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111章

作者:御炎

  相国同时只能有一个,丞相同时可以有数个。

  汉初,只有萧何,曹参和吕产担任过相国,此后相国一职就被废除,东汉也没有设置。

  周毖伍琼等人觉得这个职位比较符合董卓天下第一的气质,于是建议董卓做相国,做万中无一的天下仅此一人的相国。

  董卓了解了一下相国这个职位的前世今生,感觉这个职位的确符合自己的气质。

  于是,就由心腹们一起写一份《表相国章》,以此来为董卓造势,促使董卓真的成为相国,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势,而『团结』的董卓身边的幕僚们也能得到很多好处。

  其实说到这件事情的时候,董卓还是有些遗憾的。

  因为他派去辟召蔡邕的人回来告诉他,蔡邕已经被郭鹏抢先一步辟召走了,去青州了,没碰到。

  董卓觉得十分遗憾,觉得名声那么大的蔡邕居然不能为自己所用,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不过眼下自己有那么多幕僚,也不缺蔡邕一个。

  董卓大跨步的向权力巅峰走去,每走一步都让袁隗感到心惊胆战,也让袁氏感到心惊胆战。

  十月底,《表相国章》由朝堂上的联名签署,提交给了皇帝,实际上也就是提交给了董卓自己。

  然后董卓惺惺作态的三次推却,群臣三次上表坚持,于是董卓『勉为其难』的选择了接受。

  永汉元年十一月初一,司空、前将军董卓正式接受了相国的职位,登上相位,成为大汉帝国建国以来的第四位相国,也是路子最野的一位相国。

  卢植无法忍耐,上表争辩,董卓大怒,但是顾及到卢植的弟子郭鹏与他之前的友善关系,以及郭鹏在外带兵的事实,只是宣布将卢植免官,赶出雒阳,并未加害。

  卢植被迫离开了雒阳,心灰意冷,转道北上,决定回老家散散心再说别的事情。

  自此,雒阳中央政府彻底落入了董卓的掌控之中。

  不过此时,董卓的行事风格还比较保守谨慎,遇到事情还晓得和尚书台以及幕僚商议。

  有部下在京城闹事的时候,他也会严厉惩处,并且依然没有给自己的部下加官进爵。

  他把高官厚禄全给了士人,所以董卓还有美名,还有士人愿意吹捧他,吹捧他的人里面不乏名士。

  不过董卓到底是西凉武人,原先有人压在头上,他还能控制约束自己,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人可以制衡他了,他就开始逐渐显露原型。

  董卓在西凉长大,豪爽,有胆气,也有残忍暴躁的一面,遇事不喜欢拖泥带水,而喜欢用刑法立威。

  侍御史扰龙宗拜见董卓时忘了解除佩剑,董卓借题发挥,下令将其活活打死。

  然后又指使人将何苗的遗体从坟墓中挖出来肢解扔在园林之中,将其陪葬物品一扫而空。

  大司农周忠的儿子周晖听说雒阳变故,故至雒阳,董卓非常厌恶他,派兵将其劫杀。

  酒宴上有士人喝醉了酒,对他有言辞轻浮的地方,董卓大怒,立刻将其拖下去狠狠的揍了一顿,差点没将其打死。

  董卓礼贤下士的面纱逐渐被揭开,粗鲁、残忍的本性流露了出来,让他身边的人大吃一惊。

  原来,董卓也不是什么好鸟?

  雒阳城内宽松的氛围随着董卓的本性渐渐暴露而日渐收紧,甚至一去不复返。

  身居雒阳的曹操明显的感受到了这种氛围,开始有些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在当时随着郭鹏一起离开。

  现在待在雒阳城里,曹操感觉自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尤其是当董卓派人要给曹操授官的时候,曹操有些心惊胆战,生怕自己什么地方惹得董卓不高兴了。

  他敏锐地察觉到雒阳城的氛围不太对劲,对于连续遭遇了两次大型政治变故的曹操来说,他的嗅觉已经得到了磨练,知道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该留了。

  他决定逃跑。

  于是曹操改了姓名,换了装束,往自己脸上抹了黑乎乎的炭,假装自己是一个卖炭的老人,骗过了雒阳城门守卫,连夜逃跑,在此之后,曹操留在雒阳城内的家人才相继逃跑。

  曹操记起了郭鹏对他的交代,于是一出雒阳就沿着河往青州方向跑,都来不及亲自回家把事情告诉家人,只派人送了一封信。

  曹操逃跑之后,董卓曾派人去追,但是没追到,曹操本身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董卓也没多在意。

  但是这件事情让董卓有些不高兴,雒阳城内的政治氛围更加紧张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士人感到后悔,感到推动董卓上位而掀翻袁隗是错误的行为。

  袁隗再怎么有私心,好歹也是咱们士族自己人,关东人士,再怎么样也不会损害咱们的根本利益。

  而董卓呢?

  关西武人寒家子,边将出身,就喜欢打打杀杀,粗鲁,无礼,和咱们格格不入啊。

  于是他们开始产生了要推翻董卓,重新迎回袁隗上位执政的想法。

  不过别说他们想,袁隗自己何尝不想呢?

  眼看着董卓的权势一天比一天稳固,一天比一天专横,袁隗越来越担心,越来越忧虑,也越来越心有不甘。

  他深思熟虑,反省自己的错误,总结一下这些天来的得失,思考正确的对策,考量各种计划的可能性,最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于是在十一月的某一日,袁隗喊来了袁基和袁术。

  “董卓原本只是我们袁氏圈养的一条恶犬,现在居然反客为主踩在我们头上,这是绝对不能忍耐的事情,一时失势不代表永远失败,我们要有所作为。”

  袁基和袁术立刻紧张的看着袁隗。

  “董卓手握兵权,亲信已经稳固掌握军队,我们已经错失了从雒阳内部击败董卓的可能,唯一的可能,就是从外部入手。”

  袁隗这样一说,袁术和袁基顿时有些疑惑。

  “叔父,该如何从外部入手?”

  袁术连忙询问。

  “有办法,但是行动要快,不能让董卓反应过来。”

  袁隗轻声道:“你们立刻去联系能在董卓面前说上话的咱们家的故吏,探探他们的口风,看看他们是否因为董卓的粗鲁行为而感到后悔。

  如果是的话,就联合他们,让他们向董卓进言,董卓刚刚成为相国,应该很想收拢天下人心,让天下人承认他,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分封官员。

  甚至要分封一些不与自己合作的官员彰显自己的度量大,让他把可靠的人全部封到地方上,然后由这些人组成联盟,打出讨伐董卓的旗号。

  这样一来,就能使董卓感到害怕,趁他忙于应付外部之际,咱们再从内部响应,里应外合,擒拿董卓!”

第202章.二百零二 席卷天下的风暴

  知道袁隗打算做这样的事情,袁术和袁基在一开始都是不赞成的。

  袁基担心事情若发生了,会让袁隗的处境十分危险。

  袁隗摆摆手不这样认为。

  “我为董卓举主,董卓无论如何不敢杀我,这是天下最大的道理,董卓读过书,不敢违背,他若要违背,也要看看自己的身后会不会有祸患,他不敢的。”

  汉末政治的潜规则,故吏对举主的义务明明白白,袁隗据此认为董卓无论如何不敢杀自己,否则就是自绝于天下。

  以董卓的水平,不至于犯这种错误,否则他整个家族都很危险了。

  正如董卓夺权没有伤害袁氏一样,袁隗把权力夺回来的话,最多废掉董卓,也不会夷灭董卓的整个家族。

  袁隗的话让袁基和袁术十分认同,顿时觉得这一招很有意义,于是立刻按照袁隗的想法去安排。

  袁隗又安排袁术离开雒阳,想让袁术作为讨董的发起者,率领各地诸侯向京师进军。

  之所以不选择袁基,是因为袁基是嫡长子,务必要和自己一起稳住董卓,逃了一个袁术不碍事,要是逃了袁基,董卓立刻就会警觉。

  要争取时间,给大家争取起兵的时间。

  其后,在十分诡异的氛围之下,袁氏开始暗中联系士人,探他们的口风。

  这一试探,竟然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

  这些人纷纷向袁隗表示后悔,表示自己被董卓迷惑了,没有看穿他的真面目等等。

  袁隗十分想发火,但是现在需要争取到大家的合作,所以他也就一副既往不咎的样子,争取他们的暗中合作。

  并且这样一来,袁隗看出了董卓强横之下的虚弱,在政治方面的跛脚,一旦露出本性,立刻就会被那些野心家给抛弃。

  袁隗觉得自己的计划一定可以顺利掀翻董卓,夺回本该属于袁氏的荣耀和权力。

  这个计划在士人之中悄悄流传,很快便流传到了荀氏士子的耳朵里,荀氏在朝中的族人司空荀爽和黄门侍郎荀攸都知道了这个事情。

  荀爽有些犹豫,荀攸则是坚决反对。

  “叔祖,这种事情难道不荒谬吗?”

  “此话怎讲?”

  荀爽看向了素来以聪敏睿智著称的荀攸。

  荀攸缓缓说道:“董卓祸乱雒阳,若要除掉董卓,难道不应该在雒阳之内将他除掉吗?大将军招募外兵对付宦官我就十分不赞同,这是乱天下的举措,现在好不容易稳住天下,太傅又要做和大将军一样的事情!”

  荀爽想了想,觉得荀攸说的有道理。

  “继续说。”

  “招外兵入京,本来就是冒险的举措,从古至今,从未听说为了定祸乱而招募外兵讨伐京师的,赋予外地刺史太守军权,这是在分离国家,赋予容易,收回难,兵已到手,谁还愿意交出来?

  昔年孝桓为了夺回权柄诛灭梁冀,依靠的不过是一群宦官,梁氏一族是外戚,有太后,有故吏,势力远比董卓庞大,而孝桓只用宦官刺杀了梁冀,一切就得以平定了。

  如今只需要一名刺客刺杀董卓,则大事可定,太傅却要招外兵联合讨伐雒阳,这是以臣伐君,是在乱君臣尊卑,这才是真正的祸乱天下!”

  荀攸把话说得十分严重,荀爽虽然觉得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却对荀攸的计划十分担忧,并不太认可。

  “孝桓诛杀梁冀,是因为有大义名分,而且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刺杀之举本来就有极大的偶然性,若是失败,被董卓追究,又不知道要死掉多少人,这未免太冒险了。”

  荀攸忙说道:“再冒险,董卓再愤怒,也只是乱京师,乱雒阳,不会乱天下,而太傅要天下起兵,则天下熙熙攘攘,兵祸连接,兴起容易,消灭难,只怕天下从此大乱,不复安定!”

  荀爽思虑再三,还是摇头。

  “太傅既然有这样的想法,就一定有善后的手段,可以统御讨伐董卓的兵马,不使军队作乱。”

  “难道不会再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四个董卓吗?”

  荀攸反问,荀爽顿时无言以对。

  但是荀爽终究没有采用荀攸的建议,而是附和了袁隗的建议。

  荀攸长叹一声,不再说话。

  荀攸的族叔荀彧此时也在朝中任职,心中也颇为认同荀攸的意见,但是荀爽主意已定,荀彧也无可奈何。

  再一想大将军何进招募外兵入京,扰的京城大乱,现在好不容易稳定京师,结果袁隗又要闹事。

  荀彧预感有大的灾祸要来了,心中起了求去之心,只想尽快离开雒阳,去安全的地方避难。

  袁隗的计划于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

  于是从某一日开始,不断有亲近的士人在董卓耳边对董卓建议,说董卓刚刚登上相国之位,应该向全天下表示自己的贤明,好让天下服从。

  董卓就担心这个事情,于是询问他们应该怎么办。

  这些心怀鬼胎的野心家们向董卓建议,分封朝中有名望的名士到各地做官。

  因为各地之前多有宦官集团的官员大逃亡,出现了很多空缺的官职,没有官员治理地方可是不行的。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将没有主官的地方安排名士做主官,这样就能安定天下,宣扬董相国的威望到天涯海角了。

  董卓被连番轰炸轰炸的晕晕乎乎的,觉得这样做是对的,于是以满满的优越感摆出了一副贤明的姿态,分封了一大批名士以官职。

  比如封韩馥为冀州牧,封刘岱为兖州刺史,封孔伷为豫州刺史、封张咨为南阳太守,封屡次顶撞自己的孔融为汝南太守,封应劭为泰山太守,封张邈为陈留太守,封荀彧为亢父县令。

  同时在最亲近的心腹四人——何颙、郑泰、周毖、伍琼的再三建议之下,董卓作为最高执政,要彰显自己作为执政者的气度和风范,这样才能让天下归心。

  于是董卓怀着良好的自我感觉,施舍般的原谅了袁绍的逃亡之举,并且得知他在冀州,就封了他渤海太守以为和解。

  又拜大将军旧部鲍信为济北相,拜王匡为河内太守,以示与他们和解。

  又逢青州刺史郭鹏上表称大破黄巾军三万,为部下请赏,董卓便做主,改青州刺史左将军郭鹏为青州牧,增强郭鹏的事权,同时显示拉拢之意。

  这些任命统统都写上是董卓表奏的他们为官,特意写的明明白白。

  董卓觉得这样一来足以彰显自己的『宽宏大量』,所以这些人一定会以自己为恩主,对自己感激涕零,诚心诚意的认同自己的统治。

  然后董卓便志得意满的开始享受自己作为天下第一臣的尊荣,随意进出皇宫,随意任免官员,对自己胃口的,提拔,不对自己胃口的,贬斥。

  他自以为情况已经稳定了,却不曾想一股强烈的政治军事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这股风暴愈演愈烈,愈演愈烈,直到天下熙熙攘攘,再不复安定,也不会停息。

第203章.二百零三 董卓的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