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摇摇-欲坠
“富饶……”朱瞻基叹了口气,眼睛故意向四周望了一圈,强硬说道:“谁跟父王说的此话,定斩不饶!”
朱高炽不满地瞪了他一眼,道:“不要动不动就杀,杀人就能解决问题了?”
“去将咨情司关于山东粮价的情报拿来!”朱瞻基交待了刘万,他连忙从屋内退了出去。
朱瞻基这才又跟朱高炽说道:“这黄河水患不同长江,南方江河淤泥肥沃,水患过后,淤泥还能肥田。
但黄河却大多是泥沙,这沙子多了,随着洪水进入土地,就会让土地变成盐碱地,最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恢复肥力。
十五年山东遭灾,十四年的时候孩儿让內监从南洋大量运粮,缓解了灾情。十六年,山东大片州县歉收,但是稻米价位也没有超过三钱一石,活人无数。“
朱高炽点了点头说道:“此事我已知。”
朱瞻基问道:“但是父王知道去年山东稻米是什么价位吗?”
朱高炽楞了一下,说道:“我倒是没有在意这个……”
“因马琪这个狗东西倒卖南洋稻米,去年山东的大片土地依旧歉收,却没有了救命粮,稻米价格涨到了三钱二分。北人喜面食,小麦价格更是涨到了五钱以上,你说可不可恨?”
朱高炽却摇了摇头说道:“瞻基你不在大明,想必是不清楚的。去年粮价高涨,主要是劳力都在给西北运粮啊!就因为黄淮学士力谏休战,你皇祖父还将他关了三月。”
朱瞻基笑了笑,回头看了看杨士奇和杨溥,问道:“二位也是这样认为?”
杨溥的才华是文才,能力上比杨士奇差了许多,更别说跟杨荣相比了。
他知道朱瞻基不像朱高炽一样容易糊弄,也不能昧着良心说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低下头去。
而杨士奇老谋深算,当然不会因为朱瞻基的一句话就被问住。他捋了捋长须说道:“殿下,大量南洋稻米入境,百姓种地无利可图,谷贱伤农啊!”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朝廷如今实行了新的议事法则,因为什么?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人总喜欢顾左右而言他,从来不会就事论事。
我问你的是去年山东粮价高涨,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你却又给我扯到谷贱伤农上面了。
为何就不能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呢?为什么就不能把一件事捋清楚说呢?”
看到杨士奇又想开口,朱瞻基问道:“你是不是还想说,所有的事情都是错综复杂,天下一盘棋,牵一发而动全身呢?”
第三十七章 对策与觐见
虽然朱瞻基的脸上露着笑,但是杨士奇从他冰冷的眼神感受到了让他恐惧的杀气。
能够没有经过科考,就成为大明文坛最顶尖的一拨人,杨士奇除了丰富的学识,还有着旁人难及的察言观色技巧。
感受到朱瞻基施加的压力,他不敢再顾左右而言他,连忙低头长揖道:“殿下英明,这去年山东粮价高涨,主要是因为缺少南洋救济粮。”
朱瞻基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跟朱高炽说道:“因为一己之利,置数十万,上百万百姓而不顾,这样的贪官,千刀万剐也嫌不够。
至于那些为虎作伥的商贩,明知这些粮食是赃物也敢收。敢赚这样的钱,那就要有偿命的代价。”
朱高炽也不知山东灾情的详情,当山东官场形成默契,为了提升粮价,不将受灾情况告诉朱高炽,他就只是一个聋子。
但是,整个计划是他从一开始就策划的,提高大明的粮食价格,也是他承诺了的。
虽然他没有让那些商人去买救命粮,虽然他也生气下面的人不把全部情况告诉他,但是他也不能看着这些人被抓。
何况,这里面还有孔家的人,孔家是儒家的代表,他们也是自己最坚定的支持者,自己怎能置之不理?
他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既然山东那边并没有大事,马琪也已经伏法,这件事不如就从宽处理。”
朱瞻基笑道:“这件事孙儿只是替皇祖父办案,最后还是要等三司会审,皇祖父裁决。”
朱高炽一想,自己真是昏了头了。这件案子只要让三司拖延一番,那个时候父皇就已经出征了,这件事最后不是由自己来决定嘛!
何必为了这件事苦恼,还来给自己的儿子施加压力……
他的心情立即好了起来,笑着说道:“这件事我会好好调查一番,若那些商户真的为非作歹,我也定当不会轻饶了他们。”
看着他的笑脸,朱瞻基的心里只有淡淡的怜悯。
还有三天就是二月初一了,到时候,他恐怕会面临人生最大的打击。
他终究是自己这个身体的父亲,这些年对自己也一直很不错,所以朱瞻基的心里会有愧疚和怜悯。
但是,在权力面前,朱瞻基绝对不会退让,更别说,这不是一家之事,而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未来路线的执政路线。
以他完全倒向儒家的搞法,只会把大明拖入深渊,而朱瞻基相信自己绝对不会。
哪怕现在他受到了朱瞻基的影响,对儒家的治国不再那么迷信。
但是他现在利用儒家来为自己争夺权力,巩固权力,他这样与儒家的合作,让他又走上了历史的老路。
一场风波还没有形成就风平浪静,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两人满意。
但是对杨士奇和杨溥来说,却对这样的结果一点也不满意,因为这件事本来是他们占据了主动优势。
想要利用父子人伦来压制太孙,为太子监国造势,让太孙看清自己的位置。
但是太孙一到,只是三言两语,连打带消,就化被动为主动,变成了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太子远不如太孙精明,根本不是太孙的对手。而他们身份所限,能对其他人用的对策,在太孙面前都不顶用。
从皇宫离开的时候,杨士奇和杨溥的情绪都有些低落,太孙的强势让他们对皇上出征以后,太子的权柄控制有些担心。
但是太子,太孙本是父子,在太子并没有对太孙不满的时候,他们连小动作都不敢做。
何况太孙此人虽然不够德雅,却是个厉害人物。如果自己这些人敢弄出一些是非,太孙一定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有这样一个太孙在旁边,太子真的能控制局势吗?太子不能控制局势,他们这些人的政治抱负想要实现,也没有机会。
他们与太子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他们不仅为太子感到担心,更为自己感到担心。
这些年,他们这些东宫属臣可是被朱棣压制的太狠了。
但是他们不知道,这已经是改变的历史了。在原本的历史中,因为汉王朱高煦的陷害,东宫属臣除了杨士奇之外,全部被关进大牢。
包括杨溥,还有如今的内阁大学士黄淮等人,一直被关押到朱高炽登上皇位,才把他们全部放出来。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朱高炽对他们这些人心有愧意。登基之后,立即将他们擢升内阁,并且还给他们都挂上了尚书衔。
而这一步,是整个大明文官干政的起点。
在此之前,内阁与堂部一个议政,一个治政,互不干涉,还相互制约。
当权力集于一身之后,内阁从一个秘书咨询机构,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决策机构,控制了朝政大权。
如今他们这些人因为朱瞻基的强势,直接让汉王成为明日黄花,他们也没有遭遇那么多的打击和挫折。
这也养成了他们更加漂浮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