这些门徒差不多。

由于孔夫子的主张是“有教无类”,所以他的弟子和门徒也是广收弟子,儒家的第三代弟子就超过了万人,第四代更是突破十万人,远远的将其他所有诸子百家抛在身后。

这样一代代的膨胀下去结果就是明明如今儒家思想没有被任何一个国家采用,但整个天下到处都是儒家弟子,到处都是诵读孔子语录的读书人。

也正是因为儒家的这种教育模式,所以儒家有西河学派、有鲁儒、有公羊派、有谷梁派等等等等许多学派,各种各样不同主张的弟子在不停的探究着儒家思想,让儒家的发展远远超过其他门派,在孔子之后又接连出了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力压当代的超级大能。

就连有“集春秋战国百家之长”称号的百家争鸣时代最后一位大能韩非虽然是法家中人,可同样也是儒家大能荀子教育出来的弟子。

这就是教育方式给儒家带来的优越性,孔子这种广收门徒有教无类的教育方式在这个时代绝对是无比超前,而且无比可贵的。

诚然在后世儒家有很多争议,但赵括觉得有一句话是很有道理的,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好的东西,不管是儒家法家还是墨家,咱们统统都拿过来用就对了。

差的东西,同样也不管是儒家法家还是墨家,统统都给他剔除掉。

这才是最实用、也是对这个时代和整个华夏最有用的做法。

在听完赵括的感想之后,荀况忍不住击节赞叹:“想不到武信君对夫子教育思想竟然如此赞同,实在是太难得了。”

一旁跟着的李斯和韩非同样也是心潮澎湃。

当臣子,那也要看跟什么样的主君。

自家这位主君虽然年纪轻轻但却心怀天下,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想的不仅仅是霸权和征服这种东西,而是文化和传承这一类往往会被只注重利益的战国时代统治者们完全抛在一边的东西,这才是真正让人敬佩的。

李斯轻声道:“韩非啊,看到了吧?

我早说了,我们没有跟错人。”

韩非深吸一口气,用力点头。

这一刻,在这两位年轻的俊杰心中,对主君赵括的评价无限拔高!赵括并没有听到身后李斯和韩非的悄悄话,而是在满面笑容的和荀况说话:“大祭酒谬赞了。

其实今天除了为学宫选址之外,还有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想要和大祭酒商议一下。”

荀况心情很好,当即笑道:“请君候尽管道来,荀况敢不从命。”

赵括清了清嗓子,道:“是这样的,最近有一支诸子百家从秦国而来投奔我大赵,正好是拜在了本侯门下。

他们也是希望进入将来的新学宫之中传道授业解惑的,所以本侯想要和大祭酒商量商量。”

荀况笑道:“原来是秦国法家,请君候放心,法家虽然和我儒家有一些争执,但法家也是当世大家,我儒家还不至于排除异己到这个程度。”

赵括摇了摇头,正色道:“不是法家,是秦国墨家的一个分支。”

是的,之前赵括让毛遂跟随吕不韦回到秦国并暗中主导联络的墨家一事已经有了回应,根据最新传来的情报,秦国一百多名墨者已经渡过黄河进入赵国河东郡境内,正日夜兼程的朝着邯郸而来。

墨家对于赵括来说同样也是一枚十分重要的棋子,墨家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是赵括认为这个世界上最适合帮助自己提升华夏科技水平的学派,因此赵括当然是想要墨家也进入到学宫之中的。

“墨家?”

荀况楞了一下,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

在诸子百家之中如果要盘点出一对最大的仇敌,那“儒家VS墨家”绝对是高居榜首,不做第二之想!

第190章 武信君,你的预算太高了

墨家和儒家之间的恩怨,那得从墨家的创始人,人称“墨子”的墨翟开始说起。

墨翟其实也是一个儒家弟子,但他是一个比较有自己主见的人。

在学习了一段儒家的思想之后,墨翟心想:“这特么都是些什么玩意?”

于是,墨翟就向自己的老师提出质疑,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理所当然的受到了老师的斥责和同门的排挤与嘲笑,于是墨翟离开儒家,正式创立墨家。

从成立开始,墨家和儒家就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是因为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而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人的利益。

墨家在战国年代曾经大兴过一段时间,和道家的杨朱学派一起并称为“世之显学”,风头甚至一度压制了儒家。

加上双方思想的差异,这也让儒家对于墨家和墨翟这个“叛徒”颇为痛恨,两家几百年来冲突不断,渐渐也就成为诸子百家之中最大的冤家世仇。

就以稷下学宫为例,儒家在稷下学宫之中占据主流,所以墨家就是诸子百家之中唯一不能入住稷下学宫的流派。

而反过来假如墨家是稷下学宫的主流,那儒家也必然和稷下学宫没有一毛钱关系。

所以,作为当世大儒的荀况才会在听到赵括的话之后显得如此震惊。

过了好一会之后,荀况才露出一丝苦笑:“君候这还真是给老夫出了好大一个难题啊。”

赵括微微一笑,道:“不瞒大祭酒说,若是旁人的话本侯其实完全都不需要和他商量,直接发话也就是了。

但本侯相信大祭酒乃是通情达理之人,应该能够理解本侯的初衷。

这新学宫自然要有新气象,要容纳天下诸子百家但却偏偏将墨家抛在一旁,哪里说得过去呢?”

墨家也是名动一时的大思想流派,又不是什么农家、家之类几乎没有名气的小猫三两只!荀况揉了揉太阳穴,显然有些伤神:“既然是君候发话,那老夫当然也不好有什么意见就是这样一来的话,老夫可能有些朋友就不愿意来学宫这边了。”

赵括笑了起来,十分肯定的说道:“墨家入住是必须的。

这不是本侯在偏袒墨家,如果儒家和墨家今日易地而处,在本侯面前的是一位墨家的大祭酒,那本侯也一定会让这位墨家的大祭酒同意儒家入住学宫。

诚然墨家和儒家确实有一些仇怨,但是思想只有碰撞才能够产生更加激烈的火花,有争论才会迫使人不断进步,党同伐异只会让整个思想界变成死水一谭,对学宫的长远发展反而是弊端!”

荀况沉默良久,终于道:“老夫明白了,这件事情请君候做主便是,老夫并没有什么意见。”

看着荀况答应下来,赵括也松了一口气。

以荀况在思想界的地位,如果真的全力反对,赵括确实也不太好办。

好在这个荀子向来就是以思想开放而著称,并非鲁儒那种原教旨主义者,不然也不可能以一位儒家学者的身份反而教出了李斯和韩非这两位法家大能,甚至被后世不少孔孟崇拜者斥责为“儒门叛徒”,拒绝让荀子进入儒家庙获得香火祭祀。

所以说,选好合作者还是相当重要的。

随后,赵括又和荀况一起为新学宫选定了地址。

新学宫靠近漳水,旁边是一小片丘陵,周围是一片宽阔的平原和众多森林,占地面积超过一万亩地,一眼望不到头。

这片地方原本属于王室游场的一部分,考虑到小赵王才六岁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和游无缘的关系,太后那边应该也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然而赵括并没有想到的是,看上去一切顺利的事情竟然还会有波折。

在第二天的廷议上,赵括就主动说起了选址之事。

“太后,关于新学宫的选址臣已经和荀况大祭酒商量完毕,这是新学宫地址所在,还请太后过目。”

赵括说着,拿出一份地图交了上去。

太后韩姬看了赵括一眼,将注意力放在了地图之上,半晌之后缓缓点头,道:“老妇觉得此地不错。

蔺卿,你们内史那边让人找个好日子,然后就开工吧。”

蔺相如站了起来,道:“喏。

但老臣有一个忧虑,不知当讲不当讲?”

太后笑道:“蔺卿但说无妨。”

蔺相如正色道:“从之前武信君交上来的规划来看,这一次修建学宫所需要花费的人手超过十万,还有大量的建材、粮食、金钱损耗,如今国库之中的金钱恐怕不足以支撑如此浩大的工程项目,不知太后可否削减一下预算?”

赵括脸上的笑容顿时冻结。

不是,这都能找事的吗?

但仔细一想,好像又不算找事。

作为内史,蔺相如就相当于后世的户部尚书,主要负责管人口和国库这一块。

由于这个时代的官员职责还没有那么明晰,工程这一块属于后世工部的职能也归属蔺相如所掌。

管钱的人都是非常抠门的,这一点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完全一致,会对学宫这种耗资巨大的工程挑三拣四也不奇怪。

只不过这蔺相如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在学宫马上就要开工的时候跳出来说这些话归根结底,还是冲着赵括来的。

学宫现在属于赵括的政绩,学宫要是搞不好,那赵括的政绩自然也就没了甚至还要背锅,道理就这么简单。

太后闻言脸色微变,问道:“究竟需要多少预算?”

蔺相如沉声道:“如今已经是夏季,但剩下的半年时间里就要投入七千万到八千万钱,明年全年投入的数字更是要翻上一倍还要多。

以两年完成而言,整个计划所要花费的金钱在两亿五千万到两亿八千万之间,这可是大赵过去五年里国库结余加起来的数字,还请太后三思啊。”

“竟然这么贵?”

太后这下子是真的吃惊了:“一座学宫就要花去大赵国库五年的收入?”

蔺相如点头道:“若是太后不相信,尽可以派人调查账目。”

太后沉默片刻,将目光看向赵括:“武信君,你怎么说?”

虽然太后并没有说什么,但赵括知道太后实际上已经倾向于蔺相如的建议,那就是削减预算。

赵括并没有怀疑蔺相如说的数字。

赵国虽然是个强国,但每年投入在战争和维持整个国家机器上的预算也是天数字,不欠钱就已经不错了。

从蔺相如的汇报来看过去几年里每年居然还有剩的几千万,那都是蔺相如这个管账的确实能省钱的缘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