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760章

作者:御炎

  程昱则借由这一战的胜利,一战重回巅峰,让所有人都知道,那个拥有皇帝信任的超级鹰犬又回来了。

  虽然不再掌握着尚书台的权力,再也不是魏国的宰相,无法继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作为司隶校尉,他手中握有的权力更加能置人于死地。

  程昱一扫失去尚书台实权以来的阴霾,重装上阵,再次屹立在魏帝国朝堂的风口浪尖之上,任凭风吹雨打,巍然不动。

  郭鹏对此很满意,他很想看看这个主动为他分担火力的老臣到底还能坚持多久。

  趁着程昱在外为他惩治贪官污吏集火的时候,郭鹏着手继续优化朝廷部门,分配权力。

  说起来,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双双去职之后,皇帝就再也没有设立新的尚书令和尚书仆射了,尚书台没了首脑。

  程昱成为了司隶校尉,田丰被赶去了彩云之南做云州刺史,两人都已经不在尚书台,而尚书台领导机构也已经名存实亡。

  但是作为下辖部门,尚书台的办事部门却依然完整的存在。

  吏部,礼部,民政部,财政部,兵部,刑部,工部,外交部,学部,一共九部,完好无损。

  但是现在九部尚书已经不是对尚书令和尚书仆射负责了,而是直接对皇帝负责了。

  挺早以前,就已经有不少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

  后来是实际上对皇帝负责。

  现在,是干干脆脆的实实在在的直接对皇帝负责。

  没有尚书令,没有尚书仆射,尚书台名存实亡,只有九部完好无损的听候皇帝的差遣。

  皇权空前的集中在郭鹏一个人的手上。

  不过九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也并非没有问题存在。

  那就是国家政务太多,去掉了尚书台这一环节的存在,所有政务直接指向皇帝本人,这对皇帝来说是极大的负担。

  或者说,是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完全办理完毕的无解的负担。

  皇权庞大,但是要做的事情也随之产生了指数爆炸级别的影响,数量之多,完全超乎了任何人的想象。

  程昱和田丰还掌握权力的时候,办理这些事情的不是仅仅他们两个,他们两人也有各自的属官数十人一同办理。

  办事部门和官员递上来的表奏会经由尚书台的处理和筛选,只有少部分必须要皇帝亲自决定的事情才会送到郭鹏面前,其他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被处理掉了。

  这是秦汉以来的惯例。

  郭鹏不喜欢这样的事情,所以在纸张大规模普及、奏本这种东西出现以后,便直接拿走了尚书台的全部权力。

  他规定群臣需要办事的时候就用奏本写正规的文章,直接把奏本递到皇帝面前,由皇帝亲自处理。

  他给与了相当一部分官员直接写奏本递给皇帝的资格,告诉他们,他们可以通过奏本直接和皇帝本人联系。

  不管哪个部门要办什么事情,或者地方官员有什么要汇报的要处理的,都可以用奏本写明白,直接递到皇帝面前,省去中间环节,由皇帝亲自处理,如此大大扩张皇权。

  皇权遂被郭某人一路推着直奔巅峰。

  但是这样一来,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越来越多,郭鹏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中央的地方的奏本多如秋日落叶,根本不可能是皇帝一个人能处理的。

  这个时候,原先作为争权夺利好帮手的内阁就顺势上位。

  在郭鹏掌控尚书台实权之前,内阁只是作为皇权拱卫,拥有审计账目的权力,作为对尚书台的威慑。

  且当时的内阁并非是国家正式部门,首辅都没有品秩,王粲和早先的曹操都等于是在白打工,并没有实际地位。

  后来随着郭鹏的权力不断增大,也为了和尚书台跟好的对接,郭鹏才把内阁设置为国家正式权力机关。

  于是内阁就成为了真正的实权部门,曹操也因此有了品秩,不再是个白打工的临时工。

第1307章.一千二百一十七 对付内阁也远比对付尚书台要简单

  郭鹏规定,内阁首辅为两千石职位,内阁次辅和群辅为一千五百石,内阁阁员则为一千石。

  内阁官员的品秩普遍不高,相比于他们的权力来说,甚至可以说很低。

  连掌握重权的内阁首辅都还没有九部尚书的两千五百石的品秩高。

  作为首脑的首辅掌握很重要的权力,但是级别也就是地方郡守的级别,这是典型的位卑权重,和司隶校尉是一个级别。

  内阁成为正式部门的过程,也是尚书台权力不断衰减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之中,内阁成为了皇权的拱卫,很好的为郭鹏夺取尚书台实权建立了渠道。

  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内阁对接尚书台部门直接办理,从而绕开尚书令和尚书仆射,间接的架空了尚书令和尚书仆射。

  于是内阁群辅制度也渐渐成熟。

  哪个辅臣对接哪个尚书台办事部门,专门负责协助皇帝办理哪方面的事务并且跑腿,也都是在这一过程之中逐渐成为规定章程。

  到尚书台彻底名存实亡,内阁也发展成为了正常的权力机关。

  首辅曹操纵览全局,还掌握审计之权,次辅则主要负责内阁的日常运作。

  群辅则有七人或者八人,亦或者六人,负责和各个办事部门对接办事,并且随时接受皇帝的问询,负责帮助皇帝处理特定的事务,减轻皇帝的负担。

  在这一过程之中,在皇权膨胀的过程之中,内阁的权势也在不断的扩张。

  内阁首辅是皇帝的亲信官职,随时都能见到皇帝,随时都要准备着被皇帝召见,平常皇帝出巡办事,内阁首辅必然同行。

  内阁次辅和群辅也渐渐有跟上的趋势,分别掌握很重要的权力。

  虽然这些并不是明文规定的,可是实实在在的权力却掌握在手。

  因此,在尚书台彻底名存实亡的当下,内阁的权势变得非常庞大。

  中央的地方的奏本直接送给皇帝,但是会有专人为皇帝把奏本分类处理,由皇帝亲自决定,某些事情皇帝亲自处理,某些事情就交给内阁来处理。

  和尚书台存在的时候不一样,尚书台是在体制内,可以光明正大的顺顺当当的没有阻碍的分走皇帝的权力。

  很多事情就是尚书台决定而不是皇帝决定,这是正式确定的规制。

  除非皇帝和尚书台意见相左。

  但是,那也是需要皇帝能真正了解那些事情。

  有不少事情从发生到结束,皇帝都不知道,都是尚书台处理掉了,是否符合皇帝的心意,那郭某人也不清楚。

  所以这让郭某人感到不愉快。

  轮到内阁,内阁本身不具备代替皇帝处理政务的资格,是皇帝有要求,内阁照做。

  制度上来说,内阁的地位是远远不如尚书台的,内阁首辅的身份地位也是远远不如尚书令的。

  只要皇帝不高兴,这个权力可以剥夺。

  可是谁要真的因此看低内阁首辅和内阁纯粹是脑子不好。

  曹操本人不仅是内阁首辅,还是皇帝亲属,更掌握审计之权,可谓是权势滔天。

  别看他的品秩只有两千石,但是两千五百石的九部尚书在曹操面前都要小心的赔笑脸,不敢真的端着品秩很高的架子。

  这也是当时曹仁为曹氏感到忧虑的直接原因。

  尚书台掌握那么大的权力,一样被皇帝连消带打的夺走了实权,实际上的宰相程昱成了一个花瓶。

  现在,尚书台的权势转移到了内阁,内阁首辅被人们看作是实际上的宰相,这难道不是又一次的轮回?

  上一次倒霉的是尚书台,这一次万一就是内阁呢?

  怀着如此的忧虑,曹仁主动退休,缩减了曹氏家族在魏帝国军政系统内的权势,减少了郭鹏的猜忌,于是才让曹氏在之前的纳税风波中有惊无险的度过。

  尽管曹洪是真的很惨,被强行清丈土地,然后强行索要税收,光荣升级为纳税大户,整个人都不好了。

  可尽管如此,曹操这个【实际上的宰相】的名头一天不拿掉,一天就很危险。

  郭鹏是什么人,能允许相权妨碍到皇权的运行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内阁的正式确立,这个位卑权重的基本原则还是遵循的,曹操的品秩也就两千石,且内阁所有阁员的正式职务都是【皇帝顾问】。

  他们就是一群顾问,一群有品级的顾问,而不是什么正式官员。

  内阁别看现在根据实际事物划分出了首辅次辅群辅,针对不同的尚书台部门分别对接,实际上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职务,是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失去实权的过程之中逐渐形成的规则。

  而不是真正的正式职务。

  没有正式的职务说明,说皇帝让某个辅臣正式对接某个部门,为皇帝分担压力什么的,没有,全是自发形成的变成惯例。

  相当于这是一群临时工,在临时办公。

  收拾临时工就比收拾正式工要简单的多了。

  对付内阁也远比对付尚书台要简单。

  给他们品秩是为了拉拢人心,让这群工具人老老实实干活儿,但是不能给他们正式的职权,不能规划他们正式的职务,否则就要出问题。

  内阁阁员一旦有了正式职权,就会自动发展为下一个尚书台,真正威胁到皇帝的权势。

  到那个时候内阁首辅就是真正的没有宰相名头的宰相了,还是掌握审计之权的宰相,何其要命。

  尽管如此,在程昱大展威风的时候,针对内阁的权势逐渐增长这一事实,郭鹏也感觉到了些许的忧虑。

  内阁已经是正式部门,在未来运行的过程之中,权势不断增长那是自然而然的,自己活着的时候不会太明显,自己死了以后就不好说了。

  他想到了自己能顺利掌控内阁的局势,能控制内阁里的方方面面,但是后代君主就不一定了。

  内阁搞不好能一转攻势反客为主,从而侵夺皇权,就和明朝的内阁一样。

  张居正权倾六部,各部尚书俯首称是。

  没有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皇帝大权独揽,所以事务繁忙,于是必须要有得力助手帮忙分担,否则迟早累死,因此内阁必须存在。

  但是如果继续任由内阁担任这个角色,让内阁和九部尚书对接,迟早,内阁还是要成为下一个尚书台。

  两三代君王之后,阁老、大学士这些称号还是会诞生,内阁的权势会不断扩大。

  虽然一样需要仰仗皇权,但是……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第1308章.一千二百一十八 南书房

  位卑权重是帝王的用人之道,而不给重要权力部门一个正式身份地位更是帝王心术。

  有权,能办事。

  没有名分,能轻松罢免。

  实权还是在皇帝手上。

  可惜,内阁已经有了正式的机构存在和品秩。

  虽然目前郭鹏可以控制,使内阁阁员只有传统意义上皇帝吩咐下去办事的权力,而没有实际职务,但是郭鹏之后的历代帝王,也不敢确定谁就会把真正的实权给了内阁。

  想当初明朝内阁也是用了近百年的时间才发展到了完全体的。

  当前,内阁经过十余年的运行,内阁的阁员们已经锻炼出了很优秀的行政能力,是皇帝非常优秀的帮手,这个时候罢黜内阁也是不明智的。

  要是为了未来的忧虑而罢黜内阁,郭鹏现在就会累死。

  但是考虑到这样的事实,郭鹏觉得自己有必要未雨绸缪,要准备一个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侵夺内阁权力以制衡内阁首辅的存在。

  内廷和特务能在某种意义上制衡内阁,但是郭鹏并不想让内廷和特务过多的牵扯到日常行政之中。

  内廷和特务能够在皇宫内部事务和情报方面对内阁进行制约,可以在皇帝需要的时候给予内阁打击,但是要让他们深入到日常行政之中形成惯例,郭鹏还是不愿意的。

  内廷和特务可以听命令去打击朝臣,但是不能成为正式的执掌,一如内阁辅臣正在对接九部但是没有正式执掌一样。

  要是真的让宦官和特务牵扯到日常行政之中,那就不是郭某人需要的效果了。

  如唐朝和宋朝那样,让宦官领兵作战,接触军权,成为大军首脑,就因为他们不会有后代,没威胁,那可真是荒天下之大缪。

  宦官和特务,永远都应该是皇帝的臂膀,在皇帝身后听命令办事,维持皇权触角,威慑官员,而不是真的操使行政权力和军权,真的出去办事治理国家和军队了。

  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

  整人才是他们的专业,治人不是他们该做的事情。

  所以他需要一个工具部门来制衡内阁,成为内阁在行政方面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