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山寒鸦
国公爷,户部的卢大人和吏部的王大人没请到,门子一听我是应国公府的,连门都没让我进
虽然武元庆知道事情不会顺利,但是却没想到会这么不顺利,听到下人的话之后,他的脸上顿时浮现了一丝苦笑。
没想到太子殿下的手腕如此通天,就连卢大人和王大人都是他的人,那么崔大人和刘大人呢这两人你见着了吗
见到了,不过崔大人没答应,刘大人说他会帮忙周旋的
听到下人这话,武元庆的脸上顿时闪过一丝绝望。
单单只一个御史,恐怕也翻不起什么浪花了,唉
武元庆话音刚落,门口就传来了一声不敢置信的声音。
大哥,难道就这样算了吗
听到这个声音,武元庆抬头一看,原来是武元爽来了,此时他正躺在一张木床上,被四个仆役抬了进来,脸上一片焦急。
大哥,这是第二次了,现在咱们的一条腿还没好,另外一条就又被打断了,以后这日子该怎么过啊,大哥啊
看着一脸不甘的武元爽,武元庆顿时叹了口气。
唉,我知道,可是我们能怎么办你还记不记得太子走时候说的那句话,他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他这是再挺武媚出头呢
武元庆的话音刚落,武元爽就朝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
我呸,这个贱婢,当初我就该把她卖到万花楼去
看着一脸怨恨的武元爽,武元庆杂次叹了口气。
唉,现在说什么都没用用了,如今武媚已经攀上了太子,听说太子很器重她,还把大唐皇家会所交给她管,咱们现在已经斗不过她的。
武元爽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听到武元庆的话之后,脸色也是阴晴不定,过了半晌才一脸复杂的看向武元庆。
那大哥我们该怎么办难道这样算了吗那以为我们兄弟俩还不任那个贱婢还有那个贱
武元爽原本想骂一下高明的,但是话没出口,他就看了看周围的下人,然后硬生生的把话咽了下去,显然他是对高明有阴影了。
看着武元爽这个样子,武元庆顿时闭上了眼睛,然后长长的呼出一口气。
只能等明天了,如果不行,咱们只能去向她认错服软,求她给条生路了。
听到武元庆这话,武元爽的脸顿时一僵,嘴唇动了动,但是却没有说出话来。
第217章 扯犊子(第三更)
毫无疑问,武元庆和武元爽就属于那种欺软怕硬,欺善怕恶的小人。
当初武士彟死后,武媚和她母亲杨氏无依无靠,所以武元庆和武元爽就毫无顾虑的欺负这对孤儿寡母,而当武媚进宫,当上才人之后,武元庆和武元爽就偃旗息鼓了,从此和武媚她们井水不犯河水。
说白了,就是怂了。
说起来,他们的运气也算不错的,因为武媚太过聪明,导致李世民不太喜欢她,所以就把她放在宫里晾着,没让她掌握什么实权,这也是武元庆和武元爽能暂时平安的原因。
如果高明没有穿越来的话,按照历史的发展,等到武媚成为武则天的时候,那么这两兄弟的死期就到了,当然,这也是他们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还是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所以,高明为了刷武媚的好感度,先是让李愔打断了武元庆和武元爽两兄弟的一条腿,现在自己又带着虎子去打断他们的另一条腿,但高明并没有觉得自己残忍,反而觉得自己已经很仁慈了。
至少他们以后不用死了。
仇恨这东西就像是银行放出来的贷款,早点还要的利息就少一些,要是真的等到几十年之后,这仇恨恐怕得翻几倍,所以高明觉得,为了武元庆和武元爽的将来,自己有必要帮武媚讨债。
想到这里,高明突然就觉得自己的心好软。
唉,我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亮
正当高明哼着小曲为自己的高尚品格而暗暗感动的时候,侍剑突然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
太子殿下,太子殿下不好了,你被人给弹劾了,陛下让你去一趟大殿
听到这话,高明顿时就愣了一下。
弹劾有人弹劾我
反应过来之后,高明的脸上顿时露出了一丝感慨。
这么久了,终于有人弹劾我了,我还以为御史言官们都已经忘了我呢,走走走,看爷如何舌战群儒。
看着一脸跃跃欲试的高明,包括太子妃苏婉儿在内,再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居然还有被弹劾还这么高兴的
正在她们发愣的时候,高明已经坐上了步辇,然后朝着扛着步辇的几个太监一摆手。
出发,爷的大刀已经饥饿难耐了
高明坐着步辇走了,等他的身影消失之后,苏婉儿才一脸无奈的摇了摇头。
不知道有谁要倒霉了。
听到苏婉儿的话,侍剑和侍书也跟着笑了起来。
嘻嘻,谁敢和咱们太子爷做对,谁就倒霉呗
就是就是,最好弄死一个两个的,看他们以后还敢招惹咱们太子爷
看着两人一唱一和的样子,苏婉儿顿时也忍不住乐了。
哟,一口一个咱们太子爷,你们两个小蹄子,是不是浪了,要不今晚上妾身把你们的太子爷让给你们
听到苏婉儿的话,侍书顿时红着脸不说话了,而侍剑胆子比较大,拉着苏婉儿的手就笑了起来。
嘻嘻,上次太子爷说了,咱们可以一起,太子爷说这叫三人行,而且到时候婢子还可以帮太子推背哩
侍剑这话一出,侍书就捂着脸跑了,苏婉儿也是羞得满脸通红,抬起手就打。
你个小浪蹄子,尽不学好,什么话都敢说了,还推背,看我不撕烂你的嘴。
嘻嘻嘻嘻
在几个女儿嬉笑打闹的时候,高明也到了大殿门口。
下了步辇之后,高明就昂首阔步的走进了大殿,在他进入大殿的一瞬间,大殿中几乎所有的大臣都把目光投了过来。
看到这一幕,高明顿时微微一笑,然后躬身朝着正上方李世民行了一礼。
儿臣见过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