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铁血帝国 第372章

作者:发道

赵丹只比嬴常大两岁,但赵太子赵芝要比秦大皇子嬴江大五岁,嬴常在生孩子方面,落后了五年。

“大半天了,怎么陛下还不醒,再传太医看看吧!”方皇后满脸担忧的看着龙榻上的赵丹,眼睛有泪花闪烁。

“传什么传,太医刚刚走,频繁宣太医,对陛下的情况没有好转,反而生出流言,难道你还不嫌大赵不够乱吗?”朱慈沉着脸呵斥道,方皇后低下头不敢言语,脸上浮现出一丝委屈之色。

朱慈瞧见方皇后露出委屈之色,心不禁软了下来,脸色也缓了不少,轻声轻语的安慰道:“太医不是说了吗?陛下只是气急,等这口气喘出来,就好了,你不必太过于担心。”

“皇奶奶说的是。”方皇后点头回道。

朱慈转头看向龙榻上的赵丹,内心一叹,遂转头看向方士信问道:“列国君王都走了吧?”

方士信连忙抬手作辑回道:“全都走了,这事怪臣,臣没有第一时间安抚列国君王,导致列国君王纷纷离去,请太皇太后责罚!”说完,方士信轻轻腰,以表愿意接受一切责罚。

朱慈深吸一口气,面色平静的说道:“这事怪不到你头上,要怪就怪秦军动作太快,没等联军全部抵达就下手,也怪前线的笨蛋扛不住秦军打击,一天都守不住!”

“我大赵前线溃败,夏王朝前线也溃败,纵然丞相你用什么言语安抚列国君王,列国君王都会走的,因为他们已经看不见伐秦成功的希望,早点收手能够及时止损。”

“唉”方士信轻叹一声,遂抬头看向朱慈问道:“如今陛下昏迷不醒,还请太皇太后拿出应对之策。”

“这种事就不要问哀家了,太子在这,你问太子有什么应对之策吧!”朱慈面无表情的说道。

方士信转头看向太子赵芝,赵芝连忙朝着朱慈弯腰作辑行礼道:“父皇还未亲政前,都是皇祖母执掌朝政,而曾孙才学疏浅,还请皇祖母出主意。”

“就说你有没有吧!”

朱慈不想听一些废话,这个时候她也没有心情听这些客套话。

赵芝看了一眼方皇后,只见方皇后轻微点头,表示可以说,于是,赵芝神情恭敬的作辑行礼回道:“皇祖母,曾孙认为,昌门和煞龙关沦陷,不至于危及我大赵国本!”

“虽我大赵五十万精兵损失殆尽,但只要我们切断黄江索桥,断绝黄江以北的一切路线,即可让秦军无法进入黄江以南,攻入我大赵腹地!”

朱慈沉咛片刻,随后开口道:“黄江索桥一切断,虽然能够让秦军无法南下,但我大赵会丢掉北昌郡全境,以及东固郡南部两县,田阳郡六县;这个办法很笨,但不失良策!”

PS:“这本书完不完结不确定,但作者可以保证,拼死也要给你们一个较为完美的结局!”

第928章 赵丹的落泪!

“丞相以为如何?”朱慈紧接着问向方士信。

方士信强行挤出一丝笑容,“正如太皇太后所说,这个办法很笨,但却是我大赵求生之路的唯一一条路,古有壮士断臂保全全身,今我大赵要自断黄江以北保全国家。”

“不过臣相信,终有一日,我大赵定会夺回故土,这一天,不会长远!”

朱慈听完这一番话,心中感到无奈和愧疚,昔日先帝驾崩之时,就让她好好保护大赵,可如今,割让黄江以北,丢了祖宗江山,下了九幽之后,真当无颜面见列祖列宗。

“那就按照这个办吧!”朱慈看着龙榻上的赵丹轻声轻语道。

“遵命!”方士信俯身作辑应道,随即告退离去。

一段时间之后,太子赵芝和方皇后也离开了帝宫,朱慈待了一段时间,也都离去了。

朱慈不知道是,她离去之后,赵丹紧闭的眼角溢出一行眼泪,其实他早就醒了,只是不敢醒,正所谓永远也别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他真的不敢醒,不敢一醒来就接受一个又一个噩耗,这又有人能想到,意气风发,雄才大略的赵帝丹在面临国家危机面前,选择了躲避,当了最耻辱的懦夫。

可他选择逃避,也无法逃避现实,他现在所作所为,只不过是掩耳盗铃,噩耗已经在他心中、脑海中扎根,他的心灵每时每刻都要承受噩耗的折磨。

与此同时、大齐王朝、汉川郡、临淄帝都!

皇宫、藏书阁!

藏书阁内灯火通明,行就将木的大齐皇帝姜华东坐在龙椅上闭目养神,在御台前,站着一名年轻的宦官,宦官正捧着奏折念叨着:“兵部奏报:秦帝正亲率五十万大军穿过西大漠,秦帝亲征目标暂时不详!”

姜华东缓缓睁开眼睛,脸色较为难看的轻骂一声:“废物,秦帝亲征的目标都不知道是什么,兵部是怎么搞的!”

宦官连忙低头不敢言语。

姜华东再次闭上眼睛,语气不冷不淡的轻声问道:“潭口关外的秦军和西水关外的秦军有什么动向?”

“陛下,还未有消息传来!”宦官低着头回道。

“报!”

徒然此时,殿外传来一道急报声,由于声音很大,又非常突然,吓的姜华东睁开眼睛,宦官也被吓的浑身一颤。

定晴一看,只见一名禁卫军站在藏书阁的门口,宦官当即走过去喝骂道:“你找死啊,大晚上的叫什么叫,不怕扰了....”

“是本相让他传话的,王公公有意见吗?”

王公公还没有喝骂完,就有一道不卑不亢的声音打断宦官的喝骂,王公公下意识抬头看去,就看见禁卫军身后不远处站着一位三十余岁的青袍男子,青袍男子器宇轩昂,昂首挺胸,眼神带着浓浓的孤傲气息。

瞧见此人,怒气冲冲的王公公立马熄去了怒火,变的毕恭毕敬的谄媚笑道:“原来是崔相啊,失敬失敬!”

崔翰,大齐武安郡人士,精通兵法和治国之道,原是武安郡郡守,前两年被姜华东调到兵部,在兵部当了两年的兵部左侍郎之后,让姜华东大为满意,认为这是老天爷赐给大齐的绝世大才。

最重要的是,崔翰的治国之道和皇太曾孙姜白是一样的,都是想让大齐从贸易大国变成军事大国,认为只有这样,大齐才有争霸的资格,否则的,永远只能偏居一隅,无法成就霸业。

原本姜华东是非常抵触这种治国之道的,他认为贸易才是大齐根本,可伴随着秦王朝越加越强大,让他从之前的抵触变成欢迎,可他没有多少执政时间了,这事还是要交给皇太曾孙姜白做。

可崔翰什么都好,就是年轻气盛,恃才傲物,且对秦王朝各条政策非常感兴趣,前面几点还好,他不担心出什么大事,可后一点对秦王朝各条政策感兴趣,不得不让他打起谨慎来,万一崔翰因为对秦政策感兴趣,跑去为秦王朝效力,那大齐可就亏大了。

为了防止这样的人才跑去秦王朝效力,为了给皇太曾孙姜白留住这个人才,又碰巧碰上前丞相病故,因此直接将崔翰提升到丞相,连跳一级,这一级还是为臣者最大一级,三十二岁位极人臣,实属罕见。

“传话吧!”

面对王公公的谄媚,崔翰面色毫无波澜,甚至有一些鄙夷,根本看不起这些身体残躯的太监。

由于崔翰没有刻意隐藏鄙夷之色,因此都被王公公看在眼里,对此也不见怪,崔翰就是这种人,说好听点,叫自傲,说难听点,就是自负自大,整天一副天下第一的样子,一双眼睛从没有正眼看过别人。

当然,在姜华东和姜白面前还是用正眼看的。

“是,是,小人立即通禀!”王公公点头哈腰的应道,随即转身走回御台前。

“让他进来吧!”

还不等王公公禀报,姜华东就神态自若的说道。

他眼睛虽然不好使了,但耳朵还是挺好使的,刚才宦官和崔翰的对话,他都听到了,知道是崔翰求见。

“遵命!”王公公连忙应下。

没过多久,一身傲骨的崔翰迈步走进藏书阁内,不等崔翰行礼拜见,姜华东就挤出一丝笑意说道:“大晚上的,爱卿不好好休息,怎么急着求见朕,难道有什么急事吗?”

崔翰面色沉重的抬手作辑禀道:“陛下,西水关、潭口关,失守了!”

“你说什么!”

姜华东猛然一惊,眼睛瞪起,脸上露出难以置信之色,神情更是有些呆滞。

崔翰没有说第二遍,他不想继续刺激姜华东,否则以姜华东的身子骨,怕是很快就要传出陛下驾崩的消息了。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呢!”姜华东喃喃自语,随即想到了自己的大军,连连问道:“大军,对,朕的大军呢?朕的大军怎么样了?”

PS:“说实话,这本书的结局已经想好,现在的问题是,要不要写下一代大秦君臣的故事,如果你们想看,作者就延续大秦王朝第二代的故事!”

第929章 大齐皇帝姜华东驾崩!

崔翰不禁沉默下来,他不想把这事说的这么详细,无它,太惨了,他怕姜华东接受不了,可看姜华东的仗势,是不可能把这事瞒过去的,他总归知道的。

“秦军于五月一日,同时发动西水战役和潭口战役,西水战役,我军被歼四万,被俘六万,只有五万逃兵躲开秦军兵锋,逃了回来;潭口关战役,我军全军覆没,伤亡数量被俘数量暂时不详!”

崔翰老老实实将战役结果告诉姜华东,但他没有说两个关口半天都没有撑住,否则的话,无疑是让这两道噩耗更加雪上加霜,搞不好姜华东当场暴毙。

然崔翰高估了姜华东的承受能力,在得知前线两大关口伤亡惨重,姜华东喉咙堵着一口气喘不出来,很快身子一软,瘫坐在龙椅上,眼睛还是睁着的,可眼神却没了光彩,瞳孔正在溃散!

“陛下!”

崔翰和王公公异口同声的惊呼一声,连忙跑到姜华东身旁。

崔翰伸手摸向姜华东的颈部,看看脉象如何,摸了一会之后,崔翰嘴巴微张,扑通一声双膝跪地,随即俯首不语。

王公公见状,也伸手一摸。

“啊!”

当摸到脉象,王公公吓的倒退数步,紧接着和崔翰一样跪俯在地。

大齐皇帝姜华东,驾崩了!

“陛下驾崩了!”

“陛下驾崩了!”

一道道凄厉的大喊声响彻整个皇宫,一时间,皇宫上下灯火四起,宫中所有禁卫军、宦官、宫女、后宫嫔妃全部起床奔向藏书阁,安安静静的皇宫瞬间热闹起来。

待越来越多的人得知姜华东驾崩,整个皇宫传出一阵阵哀鸣。

第二天一早,临淄帝都上下家家门前挂孝,人人披麻戴孝,皇宫更是哀乐不止。

皇帝驾崩,继承皇位的皇太曾孙又未回来,作为丞相的崔翰理应代为监国,可崔翰为人得罪了朝中不少大臣,纷纷反对崔翰监国,并推了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臣上位监国。

面对这种情况,崔翰自然不服,可为了保全大局,他做出了人生中第一次妥协。

崔翰妥协之后,那些大臣也不敢做的过分,开始与崔翰合作,在崔翰提一下,齐朝廷向梅月关大营、咸宁关大营下达朝廷旨意,令梅月关大营十万大军北上驰援玉门郡,抵抗入关的宁塔军团。

令咸宁关大营十万大军悲伤驰援永安军,抵抗入关的南关秦军。

梅月关和咸宁关都是月齐关口,两关各十万精兵,或许有人会问,月王朝这么弱,为什么要把这么多兵马屯在月齐边境,反之秦齐边境潭口关只有五万兵马,这是什么道理?

这个道理很复杂,涉及齐王朝内部争斗,短时间难以解释清楚。

齐朝廷不仅向梅月关和咸宁关下达之意,也向岚峰口大营、圭峰口大营下达朝廷旨意,令两大关口全部军队立即返回临淄帝都待命。

岚峰口和圭峰口都是齐中山关口,两个关口各五万兵力,或许又有人问了,防守一个中山国,要得了两个关口十万大军?

齐王朝当然不是防中山国的,是用来防韩赵的,防止两国借中山国伐齐,因此长期屯兵在齐中山两大关口。

在秦军没有伐齐之前,大齐常规兵力有六十万,其中潭口关五万、西水关十五万、梅月关十万、咸宁关十万、岚峰口和圭峰口各五万、京师大营十万!

大齐兵力虽有六十万,但大军缺乏训练,战斗力不高,可纵然如此,也是列国眼中的精兵,因为列国眼中的精兵标准很低,只要士卒手里有一把好武器,穿着精良锁子甲,就算是精兵。

如果赵王朝跟大齐一样有钱的话,别说五十万精兵了,一百万都能挤出来,并且战斗力要比齐军高上一层,可惜啊,赵王朝虽不穷,但也不富裕,每年财政收入都能用个精光。

说起这事,大赵王朝也是活该,如果赵王朝当初没有伐韩伐燕,没有参与秦伐晋,如今的赵王朝国力肯定是非常强大的,要知道,韩燕赵一战,赵军损失四十余万精兵,秦晋赵一战,四十万大军险些全军覆没,前前后后搭进不少猛将。

要是这些实力没有损失掉,赵王朝肯定是一个带甲百万的超一流大国,要钱有钱,要劳动力有劳动力,要兵有兵,若是没有秦王朝存在,怕是取代魏王朝成为九州霸主的,就是赵王朝了!

但世间没有如果!

一晃十日!

圣秦十八年、五月二十五日!

大赵王朝、北昌郡、北昌城!

北昌城距离昌门很近,只有四百里路程,北昌城是北昌郡的郡城,人口有八万之巨,城中有万户人家,作为郡城的北昌,城高三丈,四面都有护城河,常备守军五千。

此时北昌城北城门护城河之外,排列着一门门狰狞的巨型火炮,约有七百门巨型火炮,每门巨型火炮后面都有五十名黑甲将士操作,七百门火炮总共排了七排,横幅覆盖面广,整个北城门都在火炮射程范围。

这是秦军火炮阵地,在火炮阵地后面,三十五万秦军排列着整齐军列,每个将士都目视前方的高城坚墙,这是他们的目标,今天必须拿下北昌,并入驻北昌!

每一个将士都非常期待炮轰北昌的一幕,实在是炮轰昌门的时候有点不过瘾,还想再看一次,为了看这一场烟花表演,三十五万大军和三十五个直属炮营耗费十三天时间跋山涉水,终于来到北昌城外。

至于为什么四百里路程耗费十三天时间,自然是火炮拖了后腿,再加上赵境道路没有秦境道路广阔平坦,秦军一日只能日行三四十里,前天还下了雨,道路湿滑,大军不得不原地休整半日。

在三十五万秦军主力阵列最前方,镇军大将军罗星与阿鲁克戈骑着战马傲然挺立,目光如矩的望着北昌城北城门。

PS:“兄弟们,给我一个全订冲刺,朝着一统而去!!”

第930章 孔庶正!

古元将军阿鲁克戈望了一会北城墙,收回目光看向罗星,语气带着恭敬的说道:“大将军,下令开炮吧!”

前段时间合作攻打昌门,罗星展现出强大的谋略战术,左右两翼扩散,合拢包抄、前后左右夹击,分兵追赶剿杀,硬是没有放跑一个赵军,让阿鲁克戈心服口服,愿意当罗星的副将,也愿意听其号令。

“不急!”罗星语气淡然道,目光不曾从北城墙移开,眉宇间也流露出沉思之色,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好像在思考取胜之法。

听闻答复,阿鲁克戈不再继续言语,全心全意听罗星安排。

“艾群!”罗星轻唤一声。

骑着战马立于他身后的正七品平东将军艾群立即应道:“末将在!”

“你亲自去前面,让北昌郡郡守出来讲话,让他投降!”罗星背对着艾群下令道。

“遵命!”艾群抬手作辑行礼,紧接着骑着战马冲出队列,一路穿过严阵以待的火炮阵地,来到护城河边缘,调转马头,侧身朝向北城墙高声喊道:“本将乃大秦正七品平东将军艾群,奉镇军大将军之命,请北昌郡郡守出来相见,本将有要事与郡守大人商议!”

北城墙城楼之上,两千名守备军官兵正在瑟瑟发抖,城中只有五千常备军官兵,北城楼两千,其余东南西三大城楼各一千,这就是北昌郡全部战力,跟秦军比起来,九牛一毛。

在城门城楼上,一位两鬓染霜的老人站在防护墙边缘,他穿着银色鸂鶒补子官服,戴着端正的乌纱官帽,正是正七品北昌郡郡守孔庶正,今年六十有三,已是花甲之年。

“老夫正是北昌郡郡守孔庶正,将军你与老夫有何话讲?”孔庶正面色平静如水,语气也毫无半点波澜,仿佛视城下三十万秦军为无物,没有任何俱意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