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而这一次,没了官家的战略统领,因为是局部战争,朝廷又没有另外派遣可以统筹协调环庆和会川军的重臣,还是在兰州至邈川城一条狭长的地带作战,胜负难料是大多数人的认识。
国朝以文御武,这一次前方的文臣就是王韶,以王韶的资历,想要全面的压制郭逵和种鄂这样的名将,很难。
不难看出这是朝廷故意这样的。在担心失败和希望失败两者纠结的心思下,才有了前方这样诡异的文武臣工组合。
官家尚武已经有了苗头,或者说一直就这样的心思。
有两次大战做底,加上征安南,谋大理给国朝带来的利益,朝堂已经有了强军备的思潮。这不是好现象。
所以,潜意识里,应该有很多人希望这一战败了,也好能给官家泼点冷水。
一场大战,并不是说打就打起来的。尽管国朝的后勤转运有了很大的改善,前期一样有很多工作要做。
就是邈川城那边,也需要召集勇士……好像双方商量好各自准备一样。
前方的奏报,王韶、郭逵、种鄂已经整军出发。以每日三五十里的行军速度,在朝堂接到奏报时,大军应该已经抵达京玉关。
京玉关往西,将进入峡谷地带……说是峡谷,其实左右离山岭都很远。
这应该是一场遭遇战,双方会在兰州至邈川的中间交战。
赵曦看了看地图,又想想自己曾经驱车西行的记忆…~
有战车、有火药弹、有改良的八牛弩,还有富足的后勤供应,训练有素、作战英勇的西军。这一战应该不会有意外……
这一战是给王韶领略河湟信心的一战。胜了,万事好说,若是败了,不仅仅是王韶平戎会无限拖延,就是朝堂的方向也会有所变化。
这时候赵曦特别理解老爹,自己算是对军略熟悉,这又是一次局部的小型战役,尚且这般情形。老爹当初在沉睡中惊醒,茶饭不思确实难免。
第505章 这算屁的大捷(上)
“兰州大捷,阵斩一万!”
红翎急递从兰州、会川,经秦州、京兆府,一直到汴梁,一路吆喝一路狂奔。
朝廷又打战了吗?兰州?兰州在那边?
随着捷报向东而去,人们也打听清楚了。肯定不能算是奔走相告。
毕竟从先帝时官家领军打西夏,到后来第二次国朝南征,都是几万几万的阵斩,这万数阵斩,还不至于让人有多少兴奋。
再说了,打的又不是什么国家,仅仅是一个有不臣之心的吐蕃蛮夷部落,有什么可炫耀的?
胜利这几年对国朝好像也不再是什么大事了。
要是早些年,就是斩杀西夏三五十,那也可以称大捷了。现在就是这阵斩一万的捷报,也没引起多大的反应。
“没听说拜将出征呀?”
“拜什么将?听说就秦州府和环庆路的新军,还只是出动一万多那么点。”
“一万?一万能阵斩一万?站那儿让咱们砍?”
“你懂什么呀!新军,是新军!知道啥?新军都是陛下训练的,是陛下亲军,都是一等一的好汉……”
“刘老三,你就瞎扯吧!新军就是火枪营,火器军,都是装备虎蹲炮和大将军炮的天子亲军。”
市井的议论,似乎在叙述着国朝军备的强盛。
而捷报送至朝廷,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这一次对吐蕃作战的胜利,彻底巩固了官家的尚武之心,很有可能改变朝廷一贯以来的方针,甚至会对文武地位发生转变。
就这一次,朝廷甚至没有拜将,没有设置安抚使,没有经略使,虽然王韶有一个节制边军的名头,谁都知道那不捉数。说白了,这是一次没有文臣掺合的胜战。
原本,朝堂之所以同意这样,一是谁也把握不准官家改官制的时机,一旦安抚西北,不是一两年能结束的,甚至会因为这场战事进入相持,三五年滞留西北也有可能。
还有一点,也是普遍认同的。就是没有了官家那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谋划,大家并不相信,就凭郭逵和种鄂两人,可以赢得了邈川城的吐蕃人……那可是曾经让西夏没臧讹宠兵败过的存在。
偏偏就赢了,还斩杀了瞎毡,这就意味着,这一战,基本荡平了王韶领略河湟的障碍。
尽管吐蕃还有像木征,结鬼章等等悍将,但整个吐蕃的核心被打乱了。
在董毡身亡后,瞎毡是松赞干布血缘最纯正的首领,在整个吐蕃都是有相当影响力的,也是青塘到河湟一带吐蕃人名正言顺的首领。
这一战让瞎毡授首,意味着整个青塘吐蕃会进一步分裂,让王韶领略河湟愈发成为可能。
“虽是大捷,对我等并非好事!”
韩琦不是挑唆,说话时候的表情被一种无力感充塞。
“韩相多虑了!国朝征战胜利也不是一次两次,何尝对文臣有过影响?”
“暂且不说官家还在东宫时,由狄汉臣主广南战事,就说官家西征,诲叔南征,均是前所未有的大胜。朝廷文臣之权可有半分改变?”
“老臣为太子师时,曾与官家有过交流,定义为私人间的交谈。官家有一种理论:把一个朝廷比做一个人,单腿不管如何奔跳快速,总比不上两条腿行走。”
“奉劝诸位,别一直局限在老想法里执政。官家确实是难得的圣君,这是早就有过的共识。也别钻在各自的利益中去考虑朝政,官家这些年给诸位带来的收益相当可观。”
“各位看好自己的门生故旧,别按以往的陈例行事,在武将取得大胜之后,便开始毫无原则的弹劾。真要有这样的事这样的人,老夫也会建议官家贬黜!”
富弼越说越严厉了。回朝的这段时间,他也了解了现在的风向,不对劲,很不对劲。
似乎整个朝臣有向一个对抗官家的趋向!这很不好。
自先帝病重,到官家执政,七八年间,国朝的各项事务均呈现向好的态势。
冗兵之弊,业已解决近半。朝廷财政得到很明显增收,且年年结余。对外,即便是北辽,这几年也未曾有过过分的要求,更别提已经被打怕的西夏了。
将大理在本质上改土归流,让安南在本质上变成国朝的羁糜州,把整个那边的小国都成了国朝粮食的供应地。
如今的朝廷,那怕大的灾荒也应对起来绰绰有余。
更别说官家支持王介甫推出的青苗法皇家银行和市易法官办产业,可以预见,这两项将让朝廷财力进一步飙升。
这本该是君臣同心,开创大宋中兴的好时代。富弼就想不明白,这些朝臣到底怎么了?就因为担心官家尚武吗?还是说对官家一言而决的事务越来越多感到恐慌?
这本来就是一种自招取的行为!倘若臣工们一心为国,每次朝会、朝议、集议都能穷尽智慧,想到合适的方式,官家会驳斥吗?
那一次官家不是先让朝堂商议的?只不过总是争议不断,官家才不得不行决断之权。
富弼作为执宰,作为同僚,能说的也就这些了。至于大家是不是听进心里去了,他尽心而已。
官家之所以透露改革官制的想法,应该也是有君臣同心,众志成城的逼迫目的。官家也讨厌朝堂的繁乱!
整个国朝都认为这是一场大胜,都认为这是一次确确实实的大捷,除了赵曦这个帝王。
在捷报传来,市井议论纷纷,朝廷已经筹划如何奖赏功臣时,赵曦却看着皇城司传来的奏报,一拳一拳的砸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