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157章

作者:御炎

  而在这个势力范围之外,天下依然处在士族门阀的掌握之中,纵使他们现在还没有发展到完全体,但是距离完全体也差不了太远了。

  然而郭某人还是深深的明白,深深的了解,如果不能改变士族门阀政治的进程,屯田也只是为了他人作嫁衣。

  不能改变士族门阀政治的逐渐形成,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西晋的建立做准备,正如曹魏给司马氏做了嫁衣。

  只是曹操太逆天,袁绍顺风浪如狗,否则西晋的建立者应该是袁绍。

  以曹操之强逆天而行,三下求贤令从寒门子弟当中选择人才,竭尽全力也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一个人的力量不能阻止历史的车轮向前进,无论对于民族而言前面是深渊还是坦荡的大路。

  郭鹏不是曹操。

  也不仅仅是一个加强版的曹操。

  他知道自己的处境和将来会遇到的挑战。

  经济问题是具体体现,更深入一点,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粮食问题往下挖,就是士族门阀占据大量土地而朝廷没有土地的社会政治问题。

  该如何改变该如何解决?

  是什么终结了士族门阀政治?

  是侯景之乱对门阀士族的破袭吗?是武则天对士族门阀的打击吗?是朱温在白马驿的大屠杀吗?是五代十国的终极混乱吗?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个人意志吗?

  都不是。

  是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改进和推广。

  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改造和推广,让有意改革的人们有了对旧秩序发起决胜攻击的决定性武器,让在隋朝就诞生的科举制度终于在宋朝熠熠生辉。

  可惜,曹操没有这两样决定性武器,他用政治强人和铁血军队做武器,始终不能胜利。

  能够打败士族门阀的,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不是政治强人,不是铁血军队,而是新的科学技术的发明、推广和运用。

  潜伏在士族内部的阶级敌人郭某人知道自己真正可以克敌制胜的法宝是这超越时代的信念,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信念。

  政治强人再强,生命终究会结束。

  铁血军队再强,也终究有武力衰败之时。

  唯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唯一不会终结不会停止的,将给未来带来无限的希望。

  曹操逆天的失败,是因为他不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他不懂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他唯一的最可靠的盟友,他再强硬,他再强悍,也抵不过生命的流逝。

  而郭某人的逆天之路,不仅伴随着滚滚人头和尸山血海,还有科技的曙光。

  在尸山血海的尽头,点亮科技的曙光。

  手握印刷术和造纸术这两样决定性的武器,竭尽全力开辟出名为考试的通天之路,这将是郭某人这一生奋斗的目标。

  将之传承下去,则终有一日能驱散愚昧,驱散阴魂不散的血脉贵族,为此,就算背上万世骂名又如何?

  杀戮,算计,惨绝人寰,灭绝人性。

  卑鄙,背叛,毒辣,暴君,刽子手。

  又如何?

  郭某人并不在意。

  我并不在意。

  你们恨我,怨我,想吃我的肉,喝我的血,叫我遗臭万年,叫我断子绝孙。

  可只要我点亮了这曙光,你们就再也别想高高在上,就再也别想以出身垄断一切。

  只要点亮一次就可以,只要点亮一次就够。

  有些光芒只要见到一次,哪怕一时被遮蔽,也不会被忘却。

  黄巾之乱前夕,我的眼前一片黑暗,看不到路。

  现在也差不多。

  打下了一片不小的基业,可我依然看不清路。

  我也知道,没有人会在我面前为我引路,没有人会在我之前点亮曙光。

  那么,就让我来做第一个引路人好了。

  或许我很孤独,因为我只有一个人。

  或许我也并不孤独,因为在我开辟了这条名为考试的道路之后,还会出现更多更多会这样去做的人。

  为了给他们腾出生存空间,让他们出现,让他们发展壮大起来,这样即使我死了,他们还会不停的向前进。

  我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考试选拔出的官僚并不比士族更清廉,可至少不是世袭的,至少能让出身贫苦的孩子有成为国家宰辅的可能。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不再是神话。

  我不知道更遥远的未来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有科学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亦或是科学技术会成为新的问题。

  但是我相信,就算新的问题出现了,也会有超越科学技术的手段再次出现,去解决这些问题。

  正如那些在绝望之中跨越尸山血海的先人们用自己的生命点亮了希望的曙光一样。

  还会有人,一定还会有人继承这份意志,心怀希望,继往开来,前仆后继,再度点亮象征希望的曙光,照亮未来的道路。

  因为在曾经,我眼前的道路,就是这样被照亮的。

  一群伟大的理想主义实干家就是这样点亮了希望的曙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而现在,你们太碍事了。

  真的很碍事。

  你们不死,我怎么能点亮这曙光呢?

  你们活着,太浪费地方了,一个人要那么大一片地方,都能让一万人活下去了。

  所以,拜托了。

  郭某人双手合十,默默的祈祷着。

  拜托了。

  去死吧。

  吕奉先,助我一臂之力吧,这是你最后的可利用价值了。

第283章.二百八十二 势如破竹的高顺

  初平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吕布率军抵达陈留郡北部的长垣县,这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攻取的陈留郡辖县。

  吕布抵达的时候,发现长垣县已经完成了军事防御改造,坚壁清野,变成了战争堡垒。

  速度很快啊……

  负隅顽抗,抵抗吕奉先,你们就不知道下场吗?

  之前两个县主动投降,都没有防守就被吕布得到了,吕布以为在自己的兵锋之下,长垣县也该是主动投降的,结果没想到,这个县居然要抵抗。

  吕布派人去汉话,让长垣县令开城投降,否则城破之日鸡犬不留!

  回应他的是一支箭,将他派去喊话的士兵给射死了。

  长垣县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吕布恼火不已,立刻下令攻城,然后命令张辽带领五千兵马分道北上,去攻打东郡的燕县,争取在东郡也来一场大突破。

  他吕奉先亲自留下来监督攻城,非要将长垣县攻克然后屠城不可。

  然而长垣县守将曹仁则用自己的优势和决心给了吕布当头棒喝,吕布连续三次发起攻城冲锋,连壕沟都没有填平就被击退了。

  城防犀利,看起来并不轻松。

  吕布很生气,于是加快了攻城的力度和速度,驱使更大量的士兵顶着大盾冲向城墙,填平壕沟,顶着箭雨艰难的前进,死伤惨重。

  长垣县坚定的抵抗决心让吕布十分惊讶,不过这并不会动摇他攻取这座县城的决心。

  区区一座县城,能阻挡住无敌的吕奉先的脚步吗?

  不能!

  吕布的兵锋被阻挡在长垣县和燕县一线以南的时候,郭鹏已经率领军队离开卢县,向南进发了。

  在此之前,他下令以戏忠为行军司马,和关羽和张飞一起率领一万兵马赶往东郡,以防备袁绍的名义为理由进驻东郡。

  真实目的连戏忠都不知道。

  东郡是绝对不能丢掉的,这事关日后北伐袁绍的大局。

  于是便有了曹操接到郭鹏的传令的那一幕。

  有兵在手,东郡的局势就能稳住。

  而在此之后,曹操的求援信送到,郭鹏才将这件事情公开,连忙“很急切地”召开军事会议,商讨这件事情。

  第二天,济阴郡太守应劭派来的求援信使就把求援信带到了。

  七月二十五日,吕布的部将高顺率领军队进攻冤句县,冤句县防守不利,一天就被拿下了,高顺纵兵大掠,县令被杀,县中死伤惨重。

  其后高顺率军直扑应劭所在的郡治定陶县,应劭下令死守定陶县,但是定陶县兵马少,唯恐守不住,所以向郭鹏求援。

  应劭请郭鹏立刻发兵救援济阴郡,否则济阴郡不保。

  再然后山阳郡守边让的求援信使也来了,说山阳郡兵力少,恐难以抵抗高顺的进军,所以请求郭鹏率军来援。

  浓浓的求生欲扑面而来,郭鹏隔着竹简都能感受到他们写信时那慌张的模样。

  郭鹏是没想到他们居然如此战五渣。

  陈宫就很生气了。

  “吕布这个奸贼,二度弑主,现在又毫无缘由攻我兖州,屠我州人!是可忍孰不可忍!明公,请出兵吧!”

  陈宫强烈要求郭鹏出兵讨伐吕布。

  郭鹏身边兖州籍的从事们也纷纷赞同出兵。

  他们无法忍受家乡被吕布这个边塞野人践踏。

  郭鹏点了点头。

  “出兵是一定会出兵的,而且我要亲自率军讨伐吕布,我要让他知道,当初在雒阳没能杀了他,我很遗憾。”

  随后,郭鹏传令给东平国相陈纪,让陈纪先行一步安排粮道,说有大军要南下,要求陈纪确保粮道和沿途补给。

  南下的这一路军队,郭鹏将亲自率领,以于禁、乐进和赵云为辅,郭嘉为行军司马,又把曹纯和曹休带着,点兵两万,于七月二十八日整备完成,七月三十日正式出发。

  而这一天,高顺攻破了定陶县。

  应劭的确领兵奋战了,但是兵马少,士气低落,不是高顺的对手,坚守数日,还是被攻破了城池,定陶县惨遭劫掠,死者无数。

  高顺又强征壮丁入伍,然后又派遣他们四处抄掠攻打句阳县,成阳县,乘氏县以及周边庄园、坞堡,郡中狼藉满地。

  一时间,高顺大军势如破竹,这些县城都没能坚持住,有坚守的纷纷被攻破,被抢掠,或者干脆开城投降,也难以保全自身。

  应劭倒是勇敢,也愿意战斗,试图防守,但是始终不敌高顺,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防线就被高顺突破了,屡战屡败,不得不退入山阳郡。

  八月初五,济阴郡的防御宣告失败,高顺扩军完毕,带领一万六千多人突入山阳郡,直取山阳郡郡治昌邑县。

  边让和败退这里的应劭联手防御,聚兵数千人死守昌邑县城,城中各大家族联手出壮丁一万为军队运送物资,暂时顶住了高顺的猛攻。

  高顺改变策略,纵兵将昌邑县城周边的军事据点清扫一空,围三缺一,只留东边城墙,在其余三面派大军强攻城池。

  之后又利用风向,在上风口点起浓烟,烟熏城墙守军,趁机派兵攻城,差点攻破城墙,使城内军心动摇。

  边让最先撑不住,想要撤退到安全的地方去,应劭不许,要坚守,又坚守两天没让高顺得逞。

  结果边让实在是顶不住高顺的猛攻,看着城池岌岌可危,居然私自打开城门向东逃。

  然后被高顺事先埋伏的骑兵拦截住,五百多人一人都没有活下来。

  边让被高顺捉住,哭喊着求饶,没用,被高顺下令当着城头守军的面斩首了。

  城中军心大乱,应劭接连斩杀士兵不能安抚士兵,高顺趁机攻城,应劭尽最大努力守城,依然失败。

  城墙失守,应劭不得不放弃昌邑县城,在亲卫的拼命保护下杀出了一条血路,退到了金乡县,看到金乡县薄弱的城防之后,直接放弃守卫这里,快马逃入了任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