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375章

作者:御炎

  打仗,是军队的事情,是有组织的武装力量的事情,而不是一群散兵游勇的事情。

  再强大的武林高手也不是训练有素的军队的对手,武侠小说里的各大武林门派面对训练有素进退整齐的士兵,十有八九是要吃下惨败的。

  数量大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战争的胜负就不看个人武艺了,重要的是组织度,是训练度,是装备的精良与否和战略思想。

  弄出一堆威震天下的豪侠,对于国家而言有什么益处呢?

  若是有,汉武帝就不会在北伐匈奴之前大力打击豪侠了。

  当时豪侠横行到了官府都不敢管束豪侠,反而要对豪侠毕恭毕敬的程度,豪侠谈笑间就能杀死官员,这还得了?

  郭鹏要把两汉以来勇于私斗怯于公战的社会状态扭转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让社会充满组织性。

  为此,就必须要管束民间武力。

  但是,帝国军队人数没那么多,总有力不能及的地方,总有鞭长莫及的地方,这个时候,地方民兵就有意义了。

  将民间武力制度化,官方化,约束起来,变为军队的后备力量,藏于民间,一有需要,振臂一呼,就能集合起来共赴国难。

  郭鹏的想法是将军队里那些因伤退伍的老兵整顿一部分出来,放到民间地方上,到每一个村落里去做武备官,带领村落里面的壮丁,农时集体耕种,闲时集体训练战阵。

  当然了,郭鹏没指望他们真的上战场打仗,郭魏政权还不需要这些民兵上战场打仗,那是四十万正规军的事情,不是民兵的事情,他们是国家战略储备力量。

  郭鹏训练组织民兵,主要是为了将民间的武装力量也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且让这些民兵在必要的时候保护自己,有组织性,然后打仗的时候跟着辅兵们一起送送粮秣就够了。

  另外就是出于地方治安的考虑,作为统治者,当然希望地方安稳,不要闹事。

  若是放任这样的社会状态继续下去,夏侯惇十四岁杀人,郭鹏十二岁杀人的事情还是会不断的出现。

  那是郭鹏所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是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会出现的事情。

  将一切武装力量正规化官方化,予以名分,进行正大光明的统帅,就能很好的扭转这样的社会状态了。

  于是郭鹏在宣布骑兵改革的同时,也宣布了民兵制度的运行,先期在自己的大本营青兖二州进行,投放五百名伤退老兵进入五百个地方的屯田村庄之内,开始试运行这个政策。

  两个新政策的推行,让郭鹏知道,挑战白马之盟的时机差不多了。

  那就开始吧。

第680章.六百八十九 汉帝封王

  刘邦可以说是一个奇人了。

  从起兵到做皇帝,一共七年时间,郭某人难以望其项背,历代帝王也少有能和他相比较的。

  嗯,刘秀算一个。

  两汉的开国皇帝都是奇人。

  当然了,刘邦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混子。

  虽然有人写诗说刘项原来不读书,可是刘邦一家子也是颇有些产业的,刘邦早年还做过张耳的门客,后来还做过正儿八经的秦国公务员。

  能做门客能当官,怎么也不至于不读书不识字。

  而且说起来,刘邦颇有几分天才的意思,张良传授太公兵法给了好几个人,但是别人都是怎么学也学不懂,到了刘邦,却是一点就通,学得极快,让张良忍不住的赞叹刘邦是天才。

  在郭鹏看来,刘邦一生最厉害的手笔,不是建立汉朝,而是立下了白马之盟。

  这一手,堪称是他的绝唱。

  一则誓言,造就了两汉四百年之风韵,让汉室两度从倾颓之中站了起来,或者说差点儿就有第三度了,刘备也就是运气不好,撞上了曹操。

  但是他是刘姓,自称汉中王愣是没几个人敢反对的,这就是白马之盟的便利和政治号召力。

  这一点,放到另一个时空里的曹操和眼下的郭鹏身上,就是羡慕的眼睛都要红了的感觉。

  郭某人姓郭,不姓刘,称个公还要弄死不少人,眼下谋求称王,估计还要弄死不少人。

  一步一步来,一点都不敢逾越,一点也不敢放纵,社会的约定俗成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他必须要小心翼翼,准备完全充分以后,才敢对白马之盟发起最后的冲击。

  骑兵革新政策和民兵政策发布之后没多久,郭鹏觉得时机到了。

  各方面都已经筹备完全,已经可以发起最后的决战了。

  于是在他的暗中操纵之下,荀攸会意,雒阳朝廷就传来了小皇帝的诏令。

  因为郭鹏平定凉州叛乱有大功,小皇帝有感郭鹏为国家社稷的巨大功劳,决定晋升郭鹏的爵位为王爵。

  皇帝下令,封郭鹏为魏王,晋升魏国的国格为王国,晋升郭鹏的军职为大将军,再增加食邑五千户。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个消息在邺城传开来的时候,郭鹏已经进行了第一次的回绝,说自己德行浅薄,不敢称王,请皇帝陛下收回成命。

  而在郭鹏第一次回绝这个封赏的时候,邺城的舆论场再次爆发。

  掌握权力的人们纷纷称赞郭鹏的功德,认为郭鹏应当接受王爵赐封,这些人以程昱、田丰、郭嘉、王粲等人为首。

  军队里以赵云和乐进等将军为首,一起来信,驻守邺城的各大将军也纷纷上表,认为郭鹏应该顺应皇帝的意思,登上王爵,进位魏王。

  魏官魏将群体及时的坐正了屁股,对于这件事情旗帜鲜明的予以赞同,完全没有任何的迟疑和反对,口径极其一致,对这件事情表达支持。

  看起来,在经过了两次整风运动之后,魏官群体之中隐藏起来的敌人已经被清扫的七七八八,不剩几个了。

  而且就算有,好像一时半会儿也不敢跳出来。

  说老实话,大家其实心里都很清楚,之前只是还有那么些人心存幻想,觉得汉与魏可以共存,但是两次整风运动之后,魏官群体已经意识到了郭鹏的真正心意。

  三番两次的试探,然后打击反对者,提拔支持者。

  反对郭鹏进位的被郭鹏连消带打揍的鼻青脸肿,纷纷失去了地位,而支持者就算地位卑微,也被郭鹏提拔起来,火速占据了反对者们的位置。

  好一招釜底抽薪啊。

  汉与魏无法共存,天无二日,地无二主,神州大地只有一个君主。

  所以此时此刻,最政治正确的做法已经不是置身事外,不是对这件事情不予评论,更不是反对,而是抛弃汉官的立场,完全站在魏官的立场上,旗帜鲜明的支持。

  所以一直以来态度暧昧不清的曹操也在这一次坐正了屁股,没有任何的迟疑。

  身在雒阳的曹洪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听到了风声,然后及时写信回邺城给曹操,劝说他千万不要再和臧洪那帮人一样做出暧昧不清的事情。

  他简单的描述了一下荀彧和臧洪的遭遇,告诉曹操,现在的局势已经不是过去所能比对的了,郭鹏是要来真的,不是来假的,更不是演习。

  臧洪不仅自己身陷雒阳,连他的儿子都遭到了牵连,被郭鹏剔除出了郭瑾的小伙伴团体之中,送到了雒阳和臧洪住在一起,接受监视。

  对待多年好友臧洪,郭鹏不手软,那对待他们这些曹氏亲眷,郭鹏难道就会手软吗?

  曹洪不敢打包票。

  郭鹏不是从前的郭鹏了,他要上位,无人可以阻挡,荀彧和臧洪不行,曹操也不行。

  曹操也就是曹氏亲眷,受到了曹兰的庇佑,郭鹏对他还比较优容,但是千万不要认为这种优待是无限度的,不要挑战郭鹏的底线。

  他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曹昂还有年幼的曹丕、曹彰、曹植多做考虑,为曹氏的政治前途考虑,为他们一群姓曹的在外带兵的考虑考虑,千万不要走错了路,站错了队。

  曹洪被揍了一顿之后,又在雒阳当值,现在是比谁都懂郭鹏的心意。

  看了曹洪的信,曹操心中不安,想起自己过往的一些做法和郭鹏的反应之后,吸了几口凉气,又想到臧洪的遭遇,顿时就怂了。

  他意识到了自己眼下最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于是赶着和程昱田丰郭嘉等人一起上表,劝郭鹏接受汉帝刘健的命令,进位魏王。

  曹操及时醒悟,坐正了自己的屁股,没有再做出让曹家为难的事情。

  魏官们支持郭鹏进位魏王是政治正确的行为,在郭鹏看来已经属于理所应当了。

  不过在一些邺城士子的嘴里,郭鹏还是听到了关于白马之盟的说法。

  没错,这件事情议论的中心点,在于白马之盟。

  而白马之盟,就是郭鹏称帝的最后阻碍。

  也是他多年布局小心翼翼所要挑战到最后一道封锁线,是汉室最后的护身符。

  当年刘邦平定了英布的叛乱之后,因为担心吕后集团势力过于庞大威胁刘氏江山,于是和宗室、臣子们将军们一起,在渭水河畔杀白马盟誓,宣布从今以后,不是姓刘的宗室不得封王,不是立下军功的人不得封侯。

  这就是白马之盟。

  刘邦的这个白马之盟所针对的,是当时势力极为庞大的吕后团体。

  刘邦出身很低,是布衣,而他人生的转折点,就是迎娶了吕后。

  这一点和郭某人很像,郭某人人生的转折点之始,就是和曹兰订立婚约。

  刘邦依靠吕氏家族的势力,加上他的一群狐朋狗友,拉起了建立汉王朝的基本盘,在秦末乱世里逐渐出人头地。

  但是不得不说,从他起兵造反之初,吕氏家族就拥有极高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681章.六百九十 称王大作战,开始了

  今人对秦末汉初历史的了解多在刘邦本人和汉初三杰这样的人物。

  大抵是因为吕后死后吕氏发动过叛乱,所以官方史书对吕氏在刘邦起事过程之中的作用进行了十分刻意的淡化处理。

  但是在当时,吕氏在刘邦集团的影响力绝非所谓三杰可以比拟。

  无论是军方还是政界,吕氏子弟都拥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他们是吕后得以在刘邦去世以后摄政的基本盘。

  这一点,集中体现在了刘邦想要立刘如意做太子却最终失败的事情上。

  这并不是因为所谓商山四皓出现在了刘盈身边,让刘邦看到了太子本身的号召力,而是商山四皓的出现让刘邦意识到,吕氏外戚集团甚至已经团结了萧何张良等功臣们。

  朝臣们达成了一致。

  刘盈身后所代表的,是整个吕氏集团和功臣们的意愿,如果刘邦要立刘如意,就是和所有人作对,刘如意得不到任何支持。

  所以刘邦才会十分无奈的对刘如意之母戚夫人说『我死之后,你就要做她的臣子了』。

  立刘如意为太子,更多的可能是刘邦本人在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的一种试探,试探吕氏集团的实力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控制。

  结果的确如此。

  于是刘邦开始担心性格懦弱的刘盈无法守住汉室江山。

  思虑再三,刘邦想到了白马之盟,借助天地之力和自己开国帝王的威望,为刘氏江山留下一道保命符。

  白马之盟在最开始没有体现出效力。

  在诸吕发动叛乱和功臣们平定叛乱的战斗之后,在汉文帝即位之后,白马之盟的效力才真正体现出来。

  白马之盟是刘邦立下的规矩,而这个规矩是用诸吕的鲜血作为祭品,真正出现了效力。

  从此,非刘氏不可称王,非军功不得封侯的规矩才成为了贯穿两汉四百年历史的最高宪法,社会的最高契约。

  郭鹏以前,王莽试图挑战这个规矩,他一度成功过,不过下场并不好。

  郭鹏还撺掇袁术直接撕毁这个规矩,然后自己亲手废了他。

  吕氏集团和王莽以及袁术的下场无异于给白马之盟增添了更加强大的约束力,真正成为了刘氏江山的保命符。

  两汉四百年的惯性,社会的约定俗成,最高宪法的地位,共同铸就了白马之盟近乎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

  当时的士人们对白马之盟的感觉大概就和现在的人对于『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个规矩的感觉。

  每个人都很清楚汉室走到了末路,每个人都很清楚汉室的维系全在郭鹏一人身上。

  但是,当郭鹏真正开始触及白马之盟的时候,心惊肉跳的感觉还是出现了。

  郭鹏的权势,郭鹏的威望,郭鹏的能力,无一不让麾下折服,所以麾下魏官出于政治正确的理念予以支持。

  非魏官群体就没有想那么多了,他们还是请出了白马之盟这无形的圣物,对郭鹏进行最后的拷问。

  郭鹏为此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了,多年筹备,多年养望,撺掇袁术撕毁白马之盟称帝,自己先一步称公以为铺垫,甚至大火焚烧弘农,让汉中央灰飞烟灭,让谶言满天飞,以此不断的打击汉室的存在感。

  饶是如此,白马之盟还是横在郭鹏面前,成为比皇帝本人还要强大的障碍。

  所以在得知邺城舆论场上对于白马之盟的热烈议论的时候,郭鹏就忍不住的开始遐想。

  曹操毁灭白马之盟称王的时候,到底是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荀彧想要守护的,或许不是汉王朝本身,而是要守护白马之盟这个深刻入汉朝臣民灵魂深处的最高宪法,间接守护汉王朝。

  刘邦,你可真是厉害。

  四百年了,你还在拦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