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由于轨道交通网络的成型,国朝汴梁、边防、南边,三个不同等级的换防,总是有腾挪的空间。
赵曦只需要把握住不出现前朝藩镇割据的基础就行,不需要把军将都记着。
“回官家,安肃军是王舜臣王将军主军……”
王中王也记不得,翻阅了勤政殿里留存的奏折。
“王舜臣啊……也罢,你先差人调查此事吧。”
现在的河北道应该是老护卫营和近卫营各两位主导边防军伍……朝廷一直有意的把老护卫营和近卫分开。
河北道、西北,这两地都是交叉混合着派遣出身不同的将领。
其实,没什么用,说起来都算是官家的门下,也都尊于官家。
不过对于制度而言,赵曦还是认同了朝廷的做法。
再说了,即便是同门,也有亲疏的区别。朝廷这样安排,提防的原因是根本。
现在赵曦在位无所谓,这样的制度对以后还是应该有效的。
皇城司的调查很快,也就三五天,密报就来了。
果然去赵曦所想的。
并非什么偷小妾,而是此工匠在被陆家申请户籍后,准备逃脱……
“启禀官家,小的在安排调查雄州此事时,也让北辽那边进行了调查。”
“据雄州这边的消息称,此人来自唐县,是因为与当地汉军林牙有纠纷,导致被灭家,由此才南逃的。”
“可唐县那边的探知奏报,并未探听到三年前唐县有什么灭门的祸事。”
“也可能是乡下的事,皇城司在北辽还无法触及到乡下,也不敢断定就没有此事。不过,小的以为,恐怕此工匠原本的身份是编造……”
“所以,小的已经安排北边的探知多方打听了。”
官家就是不同,从这点小事上都可以看到背后的隐情。
“雄州是怎么回事?”
“啊…~那个,据探知探明,因为此工匠被陆家监视,逃脱时被带回,偏偏又已经成了大宋的户籍,不能以逃离主家治罪,便捏造了事实。”
“抵报是刊登了,而雄州始终没有判案,只是将此工匠看押。雄州的抵报有陆家的份子……”
陆家这是先造舆论了。
第861章 商业立法
一码归一码。虽然赵曦也不允许这工匠逃回到北辽,可是对于雄州衙门如何处置此案,赵曦更关注。
世间不是朗朗乾坤,任何一个王朝都难免存在蝇营狗苟的事,特别是地方州府。赵曦明白这点,早就明白。
可自己看到了,心里总是很不爽。
倒不是认为陆家这种方法不可取,好歹在一定程度上是尊重国朝法令的,没有动私刑处置此事。
可这样指鹿为马的行经,也同样是在践踏法令,戏弄衙门。
想要让地方官员跟乡绅没关联,这几乎不可能。
可朝廷还设有监察衙门呀!难不成真的是都抓着把柄等内斗呢?
一个工匠的事不大,可赵曦看到的是体制的缺陷……
当然,监察衙门这时候还没有相关奏报,朝廷也没有接到雄州方面的奏报,还不能下结论。
赵曦也只能等着。
“此事你如何看?”
赵曦把太子唤来了,把雄州抵报的文章递给了他。
文章不长,很快就看完了。
“爹爹,此事另有隐情?”
老爹不会让自己看这些无聊的故事,既然说了,肯定是有另外的意图。
“再看看皇城司的奏报……”
“爹爹,孩儿于地方执政,对州县此事的判罚也有所了解。”
“义交之事,人证即可定罪。陆家这般也是无奈,同样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此工匠的结果,基层牢狱之乱,陆家若使力也未必完不成。”
“虽然朝廷有法令,也有监察衙门监督地方官员,可从案情而言,此案若有人证存在,雄州衙门,以及监察衙门倒是不难断案。”
太子能明白老爹让他说此事看法的目的和意义。
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或者说角度问题。
作为大统的继承人,自然知道法令对一个朝廷的重要性。
可他是有过地方任职经历的,也知道基层的一些做法。
对于雄州此事,太子觉得谈不上勾结践踏法令。从事实上,陆家以及雄州衙门,基本上是清楚此工匠身份的,说白了就是个细作。
可偏偏是工匠,不是关乎军伍的细作,还是国朝的身份。
“爹爹,若是陆家将实情告知雄州,那才是衙门最难处理的……”
赵曦明白儿子所说的意思,也可能是自己责备求全了。
“爹爹,国朝治国,终归还是以儒为尊,法家视为补充。世间万事,不外乎人情法理,就雄州之事而言,孩儿以为,或许这样便是最好的办法。”
“陆家若是无动于衷,任由此工匠逃脱,玻璃工艺外流,先不说工坊城与其契约的问题,就是对国朝的损害也并非小事。”
“孩儿不敢说监察衙门是视而不管,是实在没法管。监督雄州叛案执法,势必会导致此工匠最终逃逸······不可能衙门时时看管此人。”
“如今边境贸易繁荣,国朝与北辽边境已经分不出什么榷场不榷场,时时处处都有交易之事,人员往来更是频繁,关卡形同虚设······自河东之战后,朝廷也在如此引导,以国朝的繁华促使北辽汉人归心。”
“是故,孩儿以为,朝廷只需保持关注即可,不干预为善。”
要说太子对此事的看法,赵曦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欣慰的,可毕竟还是思维固化了。
虽然说条例清晰,事理分析也到位······算了,估计朝廷都回如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