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759章

作者:摇摇-欲坠

自三月中旬春闱结束,整个应天府的气氛就变的有些压抑起来。在挂榜之前的这段时间,应天府的气氛平静到有些凝固。

所有士子,包括文武百官的注意力,都在贡院那片小小的天地。

但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京城运行的火车,依旧是一大景色。当冒着白烟的火车鸣响汽笛,呼啸而过,依旧能让许多老百姓驻足观看。

二月下旬火车运行以来,到了三月中,南北线的火车也开始了运行。因为火车的制作需要时间,现在环城线的火车,依旧还没有能运行起来。

京城的百姓们现在已经习惯了出门乘坐火车,只花几个铜子,这可比租马车要便宜的多了。

这也导致了乘坐火车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人满为患,导致了各种纠纷,以至于各个站台还需要衙役维持秩序。

朱瞻基知道,这样的情形最少要持续半年以上,等到以后火车多了,这种情绪才能缓解。

“殿下,西北情报。武安侯已经率兵出征,携十七万大军,兵分两路,沿着丝绸之路南北线向撒马尔罕进军。”

“可有来自帖木儿国的消息?”

“如今兀鲁伯着火者梅德乐,卡西姆分别于奇姆肯特北部山口,浩罕北部的卡拉库山口严阵以待。不过,对方并无可靠火器,难以抵挡我两路大军。”

朱瞻基看着地图,找到了两处险隘,回首问道:“如今河中地区士气如何?可有我南路军战果?”

监军太监差让摇了摇头,“自半月前接到了张信与沐昕传回来的消息,此后西北各部并无南路军的消息。”

如今这个时代,信息的传播非常缓慢,西北各地距离大明上万里,即便每日派人快马加鞭,消息传回来也需要一个多月。

朱瞻基知道南路军现在激战正酣,但是却不知道朱棣那边打的怎么样。

但是他并没有太多的担心,以热兵器对冷兵器,加上现在他又派人去了前线制作新式炸药,如果朱棣还打不赢,那才是意外。

他唯一担心的是后勤跟不上。现在两路军都要出征几千里,战线拉的太长,对后勤是严峻的考验。

南路军在围攻赫拉特,赫拉特距离忽鲁谟斯只有两千里,后勤问题有印度人负责,问题还不大。

但是随着朱棣率领大军越来越往北,后勤补给将更加艰难。

现在可不是后世,到处都有公路,现在的波斯高原,许多地方都是没有道路的,何况向北,还要经过阿富汗的荒漠地区。

不过他现在也是鞭长莫及,只能寄希望黄渊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次西征一举成功。

朱瞻基想了想,还是决定暂且不去管西征的事务,对他来说,现在的科举事务才是头等大事。

西征虽然重要,但是有朱棣在负责,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国内的政局稳定。而现在科举事务,就是政局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月十八科举结束,随后的半个月,翰林院,内阁,礼部,都察院选出来的内外帘官,就进入了紧张的阅卷之中。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作弊,锦衣卫和咨情司两个部门也都派了随员全程监督。

朱瞻基虽然在试卷里面加了不少关于时政方面的策论,但是因为已经提前了半年统治,也给了这些举人充足的学习时间,所以并没有遭到举人们的反对。

但是在春闱结束之后,还是有一些在这方面考的不好的举人,掀起了一股反对的风潮。

不过他们掀不起大风浪,因为量才选士,历届王朝本来就带着独有的风格。

就像朱元璋搞八股选士,那些世子们不是照样学习八股。

如今的八股文选士也才十几届,还没有形成后世僵硬的风格。

朱瞻基现在加大时事策论,数学的内容,那些士子们也就只会跟着他的要求走。

解缙最近一些日子一直非常开心,他一边密切关注贡院那边的消息,但是却不敢有任何的动作。

这一次,他的儿子和侄子同时参加会试,身为长辈,他不敢掺和进去,生怕会影响到自己的清誉。

但是不管是解桢亮,还是解祯期都自认这一次考的不错,金榜题名,应该是板上钉钉。

解祯期他们的确有这样的自信,在儒家学术上,他们家传渊源。现在朱瞻基加的这些策论和数学,他们两兄弟本身就是所有事件的参与者。

他们随着朱瞻基一起出海,见识到了世界各地的风情,本身也是朱瞻基海外策略的参与者。

而且,朱瞻基推广数学,字母,标点符号,他们也是参与者。

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这种自信,那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四月初九,阅卷整整二十天,一万多份试卷经过五次交叉阅卷,评比,终于决出了名次。

一万八千多举人,差不多按照十比一的比例,选出了一千六百余份试卷,成为了会试的胜出者。

榜单分正榜,副榜,正榜三百一十二人将会直接参加复试,殿试。副榜一千三百余人将会直接参与选官。

拆封唱名之时,朱瞻基亲自来到贡院,监督着礼部吏员们一个个拆开了封住的名字和籍贯。

与往届一样,选出来的士子们依旧是南人居多,北人只占据了不到两成。

不过这些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这还只是会试,后面还有复试和殿试。那个时候,才会稍微偏向北人,选才之时,将北人的比例提高到三四成左右。

北方清贫,连年战难,在读书方面,跟南人无法相比。所以在选士的时候,稍微偏向北人也是应该的。

真要像洪武年间那样一次选才,选出的都是南人,那才是对北人的不公平。

经过整整一日的复核,一千六百五十一人的名字和籍贯被抄在了二十张皇榜上,第二天辰时张贴在贡院之外。

这一千六百五十一人,按照如今的制度,都被称为贡士,其实都有当官的资格了。

不过他们大多数只能候选,也就是有了官员空缺的时候,才有他们的机会。

这一次会试滞后了一个月,但是殿试朱瞻基却不愿意拖延。经过司天监的观天象,复试日期被确定在了四月十五,而殿试日期被确定在了四月二十一。

四月初十,当皇榜被张贴在贡院之外,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解祯期虽然依旧榜上有名,但是这一次,他没能像上一次拿下头名解元,只拿了一个第二。

第一被来自江西泰和的曾鹤鸣夺得,曾鹤鸣曾经也是大明有名的神童,永乐三年就已经中举。

不过此后,其家兄病重,还要赡养父母,养育侄儿侄女,他就一直留在家乡。

一直到其侄儿长大,今年的他已经快四十岁了,才来参加会试。

他的诗歌蕴藉旷达,文章说理明畅,次序有法,虽然其才华不知几何,但是在应试考核方面,他的文章绝对属于精品,任何人都挑不出半点毛病。

相比较而言,解祯期的文章虽然华美,却充满了浓郁的个人风格,不如他的文章能让所有人都喜欢。

失去了会元,也就失去了连中三元的机会,但是解祯期并不觉得失望。因为殿试的主考官是朱瞻基,依朱瞻基对他的喜欢,在殿试上,显然具有比别人更大的优势。

四月十五,为了迎接复试,当日的大朝会都被取消。

三百一十二名贡士黎明时分进入了皇宫的奉天殿,朱瞻基以大明外交策略,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思想发展,军事扩张出题,进行了第一轮的复试。

这一轮复试,让不少外敌学子叫苦不迭。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朱瞻基在复试上竟然不考儒家经义,只考时政策论。

上一篇:超神大军阀

下一篇:超级抗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