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官笙
过了元宵三天,年休结束,各部门开始上班,对于今年的政务计划,开始执行。
首先就是官吏的任免,除了六部尚书,内阁辅臣,其他的都进行了大规模变动,然后就是地方,各地的巡抚,总督开始轮调,方孔炤被调入京任礼部侍郎,陈奇瑜调任江苏巡抚,许杰调任顺天巡抚等等,基本上就是按照了毕自严等人的规划。
继而就是体制的确认,大明政务总理内阁衙门拟定,经过议会批准,皇帝签署,确定大明体制为帝制,帝制之下三权分立。
这一制度的确认,改变了大明的祖制,确立了新的制度。
朱栩的改革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这一制度的确认,基本上是水到渠成,没有任何掣肘。
朝报以及各级报纸开始连篇累牍的报道新的制度,称之为确保大明“领先世界三百年”伟大的制度,必须要笃定,持之以恒。
对于朝廷确实更改祖制,自然引来了一大批顽固旧人的强烈抨击。
大明各处文人聚集之地,尤其是那些风月之地,再次引来了生意朝,叫骂声喧天,自然又随之诞生出了一批风流才子,艳明远播的名妓。
到了二月初,这些声音基本上趋于平静,没有那么刺耳,朝廷也渐渐习惯,将那些奏本,书信送入垃圾框。
随着一系列的事情的逐渐稳定,对于朝廷的一些流言蜚语再次甚嚣尘上。
其中最热切的,就是毕自严将要致仕,并且越演越烈,整个朝局都受到影响。
乾清宫,南书房。
新建伯王先通正在给几个皇子授课,他讲的还很浅显,还是启蒙读物,但三个孩子表现的各有样子。
朱慈烨认认真真,小表情肃然。朱慈煊动来动去,要不是朱栩坐站在窗外,他估计早就忍不住了。朱慈熠显得有些心不在焉,看着书,听着课,无精打采。
朱栩身旁站着毕自严,同样在看着几个皇子。
朱栩看了一会儿,悄悄转身走了,摇头道:“朕这几个儿子都不成器啊。”
毕自严陪着走了几步,道:“皇上,殿下们还小,有的是时间。”
朱栩背着手,转向东暖阁,道:“他们有时间,毕师也有,都不要着急。”
毕自严听着朱栩的话,斟酌着,不太明白这句话的含意,便道:“皇上,今年的财政情况趋好,一些事情可以做了,臣打算亲自去一趟江左。”
明朝“新政”的最大难点就在南直隶,不管是按亩纳税,还是丈量土地,亦或者商税改革等等,都遇到无形的,磅礴的阻力。
朱栩道:“这件事让张秉文去,他为人刚正,不会出乱子,陈奇瑜出到应天,未必站得稳,让张秉文帮他立威。”
毕自严听着他的话,心里轻叹,知道他真的要走了,便道:“皇上,帅府那边计划调曹文诏去云南剿匪,顺便看一看暹罗,臣赞同,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朱栩脚步放慢,没有立即回答。
关于太子,关于毕自严致仕等等,外面是流言纷纷,朝局渐渐不稳,人心浮动,谣言四起,一些人在趁机添乱,图谋私利,有些明目张胆了。
这些朱栩都清楚,但他不打算管,甚至在刻意纵容。
——既然要洗牌,那就洗的彻底一点!
“朕同意。”
走了一阵,朱栩道:“让曹文诏去云南吧,暹罗,缅甸都要看一看,多尔衮那边也要注意,朕更想看看曹文诏这支皇家第一军的实力。”
毕自严神色微疑,按理说,他要致仕,那么孙承宗也不会太远,曹文诏作为继任者,为什么还要调派去云南?
毕自严心里有些不定,猜不透朱栩要做什么,沉吟一阵,道:“皇上,内阁现在还差一人,臣举荐申用懋入阁。”
第1230章 意外的前进
“申用懋入阁?”
朱栩停下脚步,面露思索。
申用懋是原兵部尚书,现在驻蒙大臣,驻扎在库伦,不管是资历还是能力,入阁都绰绰有余。
最重要的是,申用懋是偏向“帝党”的“中立派”,毕自严等人可以接受他入阁,朱栩也不会阻挡,是一个相当合适的人。
“什么人接替他?”半晌后,朱栩道。
申用懋除了驻蒙大臣,还辖有蒙古各部落凑集的三万骑兵(实际不到两万),并且对蒙古部落有着重要的管理作用,将来的用处更大。
这个位置,十分重要!
毕自严已经全盘考虑好,道:“帅府那边举荐北直隶总督陈新甲接任。”
“陈新甲?”
朱栩摇了摇头,道:“这个人是个人才,但不足以应对蒙古那边的复杂局面。”
毕自严对军队那边一直是谨慎的不插手,据他所知,适合的人也就那么几个,偏偏都有任务,走不快,想了又想,他道:“让熊廷弼去,陈新甲去辽东,皇上认为如何?”
熊廷弼在辽东多年,与后金,蒙古打交道多年,能力,资历都足以胜任。
朱栩听着还是否决,道:“辽东暂时不能动,入阁的人选,你们再换换吧,这件事不急。”
说完,朱栩大步走进了东暖阁。
毕自严抬了抬手,没有跟着。
倒是朱栩这个态度,还是让他很疑惑,前面问了两句,最后居然否决了。
但是他也摸清楚了一点,那就是他不会很快致仕,可能还有一段缓冲时间。
内阁的动作很快,人事调动迅速完成,外加毕自严迟迟不离开,有些谣言开始降温,大明朝廷开始集中精力处理“新政”中各项顽固点。
朝廷的各位高官大佬在拼尽力气的做事,似乎在为什么事情做准备,一些难处理的事情被强力攻克。
地方上的官员仿佛也在等待在某种巨变,做事尽心尽力,“新政”居然得以快速推进,速度超过以前十倍不止。
这一切的变化都落到朱栩的眼里,落到内阁的大人们奏本中。
内阁,三楼,朱栩班房。
提前从埃及回来的李一藻等人风尘仆仆的已经到京,正在与朱栩做着汇报。
“皇上,臣等从欧洲带回来的书籍超过十万册,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科技,农业,手工业等方方面面,臣已经交付政院,让他们尽快翻译,整理出来……”
“与西班牙,尼德兰的贸易条约,联合舰队条约都已经签署,但想要彻底履行,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不过信王,冯公公已经与两国确认,他们今年会运送至少一千万石的粮食到京,明年,后年就能完全履行条约。联合舰队的组建相对会更快,尼德兰想要与联合舰队合作,确保他们的商船以及一些武装船的安全。英格兰态度有些暧昧,似乎对我们与西班牙签署条约很不满,合作上有些磕绊,但还是倾向于合作贸易……”
“罗马教廷的态度相当强硬,他们拒绝退让,对于我们提出的条件一概拒绝,言称会派遣使者团前来京城,与皇上直接相谈……”
“欧洲其他各国的关系错综复杂,大多对我大明不屑一顾,法兰西更在乎欧洲,对海外没有多大兴趣。罗马帝国四分五裂,是无数的城邦组成,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很难相处。奥斯曼帝国杀气太重,根本不让我们的人入内,并且威胁要东征。俄罗斯太远,我们的人没办法穿越奥斯曼联系,不过教会从中协调,俄罗斯对我们还是不屑,似乎也有意东征……”
李一藻等人在详细的与朱栩坐汇报,尽可能的详细又言简意赅。
朱栩坐在椅子上,静静的听着,对于欧洲的情况,又了更为直观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