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315章

作者:远征士兵

  三,引信。

  前两者都比较容易,引信有些难度。

  困难处在于没有可以稳定燃烧的硬质火药。

  不过沈兵很快就找到了一种替代方法:

  将引信做成两层,外面一层大小等都一样,中间也是镂空的。

  里面一层原本应塞上硬质火药,沈兵就用木管缠上普通导火索取代。

  普通导火索的缺点就是燃烧速度太快且速度不一……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内层木管刻上一道道螺旋凹槽,导火索沿着凹槽螺旋而上。

  于是这导火索看起来只有引信的长短,但实际上却是绕着其圆周一圈圈的往下延长了引爆时间。

  这炮弹的制作会比普通实心弹复杂一些,而且还需要铁匠、木匠及火药相结合。

  不过对欠等人而言却是小事一桩,不过几天的时间就按沈兵的要求制出了数十枚。

  沈兵试了几次,对情况很满意。

  当然,这所谓的“试”不是拿着炮弹试,而是试引线的燃烧时间……这里的关键就是引线燃烧时间是否足够慢。

  所以沈兵要做的只是随便挑了几个引信出来,然后点燃这一头看看其燃到另一头的时间。

  欠向沈兵报告道:

  “属下等严格按大将军要求制作,不敢有半分懈怠。”

  “为了让引信燃烧速度更慢,已大幅减少引信中的火药。”

  沈兵点了点头。

  引信速度可以说是“宁缺勿滥”,也就是说宁愿引信无法引燃也不能让它过快引燃炸药。

  否则一个不小心就是炮毁人亡。

  好在秦军对工匠及装备的制作要求都极为严格。

  比如这些引信都详细记载了是出自哪些工匠之手何人监制……引信、炮弹之类的与寻常装备不同。

  秦军对寻常装备比如弓、盾、盔之类的,会在装备上就刻下制作人,如果有质量问题就直接追责。

  但炮弹、引信刻了也没用,用上一回就炸粉碎了,想找责任人也找不到。

  于是监制就会将其登记在册并分箱装,比如某某制作的引信装这一箱,若出什么问题……这事故的严重性只怕那工匠都要满门抄斩。

  因此工匠们哪里还敢粗制滥造,每一步都严格按要求制作。

  这也为火炮的使用提供了安全保障。

  接着沈兵又试射了几发炮弹……那炮弹一发过去,就在几百步外“轰”的一声炸开。

  在周围观看的王贲等人初时还不明白沈兵折腾这折腾那的是为了什么,直到这时才明白这炮弹的厉害。

  他们愣了一会儿后随即便兴奋的欢呼出声:

  王贲激动的大叫:

  “大将军,此物……此物居然能如‘霹雳火球’一般炸开?”

  李岩则用不可思议的表情望向远处被炸起的烟雾,说道:

  “岂只是‘霹雳火球’。”

  “它只怕比‘霹雳火球’还要厉害数倍!”

  李岩说的没错,它的确要比“霹雳火球”厉害数倍。

  因为这炮弹的装药量更大且火药配比也不同,再加上还有爆开、飞射的弹片……

第四百一十七章 方略

  火炮的出现给了秦军确切的说是给秦军几个将领足够的信心……此时火炮还是秘密武器没有对外公布,只有王贲等少数几个人知道。

  于是在接下来制定进攻方略时,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更难进攻的姑师而不是楼兰。

  王贲说:

  “我等有了火炮,那城墙便不在话下。”

  “于是我军便可轻松攻进城内与敌巷战!”

  “而我军有四万匈奴在姑师不过三万,且我军擅长近战……匈奴又如何是我军敌手?”

  李岩也赞同道:

  “校尉此言甚是。”

  “且此去姑师路途更近,道路更熟悉……”

  说着李岩就瞄了剺一眼,接着说道:

  “有熟悉地形的蒲类军相助,我军实乃如虎添翼。”

  “属下也建议进攻姑师。”

  也难怪李岩会这么说,关于这方面沈兵问过剺,他的部落也就是蒲类是西域最东边的国家,原本与匈奴接壤,西边就是姑师。

  因此蒲类就成为第一个为匈奴所灭乃至四处逃亡的西域国家。

  沈兵将目光转向剺,问:

  “剺校尉的何见解?”

  此时的剺已被沈兵晋升为校尉统领蒲类军……蒲类军其实已不能算是蒲类军了,其新加入的月氏骑军其实更多。

  不过当然,这些骑军需要像剺这样既懂中原规矩又通西域风情的人来训练。

  剺沉默了一会儿,就朝沈兵拱了拱手道:

  “大将军若愿先攻姑师,属下自是求之不得。”

  “只是……”

  沈兵明白剺这话的意思。

  秦军若能成功的攻下姑师,也就离蒲类复国不远了。

  但如果攻打的是楼兰……又是几百里的距离。

  沈兵问:

  “只是什么?”

  剺回答:

  “只是此去姑师路途虽近且更易行走,但中途却只有一处可以补充水源。”

  “且匈奴很可能已在此处设下陷阱……”

  剺这么一说沈兵就明白了,沙漠地区永远是水源最重要。

  匈奴六万大军就在北面与姑师遥相呼应,他们又怎会不知道中途还有一处可补充的水源?

  如果这六万大军事先在水源周围埋伏,到时是去取水呢还是不取水?

  沈兵又问:

  “那么楼兰呢?”

  剺回答:

  “楼兰则有两处可处可补充水。”

  “且其中一处还十分隐密,便是西域人知道的也不多,料想匈奴不会有准备。”

  沈兵点了点头,说道:

  “如此,我认为我等应进攻楼兰而非姑师。”

  李岩反对道:

  “可是大将军,我等若是进攻姑师,便可将楼兰的一万匈奴与其主力分割。”

  “到时楼兰并不战而胜!”

  “我等以火炮之利,属下以为可以一试!”

  沈兵摇了摇头,说道:

  “若进攻姑师虽是可能将匈奴一分为二,然西有姑师南有楼兰,侧后还有六万匈奴主力虎视眈眈!”

  “我军实际是处于匈奴的包围之中。”

  “我虽有火炮之利未必会败,但便是胜也是惨胜。”

  “且一旦我军补给被断……火炮也就成了一堆废铁!”

  “我等又何必急于一时?”

  这其实是王贲和李岩等人看到火炮之后被刺激得有些过于自信了。

  但沈兵却知道火炮依旧有它的弱点并非无坚不摧。

  另一方面,沈兵知道制定作战计划最忌讳的就是战略目标不明确。

  此战是要在西域打下一个地方站稳脚跟?

  还是包围匈奴位于楼兰的兵力?

  又或者是与匈奴决战歼灭其有生力量?

  很明显,秦军的战略目标是第一个。

  只不过因为沈兵的一顿操作让王贲等人头脑发热忘了这个主要战略目标了。

  秦军走南线更远没错,但匈奴主力走南线也同样远。

  且匈奴习惯了骑着马来去如风的,让他们骑骆驼深入沙漠数百里……这只怕有些难为他们。

  若是骑马进入沙漠吧,仅仅只是马吃的草就会是个大问题。

  因此两线的利弊其实很明显:

  北线更近,但补给线就在匈奴主力眼皮底下,而且是往匈奴的包围圈里钻。

  南线更远,但补给线远离匈奴主力更安全,且攻击的是匈奴增援线的最远端楼兰,其驻军也只有一万。

  王贲冷静思考一番后,就点头说道:

  “大将军所言甚是。”

  “我等应先取楼兰而非姑师。”

  “甚至取楼兰之后不取姑师也未尝不可。”

  “匈奴之所以驻楼兰及姑师两地守之,是为阻我大军进入西域。”

  “而一旦我军已取楼兰,匈奴驻守姑师并失去意义。”

  “于是匈奴亦只能弃城而走。”

  王贲这话说的对。

  尤其楼兰一战后,匈奴知道秦军有火炮能硬生生将那土城轰塌……那只擅机动作战而不擅守城的匈奴还守在姑师做什么呢?等死吗?

  此战歼灭的匈奴或许不多,但却能轻松挫败匈奴的阴谋便能以极小的代价解救西域两个大国……姑师及楼兰在西域已经算大国了,尤其姑师,西域三十六国里比它大的就只有月氏和龟兹。

  不过月氏其实并不算在西域三十六国内,因为在汉朝时月氏已西迁至蓝氏城在西域之外了。

  那么这一仗下来,对西域三十六国造成的影响又会是什么?

  对匈奴的影响又是如何?

  再加火炮的威摄……西域各国就该知道这地头谁才是老大了吧!

  分析到这,李岩也就没话说了,当下就一致同意从南线进攻。

  准备的时间整整用了十余天。

  而且兵力还是一减再减……

  这主要由于沈兵等人对沙漠行军没经验所以才估算错误。

上一篇:三国之仲谋天下

下一篇:三国末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