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而这有两个极大的前提。
第一,是中央拥有足够数量的计吏和地方基层小吏。
这一点,郭某人十数年如一日的打造之下,实现了,他拥有足够数量的计吏团队,掌握足够的数学能力,实力强大。
而这第二点,就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
要有足够的书写载体。
没有足够的书写载体,就不能记录详尽的数据,就不能对数据进行高频率的实时更新,数据就会出现滞后性,对国家治理很不利。
在竹简成为主流书写载体的时代,竹简本身的记录局限性和重量以及造价是实现这郭某人对大数据要求的绊脚石。
征战不休的天下使得汉末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的纸张书写模式倒退回了竹简书写模式,让中国人大规模使用纸张的时间往后拖延了一百多年。
这也影响到了郭某人推进魏政府执政能力的计划。
这个状态之下,他不得不用大量竹简来应付他的需求,而这的确是有大量的不便。
那些重要的数据从地方送到中央来那是一车一车又一车,朝臣广泛的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折腾地方的举动,但是郭鹏一力坚持如此。
尽管如此,郭某人也准确的认识到这样的情况是不能长时间持续的,纸张的普及是必须要完成的事情。
过去,他的权力和地位都不够稳固,还有很多挑战,不能贸然放出大量纸张挑动人们的神经,而在他的权力已经逐渐稳固的如今,他就可以放心的动手,开始纸张取代竹简的历史进程了。
在这个朝廷急需要稍微便宜一些的书写载体来减少财政支出的时候,正是最初的历史变革出现的时候。
响应时代的号召,本身也是转移视线的一种方式,让人不那么快的察觉出这背后是郭某人在操纵。
处在郭鹏操纵之下的左伯站了出来。
他对外宣布他的纸张生产技艺有了改善,左伯纸的生产数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可以稍微加量且稍微低价一些的供给给需要的人。
第933章.九百四十三 赌上郭魏帝国的国运
通过某种不可追溯的途径,左伯对纸的生产进行了技术革新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洛阳。
于是立刻有人“上表”“告知”郭鹏这样的事情。
郭鹏立刻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财政部,让王粲派人去青州找“左伯”洽谈此事,看看是否可以用更加低廉的价格得到更多的纸张。
如果是的,那就大量采购,采购的越多越好。
大魏朝堂需要纸张,地方政府需要纸张,基层小吏们也需要大量的纸张。
而且得到的纸张正好可以弥补首阳山讲武堂需要的这一部分。
财政部获悉此事以后,王粲非常重视这件事情,立刻下令让精干的财政部官员奔赴青州了解此事。
在了解到这件事情的确属实之后,王粲得知纸张的售价较之以往下降了约两成,可以提供购买的数量也更多了,虽然还要预订,也不是一口气就能提供的。
但是较之以往,实在是便宜了许多,购买的数量也相对应的提高了一大截。
王粲非常高兴,立刻告知郭鹏,郭鹏也非常“高兴”,立刻下诏财政部加大纸张的购买量,将这部分纸张用于朝廷日常办理的公务之中。
然后按照地方人口多少给地方分配公务用纸,专门用来记录数据,以此渐渐缩减在数据方面的竹简用量,取而代之以纸张。
这下你们还有话说吗?
首阳山讲武堂的授课需求终于被满足了。
为了讨好郭某人,王粲不仅批了竹简的预算,还特批了一批“左伯纸”到首阳山讲武堂,供首阳山讲武堂使用。
深知个中奥秘的郭某人对此非常高兴。
他很想知道,当不远的将来,左伯纸的数量越发增加,而价格越发低廉,量变产生了质变,改天换地之时,那些渴望垄断的人们又会如何?
政府官员们渴望更多的纸,渴望更方便的书写工作来帮助他们,所以郭某人顺应了他们得期待,甚至超额完成了这样的任务。
他们又会作何感想呢?
他们能意识到这种事情的发生会对他们的垄断地位造成冲击吗?
是会立刻反应过来,还是磨磨蹭蹭很多年以后才意识到?
说实在的,纸张的生意的确不好做。
这个生意很敏感。
不止一次有人试图对青州的造纸产业伸手试探。
想要获得纸张的生产方法,或者探究纸张的生产奥秘,甚至得到纸张的生产出售权限,想要分一杯羹。
原本,青州的造纸产业也不简单,水很深,但是黄巾之乱和军阀割据彻底打乱了原有的格局,这池水都给抽空了,里头的王八们也都暴露无遗。
该死的都死了。
后来者们显然也不简单。
若不是郭鹏拉大旗扯虎皮把造纸生意和糜氏搭上了关系,用糜氏做后台,然后自己再给糜氏做后台,左伯的生意估计真的不好做下去。
糜氏这个身份还是蛮好用的,简直是万能的白手套。
但是糜氏能扛得住一时,扛不住一世,随着纸张的用途越来越广,产量越来越大,糜氏也会顶不住这个压力。
所以郭鹏才会采用这样较为隐秘和温和的方式先一点点的把纸张放出来,打算以较为温和而不是一口气爆炸这种激进的方式完成纸张革命。
同时,他也很期待某些人会对这样的事实产生什么样的看法,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纸张相对缓慢的放出,每个月都比上个月的产量要高,每个月的价格都会比上个月的价格要稍微廉价。
纸变得更多,会更好用,也会更加用得起。
温水煮青蛙不是一个好命题,郭某人也没有办法把锅盖盖死,但是郭某人对青蛙究竟会忍到什么程度才会跳出来这件事情很感兴趣。
他们究竟可以坚持妥协到什么程度才会爆发呢?
郭某人不清楚,所以要做个实验。
不过这个实验一旦开始,就无法结束了,就回不了头了。
所以纸质书籍刊行天下之日为期不远。
真正的大决战为期不远。
纸张革命和印刷术革命将会掀起一波怎样的浪潮,这都是郭某人暂时不能预料的事情。
但是战争一定非常激烈就是了。
从既得利益者手里夺取这部分利益,不流血是不可能的。
这种事情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请客吃饭。
郭某人要为此赌上郭魏帝国的国运。
眼下来说,首阳山讲武堂是肯定的了,是可以保住且稳定的,
反正首阳山讲武堂的教学所需已经得到了满足,招生的事情就可以进一步的深化加速了。
同时,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还有授课教员之类的,郭某人都已经开始遴选。
他认为务必要把这五百人培养成未来军队里的中流砥柱。
军队的战斗力必须要保持下去,在老一辈将领纷纷老去不能继续征战之后,还要有新人及时的接替,不至于出现蜀汉和吴国所出现的那种青黄不接的状态。
将门最不可靠的地方就在于传承,就在于青黄不接,一旦没有可靠的后人,等于一个国家的军事人才都会出现断层,那是何等可怕?
七十多岁的老将做先锋的情况,郭某人可绝对不会允许魏国也出现。
搞定了这些事情,郭某人也正好接到了于禁请求把张飞调走的秘密奏表。
上面说张飞实在是太闹腾了,就想着打仗,根本闲不下来,不让他打仗他就折腾人,偏偏他资历很老,没办法按照常理来收拾。
于禁觉得自己没办法就这种事情和张飞折腾,所以请郭鹏帮帮忙,看在于禁很可怜的份上帮帮他。
看完于禁的秘密奏表,郭鹏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张飞啊,你何时能安分一点?
不对,他要是安分了,他就不是张飞了。
将军的破坏性似乎和闹腾的程度能成正比。
张飞一直都很闹腾,破坏性也很大,无论是对魏国,还是对外敌。
正是因为他一直没变过,从建国前到建国后,从一个小兵头子做到数万人的将军,他一直都是这样子。
所以郭鹏才如此喜欢张飞。
有一个从始至终都不改变的部下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郭鹏对张飞都是比较宽容的。
算了,那就想想该给他找点什么事情做做吧。
郭鹏思考再三,想到辽东战事基本上就差一个收尾工作,于禁可以轻松完成,不需要张飞这个超级大杀器了。
倒是凉州还有四个郡没有实质上归属魏帝国管辖,算是还没有完成的任务。
河西四郡。
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
当初消灭马腾韩遂割据势力之后,限于后勤问题,郭鹏没有继续下令曹仁的军队向西前进,而是下令曹仁率军驻守当地,发展屯田,积累粮秣,修缮道路,训练骑兵。
准备等其他问题都解决了之后正式进入河西走廊,把剩下的四个郡收回来,然后正式准备进入西域。
现在该收拾的都收拾的差不多了,自己这边也稍微腾出了点手,可以安排一下了。
第934章.九百四十四 重返西域战略(上)
张飞是个没仗打就闲不住的家伙,正好关羽在益州协助乐进讨伐益州蛮夷,一时半会儿脱不开身,那就让张飞去凉州代替关羽。
反正眼下郭鹏也不打算发起对漠北鲜卑的打击。
对漠北鲜卑的打击,会由郭鹏未来御驾亲征完成,起码要动用十万骑兵,深入漠北将鲜卑团灭,巩固草原畜牧经济区。
把鲜卑的威胁彻底消灭,打到种都不剩,彻底将之吞并,使之步上匈奴的后尘。
那可不是张飞一万多人就能完成的事情。
对了,到时候说不定还要麻烦一下难楼和他的乌丸骑兵了。
呵呵。
所以眼下还是把张飞放到凉州去河西四郡,祸害一下当地的羌人和汉人豪强比较好。
反正眼下凉州汉阳大营早已完成搬迁,曹仁也在汉阳大营驻守,随时可以发起进攻,把河西四郡拿回来。
随着魏帝国国力的上涨和郭某人权力的增长,郭某人越发的对西域有些饥渴难耐了。
而要重返西域,河西四郡是必不可少的战略要道。
黄巾之乱前后,因为凉州羌乱的原因,东汉政府就逐步失去了对西域的影响力。
班氏一族前仆后继对西域保持影响力和主导权的努力最终还是付诸东流,没有被东汉政府继续维持下去,这十分可惜。
对东汉如此,对郭某人也是如此。
因为东汉政府的虚弱无力,以至于郭某人手上关于西域的资料都是几十年以前的,现在的西域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他还不是很清楚。
不过东汉帝国到底是打走了北匈奴,将西域掌控在手数十年过,这很重要。
西域不能被整合,无法团结一致对抗外敌,这就给了郭某人可乘之机。
南匈奴被郭鹏团灭,整体编入了汉族,北匈奴被打跑了,从此不知所踪,所以匈奴势力已经不复存在了。
曾经威胁汉帝国生死存亡的庞大帝国,到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能够威胁郭某人夺取和经营西域的强大敌人已经不在了,东汉帝国用了一百年的时间把它们消灭了。
这也算是东汉帝国为郭某人所做出的为数不多的贡献。
要经营西域,成为西域诸国的爸爸,郭某人已经不需要和匈奴打生打死了。
只需要和西域的小国家们说一声,听话的给糖吃,一起做生意,不听话的摁在地上摩擦,然后随手灭掉,就可以了。
在大国面前,小国是悲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