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第一道士 第508章

作者:流连山竹

羌人的加入,以及唐国将士的加入,到后来利州的商团加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奔向恰卡。

虽说,恰卡的盐产量也只能供应唐国一半的盐量。

但恰卡的盐乃是雪精,精盐。

而且价格低到吓人的地步,把世家王家的盐道打压的都快抬不起头来了。

更甚者。

钟文还传信给利州商团,准备往着察尔汗盐湖发展。

至于将来如何。

不用想,两大盐湖的产量,都完全把唐国上下都给占了,什么王家,什么其他的士族,根本别想把盐道这一块占去。

以前,世家把控着唐国六七成的盐道,其价格那是高到让百姓吃不起盐的地步。

可随着钟文的介入。

盐的价格确实低到以前不敢想的地步。

就好比长安城或者其他州城的盐价,从以前的近五贯钱一碗,到如今不到一贯钱就能买到精盐。

至于苦盐,或者大块盐,那价格更是低到五六贯钱就能买一石了。

反观利州。

有着钟文这个刺史帮着他们谋福。

盐价更是低到了一个可怕的地步。

二十文钱可以买一碗盐,而且还是精盐,这让利州的百姓每天都把钟文这个刺史挂在嘴边。

就好比现在。

景谷县城利州商团所经营的一家盐铺中。

“伙计,今天盐价怎么又掉了?以前不是二十文钱一碗吗?今天怎么变成了十五文钱呢?”一百姓提着自家的盒罐前来买盐,看见盐铺外面挂着今日食盐的价格,开口向着店的伙计问道。

“客官,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从今年开始,往后的每一年这个月,我利州所有的盐铺,均会降价一个月,用此方式来庆祝我利州革新之喜,还有啊,除了盐铺,还有各县的税收,也会相应的减免一些呢,至于具体的,你可就得去县衙的布告栏去看了看了。”那伙计笑着向那百姓回应道。

“啊?还有这事,那我可得好好去瞧一瞧了。”那百姓听了盐铺的话后,连盐都不买了,直接奔向景谷县衙而去。

当他来到县衙一侧的布告栏一处时,此时那里早就人满为患了。

布告栏,那是专门贴示一些关于利州新政的地方。

只要有任何新政,或通告,这处的布告栏都会公示出来。

甚至,还有举报箱,建议箱等等也都放置在布告栏的一侧。

只要你有任何的冤屈,或者想法建议等等,都可以往着里面投去。

虽说当下利州百姓大多不识字。

可他们家中的小娃基本也都入了学堂识了字,想要写上一些简单的东西,还是可以做到的。

话说利州推行全民教育之事。

钟文也是费尽了心思。

以前因为利州穷,建学堂之事一直拖着。

而在一年前,钟文直接拍板,让全利州七县各地都均得办学堂。

全民识字教育,钟文必须推行,哪怕利州府衙的钱全贴进去,钟文都要推进这一项新政。

可是,钟文的这个想法虽好,可依然抵不住当下百姓们的想法,以及各地宗族们的想法,还有各官吏们的想法。

最终,钟文只得妥协。

全利州的小娃们,只要想读书的,或者家里同意的,均可送至学堂。

利州百姓虽说越发的富裕了起来,可百姓们的思想想要扭正过来,着实不是一件简单之事。

学堂建了不少,先生夫子请了不少。

可入学堂的小娃们,依然才一半不到。

毕竟,百姓家中的小娃,依然需要帮着家里干活。

而且,那笔墨纸砚的钱,那还真不是小数目。

虽说学堂免费发放,但这入学的学费却是不能免,一年两贯钱,算是束脩的费用。

免费教育利州做不了。

哪怕利州商团再挣钱,可依然有着许多的地方需要用到钱。

为此,只得如此。

而今天,全利州又推行新的新政。

庆祝利州革新几周年,盐价下调,税收减免等等新的政策。

那百姓一奔到布告栏之时,就急切的向着旁人打探道:“敢问老兄,这布告栏上写的什么啊?”

“你没听旁人说吗?从今天起一个月内,全利州的的盐价下调,税收减免五斗,如家中小孩有入学堂读书的,可到县衙领取每人两贯钱的补贴,还有……”那位被问到的景谷县居民一看问话之人,一看就是非县城的居民。

毕竟,提着盒罐,又穿着不是很好的样子,必然是农夫了。

不过,他到也没看不起那农夫,而是高兴的向着那人说着布告上的新政来。

随着那人的话一起,那百姓一听之下大叹自己迂腐。

他家中有五个小娃。

有两个虽已是有十多岁了,而其他的三个,也都在十岁以下。

读书识字,他当然是想让家中儿女个个都能读书识字,可家中并不富裕,一年要拿出十贯钱去,送五个儿女入学堂读书,不止是要钱,还担误家中活计。

可今天这新政再一次来后,小娃每年补贴两贯钱,这不就是免费一般吗?为此,他心中生起后悔没把自家的小娃送入学堂。

如此新政,当然是出自钟文之手了。

一个小娃一年两贯钱的补贴。

说来钟文也是为了促进利州的识字率罢了。

全利州的小娃,从刚出生,到十五岁的,加起来也才三万来人。

就这点钱,利州还是出得起的。

至于入学的那两贯钱,那是给夫子先生们的,钟文可不会收到利州府衙的库房之中。

如此的景像,在利州全境七县全部上演着。

有后悔的,有大赞的。

同样,也有谩骂的。

而这些谩骂的人,自然是那些读了好些年书,却是没有被录用且发迹的文人了。

当然,更有着一些老学究。

在他们的骨子里,可不赞同利州当下的新政。

什么男女均可入学。

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是离经叛道。

第六百一十六章 诸多变化隐患除

对于这些人。

钟文也好,还是利州各官吏也罢,基本是无视的。

当然,官吏当中是否也有对新政的不支持,这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钟文可不管这些人如何。

新政必须推行,哪怕把那些不支持官吏全给换了,钟文都得把新政推行。

识字。

这是对利州的未来大有好处的。

就不说当下的识字率多少了。

就钟文所知,在他的前世,都还有着上五六千万人不识字,放在当今,与着唐国的人口数差不多了。

在那个时代,全民教育都施行了这么多年,依然有着这么庞大的基数,可想而知,在古代的识字率到底有多低了。

官员也好,还是吏员也罢。

总之。

就是得把新政落实下去。

钟文是利州的刺史,有着一言而决的权力,不管是谁,都得听从他的指挥,哪怕你上告都无门。

而近几年利州的变化,百骑司的奏报,总是时不时的送往长安。

为此,李世民每次见到利州的奏报,脸上总是挂着笑容。

对于钟文这个他所委任的刺史,他认为是选对人了,而且,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把利州经营的如南方富庶的州府一般。

而且,据他所知,利州商团的钱财,都快够唐国国库的钱财了。

李世民也曾动过想法,把利州就近的几个州划给钟文来管理,只不过这个想法一出,就被朝堂上的那些重臣给严厉抵制了。

为此,李世民也民万般的无奈。

身为一国之君,却是需要看下面的官员脸面行事,这皇帝做的也着实有些被动。

世家士族势力太大。

手也伸得够长。

反到是利州的崛起,让李世民心感宽慰。

远在长安城的徐福。

最近这两年也是劳累的很。

而在两年前,徐福到也真取了一个婆娘,成了一个家,而今,他也有一个不到一岁的儿子。

每日里,他脸上都挂着兴奋,时不时总要抱一抱自己的儿子。

虽说有了儿子的徐福,可每日里也忙进忙出的。

长安城的四家酒楼,每日日进斗金。

甚至,他还把酒楼开到了洛阳以及南方去了。

两年的时间,从原来的四家酒楼,发展到了如今十家酒楼。

如果不是徐福能干,估计也只能是守着四家酒楼了。

“你们赶紧准备着,一会就要出发了,可别担误时间,一个月的行程,无论如何都得赶到利州。”此时,徐福正在安排着送往利州的节礼。

再过一个来月,就是端午节了。

每年,只要是节日前,徐福都会依着以往,买上一些东西,送往利州去。

而此时,李山却是骑着马来到了县侯府外。

当李山瞧着诸多的马车之时,心中也明白这是徐福送往利州的节礼。

“李统领来了,可有何吩咐?”李山一来,徐福赶忙迎了上去。

李山,那可是他徐福的证婚人。

徐福成亲之时,因为钟文无法前来,只得由着他的师弟李山代为证婚,也算是没落了徐福的面子。

“徐福,你这是送往利州的东西吗?”李山明知故问道。

“是的,李统领,这不再过一个来月就是端午节了嘛,我准备了一些礼送到利州去。”徐福回道。

“那好,我府上正好也有一些东西送过去。”李山说道。

李山所送的,自然也是节礼了。

他因为职务不便,不能前往龙泉观拜见自己的椒师傅,只能由着徐福代为相送。

只有到了年节之时,他李山才会亲自前往龙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