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摇摇-欲坠
这些商人们从半年前就开始准备货物,然后还要等到明年才能逐月拿到货款,搁在后世,这就是霸王条款。
但是对这些商人来说,皇家愿意要他们的货,就是给他们面子,哪怕是倾家荡产,他们也不敢说个不字。
当然,朱瞻基也会给他们一些优待,比如免收一定比例的金票兑换的手续费,银行扶持性贷款等等。
金银票异地兑换的手续费可不低,这个主要看运输距离和难度,但是最低也要收百分之五,最高甚至要收百分之十。
比如说在京城存入银子,领取到银票,指定在武昌府领取。一百两银子,就要收五两银子的手续费,要是到西安,就要收百分之十的手续费,哪怕到北平,也要收百分之八。
当然,超过了两千两银子,手续费也会相应的降低一些。这个基本上都是按照现在运送银子的成本来核算的,他们自己运,也需要耗费不低于这个比例的成本。
而且,银行的金银票都是指定到人领取,即使被人抢走也没用,更不用担心运输安全。
现在朝廷的控制力度基本上都只是到县一级,下面只有驿站和巡检司的影响力,土匪横行。
自己运货物,还能花点买路钱,要是运金银,还有全部被抢走的风险。
想要从银行贷款,只要有抵押物也可以,利息基本上是月息一哩,年息一分二。
百分之十二的年利息,这在后世也是高利息了,但是在这个九出十三归,还利滚利的时代,这样的利息,简直低的可怜。
既然贷款有利息,存款当然也有,刚好是贷款的一半。
朱瞻基还不怕他们不存钱,因为朝廷以后会设置关卡,逐渐不允许金银异地流通。那些商人们想要做生意,就只能把金银存到银行来。
只要有人存了金银,那就不怕流水弥补不了取款。
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朝廷不能向银行伸手。
这也是所有人最怕的一点,这个时代的朝廷,可是完全没有一点信用的。
今天这里救灾要用银子,明日给官员发俸禄要银子,要是没有限制,没两年恐怕本金就干了。
朱瞻基开始也是因为这个顾虑,所以想要等到他下西洋回来以后再开银行,但是在东瀛收获了近千万两金银,所以他才敢这样做。
朱棣再败家,这千万两金银也够他折腾一两年的了。
等他从西洋回来,绝对又会带回来大批的金银。
到时候,恐怕还要把紧一点,不能全部投入市场,否则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了。
不要以为只有信用货币才会引发通货膨胀,在这个时代,金银的购买力下降,同样也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
李亮带着一群乡绅进了公房,他们大多四五十岁的年纪,只有两个年轻一点,也都二三十岁了。
他们一个个面色激动,进门就在李亮的引导下跪拜在地,磕了三个头才敢站起来,却依旧不敢直视坐在办公桌后面的朱瞻基。
朱瞻基大手一挥,说道:“诸位,坐下说话,有何疑问,孤今日都一一解答。”
朱瞻基的公房面积不小,进门就是左右两边各有两排椅子,每个椅子之间还有一个小茶桌。
中间是一个过道,正对着足有三米长的朱瞻基的办公桌。办公桌后面是一道红木屏风,后面坐着几个护卫。
在办公桌的前面,还有几张软凳,不过能坐到这几张软凳上的人可不多。最多也就是郑和,刘江,孟瑛他们来了,才能坐在这里跟朱瞻基面对面坐下。
当先一文士长揖到底说:“殿下面前,如何能有小民之等的座位,我们站着即可。”
朱瞻基笑道:“这里不是朝堂,即使是朝堂,如今也给三品以上大人们安排了座位。尊崇发自肺腑,岂在乎形式,坐吧!”
朱瞻基略带命令地话说出来,众人不敢再违抗,按照身份高低,分成左右两排,依次战战兢兢地坐了下来。
朱瞻基又与为首之人闲话了几句,才知道这个叫于达庸的文士,原本竟然还曾担任过陕西凤翔府宝鸡县的知县。
不过他当官不在行,当了六年知县都升官无望,又因家族产业需要打理,所以干脆挂靴,辞官回乡继承了家业。
他见多识广,在官场上也有人襄助,产业倒是越做越大。永乐七年,干脆联络了当地的窑主,搞了一个瓷业行会,垄断了当地最少五成的民窑价格。
民窑虽然跟官窑在高档瓷器上不能比,但是却也能牢牢占据了中端市场,并且销量也是官窑不能比的。
至于低端瓷器,像百姓用的盘子,碗,他们景德镇行会也不屑做这样的生意,也就是一些小的散户们在做。
了解了一番行情,朱瞻基才问道:“此次內监在景德镇洽谈瓷器,生意倒是谈的最顺利,据说还是于会长主动提出加大供应,倒是难得。”
于达庸陪笑说道:“小民不是相信內监,是相信殿下,所以才联络各家,加大产量,供应瓷器。”
朱瞻基眼睛瞟了他一眼问道:“此话怎讲?”
“殿下前年弄出了一个专利法,对已有技术大肆推广,对新技术进行保护。这样一来,各家瓷窑才敢把自己的新技术拿出来注册专利,然后进行生产。小民祖传有一嵌珐琅之技,一直不敢拿出来。去年注册专利以后,烧制出来让小民赚了不少银子。但是没过两月,就有了仿制品。小民只是试着到专利司举报,谁知道三日不到,衙役就封了对方的瓷窑,还赔偿了小民损失。所以小民相信殿下是想大力发展商业,绝不是为了向小民这等商户加赋。”
整天勾心斗角,绞尽脑汁,朱瞻基也想歇歇脑子,就笑着询问此事。
当知道自己制定的政策,也刺激了景德镇当地的各种新技术发展,商业繁荣,心里也是熨帖无比。
当于达庸拿出了一块嵌珐琅,当做礼物送给朱瞻基,朱瞻基才知道,原来这嵌珐琅,竟然就是景泰蓝。
看到这个东西,朱瞻基心动了一下。
景泰蓝技术原本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元朝那时候占领了大半个欧亚大陆,掳掠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西方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
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华夏。
在华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这些技术很快被吸收和融合,成为华夏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也因为这个原因,景泰蓝这种符合西方人审美的艺术品,在西方的价格非常昂贵。
“现在成品可有供应內监?”
“因是新品,不知蛮夷喜好,故此并无供应。”
朱瞻基吩咐坐在一边的孙林道:“着人采买一批,价格不需压的太低。”
朱瞻基知道內监这些人的行为,他们一个个都钻到钱眼里面去了,又熟悉行情。所以在民间采买,给商户留的利润很低,甚至有时候还强买强卖。
不过他还没有当皇上,所以对这种有损商业运转的行为,现在还顾不上管。
孙林应了一声,让人记了下来。朱瞻基看到于达庸的脸上有一股喜色,想必他的目的恐怕就是为了跟自己推销景泰蓝。
他是行会的会长,有利用公务损公肥私的行为啊。
不过朱瞻基并没有想要侵占商户的钱,只是用他们的钱来周转一下,这些人的担忧也就没必要了。
但是有了这个心结,他对这个于达庸也就没那么感兴趣了,哪怕中过进士,当过县令,现在也不过是一个逐利的商人而已。
朱瞻基耐着性子,跟他们说了一番內监的运作,这次采买物资的太大,所以才半买半赊,不过最迟明年六月,就会将剩余的一半货款,分五次通过银行付给他们。
又跟他们宣传了一番银行的金银票作用,存贷款业务,这才好生宽慰了一番,让人送了他们出去。
其实他能感觉到,这些人虽然还有一半货款没有收到,但是今天能见他一面,这些钱不要了他们都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