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9章

作者:摇摇-欲坠

永乐元年五月初一,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平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河南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此奏章一出,立刻引起朝堂上下议论纷纷。

所有人都看出来了,此举乃是逢迎朱棣之心,也是朱棣对朝堂的一次试探。

朱棣迁都之心可谓是司马昭之心,但是如今的金陵可谓是世界第一大城市,人口逾百万。

江浙一带又是著名鱼米之乡,经济发达,将首都迁往现在只是一座小城的北平,朝堂阻力非常之大。

朱棣即使有难得的霸主之势,也不能直接逆势而为,想要迁都,也要讲究方法。

第一步是将北平列为陪都,时机成熟,再宣布迁都。

内阁众人也对此举意见不一,为了此事争执了数日,都没有一个结果。

在文渊阁读书的朱瞻基原本对此事一无所知,他读书在文渊阁与藏书库天一阁之间的侧殿,与大堂尚有一段距离。

侧殿有五间,有一单独小院,并且直通内宫,可直接到他居住文华殿,本仁殿。

而文渊阁依托皇宫城墙而建,在皇宫的最南侧,进入宫门可以直接入文渊阁,想要进入内宫却还要经过门禁。

他年龄太小,与外臣接触过多,并不是一件好事。为了避嫌,朱瞻基一般很少进入文渊阁。

不过这一日午时已过,解缙还未到来,加上他也难免对明朝初建的内阁有些好奇,索性带着金阔和余先来找解缙。

从来文渊阁读书,他的身边除了付典衣和薛掌闱,又增添了两个朱棣派到他身边的长随。

长随在明朝太监等级中算是中层干部,却没有多大的实权。但是现在跟了朱瞻基,也算是有了盼头。

金阔祖籍扬州,木讷少语,但是忠厚稳重。

余先祖籍湖广行省兴国路,朱瞻基问过才知,所谓的兴国路就是后世的咸宁。

余先同样话不多,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做事一板一眼。

朱瞻基年龄还小,朱棣也是特意选了两个这样的太监安排在他身边,也算是用心良苦。

付典衣她们不能跟着朱瞻基接触外臣,但是金阔他们就没有这个顾忌了。所以现在,反倒他们跟在朱瞻基身边的时候更多。

(继续求一下小票票……)

第七章 迁都

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撤销了丞相一职。相当于一个国家只有各部委,没有总理了。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再大,也不可能忙的完所有事情。朱元璋什么事都喜欢亲力亲为,朱棣却没有他那么足的精神,所以现在又弄了一个内阁,也就是秘书处。

在皇帝霸道的时候,内阁初创,没有实权,也还不具备后来的权势。

解缙今年才三十四岁,他这个内阁首辅,不过也只是相当于一个大秘书。

整个内阁也才不到百人,除了七个内阁成员,办事人员总共不到百人。

文渊阁面积虽然不算大,但是也足够将他们容纳进来了。

朱瞻基自灵魂变成周游之后,不喜欢让人抱,距离近的时候,也不愿意坐轿子。

整天喜欢腰里挎着郑和送的小木刀,到处逛游,权当锻炼身体了。

一路行来,所有人见到他哪怕不认识他,看到他的身后跟着两个长随,四个小太监,也都知道他是谁,纷纷俯身问好。

进了文渊阁,朱瞻基就看到了朱棣的御驾仪仗队在院子驻守,登时知道了为何解缙没有去宣布他放学。

拿着今天学习的课堂作业,朱瞻基才不管里面在谈什么国家大事,就直接闯了进去。

几个守卫想拦不敢拦,只能大声行礼。“见过世子殿下。”

他年龄还小,有些事需要忌讳,却不必太多计较。

朱棣如果没有来,他还会让人通传一声,单独见一见解缙就好了。

但是现在朱棣来了,他这个当孙子的首先应该表现出来的是欢喜之情,而不是避讳。

小小年纪就因为避讳而疏远朱棣,这不是好事,更会落一个心思深沉的评价。

他敢大摇大摆往里面闯,几个太监却不敢跟进去,在外面干跺脚。

文渊阁大厅里,听到侍卫通传的声音,一个声音顿了一下继续说道:“五则北平土地贫瘠,迁都至此,需要南方粮食源源不断运往京师,增加民负。六则……”

这个时候,朱棣大声喝道:“孙爱卿不必多言,陪都非国都,朕今时尚无迁都之意。”

“迁都,为何迁都?”

众人都纷纷惊诧地看向了刚进来像个小大人一样手扶刀柄,大摇大摆的朱瞻基。

皇帝讲话之时,无人敢打断他的话,这恐怕也是朱棣当皇帝后第一次说话被人打断。

不过面对朱瞻基,他却并没有生气,而是温和笑道:“基儿为何不返内宫,你皇祖母怕是还要等你一同进餐。”

朱瞻基穿过了诸位大臣,向着朱棣走去,大太监王彦伸手来扶,被他轻轻摆手制止。来到朱棣面前,他长揖到底,直起身来才说道:“见过皇祖父,一餐不食尚得过,一法错却万民不得过。”

朱棣笑问:“何言对错?”

“有利万民是对,民不聊生是错。”

“那迁都到底是对是错?”

朱瞻基面对众人大声说道:“立陪都是对,立国都是错。”

朱棣脸上的笑容有些尴尬了,因为几乎没有人赞成迁都,所以他才采用迂回战术先立陪都。但是到了自己孙子这里,竟然也说迁都是错。

他轻咳了一声,问道:“难道基儿舍不得应天府繁华?所以不赞成迁都?”

朱瞻基上了两级台阶,靠在了朱棣的大腿上,望着他说道:“孙儿生于北平燕王府,自小在那里长大。来应天后也一直在宫中,不曾去过市井。所以哪里繁华孙儿并不知。”

“那为何不赞成迁都?”

朱瞻基大声说道:“孙儿前段日子学习三字经,看过我大明地图。自古以来,中原大地朝代更迭,除蒙元入侵百年期间,立都北方,再没有其他朝代将国都偏离中原。吾虽生于北平,那里是吾故乡,却也知道,那里不适合当国都。”

在这个时代,再也没有谁能比他清楚定都北平的错误。

污染和人口爆炸带来的压力现在还不需要考虑,仅仅一个粮食问题,就给明清两代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一个人口超过百万人的消费型城市,仿佛是一个巨型吸血虫,吸收着京城周边的资源。

在北方粮食都不能自给自足的时代,一个北方都城,消耗的资源太大了。

而且,北平还缺水,人少的时候不觉得,人多的时候……

上一篇:超神大军阀

下一篇:超级抗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