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 第1504章

作者:官笙

“阁老,倭国的皇宫已经布置差不多了,已经归属于皇上的行宫,下官已经派专人守卫,管理了……”杨嗣昌说道。

周应秋看着他,没有绕圈子,道:“你对多尔衮怎么看?”

杨嗣昌神色微动,沉默片刻,道:“下官知道朝野都对多尔衮很警惕,认为他是贼奴余孽,不过依下官来看,他还是能控制得住的,用的好,会省去我们很多力气。”

周应秋若有所思,道:“二位大人也是这样认为的,那,多尔衮是否要掣肘一番?”

倭国人口众多,潜力很大,要是任由多尔衮狼入羊群,还不知道壮大成什么模样。

杨嗣昌却坦然一笑,道:“别的不敢说,下官敢保证,多尔衮在倭国绝对翻不出浪花来!”

周应秋眼神有异色,道:“哦,有什么缘故?”

杨嗣昌道:“因为倭国那些人很快会分清楚,多尔衮并不能完全代表大明。”

周应秋老于宦海,顿时听明白了,笑着点头,道:“那你觉得谁,可以扶持一下?”

杨嗣昌道:“德川明秀是德川家的人,他身边必然会聚集一批人,松平信纲也会倾向过去,但这个人有大局观,不会跟着乱来。伊达政宗代表的是所谓的外样大名,与德川家有世仇。绍仁还小,他会被天皇一系操纵,黑田忠之,桦山久守会听命于左良玉……这些看似很复杂,相互制衡,实则都不堪一击,却足以掣肘多尔衮,令他无法政令通畅,更别想反叛!至于扶持,下官看来,应该做两手准备,明面上我们支持绍仁,一来有大义,二来,他姐姐是皇妃,实力有最弱。暗里,我们支持德川明秀,他是最有实力与多尔衮分庭抗礼的人,但性格软弱,又没有军队,恰当其分……”

周应秋听着,不由笑了起来,道:“看来,你是比我想的透彻了。”

杨嗣昌连忙道:“下官不敢。”

周应秋满脸笑容的摆了摆手,道:“说的不错,不过,这是高层的,对于地方,内阁也打算扶持一些人,培养出三五个实力人物,不止能限制多尔衮的能力,也能随时听候召唤……皇上的意思是,刀不能只有一把。”

杨嗣昌面露敬佩,道:“皇上行事向来周全,下官佩服。”

周应秋摆了摆手,道:“明日我就会宣旨,不过,你得明年才能回京述职,然后再回辽东。”

杨嗣昌道:“下官明白,会妥善处理好倭国的事情。”

周应秋点点头,继而道:“皇上明面上给了多尔衮十万倭兵的权限,但多尔衮肯定不会只招十万,你就当做没看到。左良玉此人,野心勃勃,却没有大格局,无需在意。桦山久守,黑田忠之等人,要让他们明白,到底该听命谁……”

这些算是面授机宜了,也是不能宣旨于明面的东西,杨嗣昌认真听着,事关倭国的接下来的一系列布局。

两人聊到半夜,第二天一大早,周应秋就在皇宫御殿,宣读了数道诏书。

谁都知道,这些诏书决定着倭国的前途,一早就在等着了。

第一道诏书,严厉斥责了幕府的不尊王道,破坏天道秩序,剥夺人权等等,是有用的废话。也是大明发动灭倭战争正当性的宣誓,必须要说的话。

在场的都不是傻子,没谁跳出来揭穿,静等着下面的。

接下来,诏书的内容就有实质了,内容大致是明正天皇认为倭国的败坏她有责任,愿意去国号,帝号,加入天朝,期待天朝能够给倭国以及她国民带来更美好的明天。

这就决定了倭国正式的废除国号,并入大明。

德川明秀,松平信纲,伊达政宗等人脸上各有异色,复杂难明。

明正天皇的弟弟绍仁亲王等一干皇室人,一脸苦涩,只能跪在地上听着。

第四道,就是倭国的国土划分以及政体的重塑,这让很多人如坠冰窟,痛苦无比,就差哭出声。

第五道,就是官员的任命了,政务院九人,大将军府七人,尽管多尔衮一人身兼两职,但更多的都是倭国本土人,没有明人,这让他们难受的心里好受了不少。

接着,就是一连串的地方官员的任命,总共三十多人,都是倭人,在座的基本都很熟悉,都是在这场讨倭之战立下功勋的人,也有些是地方有名望,势力的人,现在依靠积极的投名状,换取了新主子赏赐的官职与权力。

不管是羡慕嫉妒,还是仇恨怨怒,随着周应秋的声音落下,也是落地成真,再无更改的可能。

读完这些,周应秋又拿出第六道,这时间已经过去了足足半个时辰!

第六道,则是表达了大明的责任,圣旨里明确表明了,朝廷将在改名绥海省的倭国未来五年投入超过一亿两白银的钱粮,用以赈灾,补贴农民,修河通衢,修路筑桥等一切民生事项……

这道旨意,惊动了在场的几乎所有人,不管是多尔衮,还是松平信纲等人,都面露惊色,一亿两白银,这可是一笔天文数字!

明朝,这是要干什么?

但多尔衮转瞬就明白过来,依照京城那位皇帝雁过拔毛的脾性,怎么可能会给倭国这么大的投入,这些话,只是官面的鬼话,还不知道他已经打算好怎么剥削倭国!

即便如此,多尔衮心头还是最沉重的,一点开心都没有。

他到底是被留在了倭国,哪怕是周应秋已经明确告诉他,着只是暂时的,但他还是失去了安南,失去了金边,这个倭国,最多三年,他也会失去。

明朝是不会给他机会坐大的,只是要他做一把刀,一瓶冲锋陷阵,开疆拓土,平定祸乱的万金油!

第1404章 孙传庭施压

景正六年,十月二十五。

今年的雪来的格外的早,也格外的大,不止是京城所在的北方一代,连南直隶都罕见的下起雪,地面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雪。

但这些阻挡不了孙传庭等人的热情,孙传庭,靖王张秉文等在江苏巡抚陈奇瑜等一干要员的陪同下,正在参观皇家博览馆。

陈奇瑜跟随着孙传庭身旁,热情的介绍道:“阁老,这里分有三大展馆,四十八小馆,从夏商周开始,历朝历代的古董字画,珍稀古籍,奇珍异宝等等,依次排序,遍布整个馆藏……”

孙传庭等一群三十多人,正站着一个巨大的玻璃窗前,看着一个奇形怪状的铁物,一根根铁条穿梭,上面还有铁珠隐隐在滚动。

陈奇瑜见缝插针,道:“阁老,这个是地动仪,是汉朝所铸造,历史千年,它能够预测地震,十有五六都是准的,皇家政院,工部的博士,工匠经常来观看,听说相当精致,机构复杂,他们一时半会也研究不透……”

孙传庭背着手,伸头看了看,转头看向陈奇瑜,笑着道:“外面都说是奇技淫巧,不是正道,你们怎么看?”

陈奇瑜等人一怔,不过反应很快,陈奇瑜接着道:“下官认为,为官者的正道是百姓福祉,不是读书。”

他身后的一个官员旋即抬手,道:“阁老,下官认为皇上说的对,读书为做官,这是谬论。若是读书为做官,岂不是说做官是正道?一心做官,还读什么圣贤书?”

孙传庭诧异的看了这人一眼,道:“我记得你,叫做秦政益?”

这个正是杭州知府调任江苏参议的秦政益,皇家政院老三届的生员。

秦政益抬起手,道:“下官正是。”

孙传庭环顾一圈,又看着秦政益道:“继续说。”

秦政益神色愤慨,道:“阁老,秦淮河上如今那‘不仕联盟’越来越大,成日里歌舞如潮,醉生梦死,昏昏沉沉,不知今夕是何年!若说读书是正道,他们读书就是了,为何现在沉寂于酒池肉林?下官认为,朝廷当重惩,以警示后人!”

孙传庭面露不悦,道:“让你说的是‘读书为做官’这个谬论,你扯这么多干什么!”

秦政益脸色绷直,依旧抬着手,道:“其他大人官大,顾忌多不敢说,下官官小,不怕其他,大不了回家读书种地,还请阁老鉴纳!”

孙传庭被他堵住了,转头看向身边的靖王与张秉文,道:“这是故意来扫我面子的?”

靖王分明从孙传庭眼里看到了笑意,瞥了眼秦政益,道:“说的是实话,没事,咱们脸皮厚,挨得住。”

孙传庭这才忍不住笑了起来,摇了摇头,转向秦政益道:“不要当我们都瞎了,只不过腾不出手罢了,再说了,要是那些所有人反对‘新政’的人都能在秦淮河上醉生梦死,我倒是愿意给出嫖资。”

孙传庭说的轻松,但话题着实尴尬,不宜深究。

张秉文见着,打圆场道:“这件事的根本,还是朝廷纲纪不伸,我们有责任,你们的也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