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第235章

作者:摇摇-欲坠

朱瞻基想要亲自前往欧洲,心中也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变现在的社会风气。

连太孙殿下都去了西方蛮夷小国,外面的世界没有那么可怕。

只要人们愿意改变,想要过的更好。这就像后世的改革开放一样,短短的四十年,一个贫穷的古国,就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现在的大明虽然是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家,但是实际上繁荣只是相对的。

遇到灾年,卖儿卖女的惨事依旧数不胜数。

走出去,占领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资源,这样的大明才能永不被敌人打倒。

哪怕最后因为自身的原因,管理体制崩溃,也依旧是汉人占据了这个世界,肉烂了也还在锅里。

只是守着碗里的这点吃食,最后锅里的肉却被一帮蕞尔小国给抢了去。

来到这个时代,朱瞻基最大的目标就是想要弥补这个遗憾。

让汉人占领全世界,让全世界都以说汉语为荣,让汉人成为世界的主流力量。

建立顺畅的粮食供应渠道只是第一步,只要有粮食,朱瞻基不怕没有钱给,石见银山马上就要属于大明,那里会有数之不尽的银子。

即使不要银子,大明也能生产足够的商品,满足那些国家的需求,以此缓解国内日益增强的土地兼并。

让种粮食无利可图,却不能影响稳定。然后让人们把目光都转向其他行业,转向国外,才是大明真正的发展方向。

第一九三章 颁旨

四月十五,大朝会如期举行。黄渊采购回来了大量的粮食,让朱棣高兴不已。

当户部尚书夏元吉在大朝会上核算出了这次买粮的成本,立即让大部分大臣神情恍惚。

虽然粮食从数千里之外运回来,但是因为如今的宝船运载力很大,一算成本,竟然还比国内的粮价更低。

无数人纷纷上书,要求中断海运,稳定国内粮食价格。

在农业时代,粮食价格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粮价不管是过高还是过低,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现在的大明粮食价格已经很低了,一两银子能买四百五十斤大米。灰面的价格略高一点。一两银子也能买将近四百斤。

如果粮价再低,农民种地无利可图,甚至还要亏钱,那就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能进入奉天殿进行大朝会的没有一个傻瓜,相反还是这个时代最精明的一帮人。他们都能清晰认识到粮价太低对农民的冲击,如果没有人愿意种地了,那以后吃什么?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岂不是又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朱瞻基当然考虑到了这种情况,他据理力争,首先分析了年初的雪灾对农民的影响,其次认为大明应该储备更多的储备粮,应对有可能的灾情,并且以后应该保留传统。

最后,他又承诺不会将这些粮食流通到市面上,除了作为储备军粮,更多的将通过內监的酒醋面局,做成酒水,米醋,用以售卖。

还有大臣想要反对,但是被朱棣驳了回去。

朱棣用起银子大手大脚的,在武当山建道观都能花几百万两银子。

但是他同时也更清楚银子的重要性,没有银子,他打仗都没有底气啊!

现在每年可以有更多的酒醋售卖,也就意味着更多的银子,他怎么会允许大臣们断了他的财源。

这个时候,江南的资本势力还没有形成规模,根本还不懂在朝廷内部树立自己的代理人。

所以朱棣的意见,也没有大臣敢于反对,也没有必要反对。

只要粮食不大量流通到市面上,影响了粮价,不管是扩大储备粮储备,还是做成酒醋售卖,跟他们都没有利益关系。

再说了,今日所有大臣,包括观礼的外国使节们,他们的关注点也根本不在这里。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兵部的汇报,因为如果大明要出军,应该就会在今日宣布。

户部的总结结束,众人的呼吸似乎都停止了,整个大厅里,只有王彦那略显尖细的声音传开。“有请兵部左尚书方宾奏事……”

分布在大殿里不同位置的十几个太监等他的话音刚落,就共同重复道:“有请兵部左尚书方宾奏事……”

方宾上前几步,来到了大殿的中央,先是大礼跪拜,磕了三个头,然后起身,正对着朱棣大声说道:“兵部方宾奏:丙申年,癸巳月,己丑日至壬寅日事!”

王彦从侧面下了台阶,接过了他呈上来的奏折,又上去递给了朱棣。

朱元璋时期,大臣奏事一开始都要跪着,到了朱棣时期,就改成了站着,不过在初一十五大朝会的时候,因为大朝会每次都有外国观礼团,这个时候,都需要先下跪,再奏事。

朱棣接过了奏折点了点头,站在他旁边的王彦就又高声喊道:“准奏!”

坐在二层高台上的朱瞻基刚好就在王彦的下面,被他的声音裹的耳膜发麻。

方宾的声音当然就没有这么刺耳了,此人虽然贪,但是却有干才,善以机警,能揣上意。而且相貌堂堂,风度极佳,言谈举止都很出色。

解缙就评价他是簙书之才,驵侩之心。

什么是驵侩,原本是指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来加了市侩的含义。

搁后世来说,这就是一个舌绽莲花的经纪人,鄙视他空有文采,却市侩无比。

听了朱棣的话,他起身往中间一站,略微背对朱棣,面向百官,就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说道:“癸巳月上半月,兵部奏事三百一十六起,传达制书七份,诏书三百零九。兵部上下戮力一心,为太孙殿下出征东瀛调兵三万五千余人,千总以上将领六十五人……”

大朝会上,一般不会讨论具体事件,更多是阐述半个月以来各部门的工作汇总情况。

至于电视上面演的那些皇帝在朝会上审案子,这就好比后世全国人大会议上,处理一件民事案件,纯粹是扯淡。

只有关系到社稷民生的案件或者事件,才会拿到大朝会上来讨论一番,比如反叛,比如救灾。

当然,大军出征也在这个行列。

方宾汇一口气报完了兵部的事件,又转身面向朱棣,在大堂上静立而定。

朱棣在上面一边看着奏折,一边听着方宾的汇报,在方宾汇报结束之前,就已经看完了奏折。

这个时候,他才开口说道:“自我大明立国,首次派杨载出使,就遭东瀛南朝怀良王囚禁,并斩杀我五名使节。太祖念其懵懂,宽宥其行,但其不念旧恩,在洪武末年多次扰我边境。”

“自足利义满时期,在他的强力约束下,倭寇现象才得以遏制。但是足利义满之后,其子足利义持对我大明虎视眈眈,屡次试探我大明,并与去岁派出大批人马,掠夺了朝鲜语琉球等国,对我大明属国造成重大损伤。”

“太孙瞻基于去冬率十万大军,肃清盘踞在对马岛及济州岛倭寇,擒获万余人。除数千原南朝余孽,近半竟都是东瀛各大名子弟。”

这个时候,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起身走了两步,来到了三层御驾台的前端,双手扶着栏杆,俯身说道:“朕派金尚书前往东瀛问责,足利义持竟敢封锁海域,拒我上使。还不让其他大名与我特使接触,我草他娘咧,竟不给老子留一点脸面,那就打他狗娘养的!”

即使朱瞻基已经熟知了这个爷爷的性格,在大朝会上遇到这样的骂娘,仍然差点没忍住笑起来。

不管是朱元璋,还是朱棣,包括现在的自己,不能说是个大老粗吧,也只能算是粗通文墨。

他自己还稍微好一点,喜欢在制定的规则内行事,这也是他后世带来的性格。

但是朱元璋和朱棣全是老天爷最大他老二的人,喜怒由心,一点规矩也不守。

就连颁发圣旨,有时候也跟儿戏一样。

上一篇:超神大军阀

下一篇:超级抗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