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韩绛、吕公弼紧随其后,就是欧阳修也对着王安石和司马光摇了摇头,扭身走了。
“官家,开科在即,不能再拖延了。”
“官家,士子聚集汴梁,翘首企盼朝廷拟订开科题目,朝廷若在拖延,乃是失诚失信。”
我去你大爷!司马光倒这档口,仍然不忘那个诚。
或许是自己的语气原因,亦或是老爹以前给他们造成的印象,自己用平淡的语气说出来机锋话,人家根本没在意。
“二位也知道开科在即呀?那我问问二位,你俩谁能说服谁?需要多久?三天五天还是十天八天?”
“集议并没有确定要以哪家学派的理论为主,二位因何又辩经了?是想说服我?可我怎样想,二位可知晓?”
“莫再如此了,且先回去吧。待政事堂觉得能集议时,咱们再商量开科的事。”
赵曦摆摆手……这是真有些烦了。一直以来,赵曦都是很平和的,不去招惹这些相公,宁愿背后挖坑,也很少正面表现不耐。
当然,这一次也是自己在背后挖坑了。
不好意思,捎带的,真是捎带的。
“苏颂和沈括呢?”
刚送走这两位拗人,赵曦就问王中正了。
他以为集议的时间很短,本来他已经有主意了,只需要跟政事堂通个气就行。
有庭辩这个铺垫,他觉得自己的主意应该能很容易通过。没想到被这俩愣货给搅和了,硬是磨到午时,还没定下来。
“回官家,在偏殿候着。”
“让御膳房准备,让他俩一起陪着用膳吧。”
这是殊荣,赵曦不这样认为,可在这个时代陪帝王用膳确实是殊荣。
苏颂还无所谓,这沈括就有的吹嘘了。
他现在还不是后世被推崇的大宋科学家,只是个及第十来年的官员而已。就他这资历,能入了官家的眼,那就意味着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子容,看看这个……”
赵曦待苏颂,真没那么多讲究。
便吃饭,便把他让王中正收集并打磨好的颇黎……这时候就叫这个名字。
赵曦开始还准备给王中正仔细解释来着,结果他居然知道。颇黎——玻璃,原来是这样来的,还有个颇黎国。
打磨后的颇黎,是放大镜式的。
“你用这个对着各种物事看,以后你可以再找些颇黎,就用这样式,尽可能的放大……我是想说,或许张子厚那种设想的理论是真的!”
引导吧!那些没名堂的事赵曦不能做,可他有苏颂和沈括。
“官家,有一事正欲禀报。水泥作坊在烧制熟料时,出现过类似颇黎的东西,我都留着…~”
这……听到苏颂的话,赵曦都不知道怎样形容自己的心情了。
工业体系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有了一颗种子,真无法确定她会成长成什么样。
第431章 又玩人了
饭也吃不安生了,赵曦是真激动,激动到有点着急的地步。
东西带来了,苏颂把收藏的类似玻璃物都带来了。
确实是类似,灰不溜秋的,通透性也不好,除了摸上去的手感,还真没多少相似之处。
还就是苏颂这种具备科学家思维的人,否则只会被丢到一遍。
“子容,我怀疑颇黎很可能就是如同水泥一样烧制而成的……”
怀疑?说出来是怀疑,作为后世人,赵曦就是再孤陋寡闻,也知道玻璃真的是烧制而成的。
“回官家,臣记录了那次烧制的整个过程,包括原料的采集地各种物质的分类。”
“好!好!子容,你很好!此番回到工坊城,你可任意调动工匠,组织人员,专门承办颇黎烧制之事。”
“不用担心失败,没有任何事是一蹴而就的。若支用受限,你尽可跟赵琴说,我会告诉他……”
说真的,在赵曦心里,能做出玻璃甚至比开科更重要。科考每年都有,国朝读书人多如牛毛,这个在后世号称科技发展迅速的大宋,除了自己年少时划拉的营生,还真没什么值得说道的。
若是有一天,再有一次庭辩,不再是穷经皓首的玩文字游戏,而是那种后世科技实验的庭辩赵曦又想多了。
科技真不是凭赵曦一人之力就可以造就一个体系的,时代有他的局限性,工业本来就是一个体系。他赵曦不是全能,也不是全才,能做的就是引导,在现世的精英中种下种子,能成长成什么样,由这个时代决定。
他将后世称颂的,这个时代最具有科学精神的两个人凑一起,就是想激发属于这个时代的科学。
可惜,后世名声高于苏颂的沈括,在这次算是赏赐的饭局中,并没有什么表现。有些拘谨,还有些手足无措。缺少这个时代文人的那种桀骜不驯。
在一瞬间,赵曦有将数术列为这次开科题目的想法,也只是想法,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倘若真那样,那就不是各家学派的争端了,那将是整个国朝民间和士林一起讨伐他赵曦的场景。
“存中,做自己想做的,干自己想干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在工坊城要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并坚定自己的选择”
赵曦没有对沈括死心。《梦溪笔谈》做不了假,后世对他的认同也做不了假,沈括应该有颗科学的心,他相信沈括会给他带来惊喜的。
唉这沈括还真受不了官家这样。被赵曦拍过的肩膀,一连好几天,沈括都觉得特沉。
没隔夜,政事堂还是知道轻重的,过了晌,赵曦刚刚送走了苏颂和沈括,政事堂的诸位就来了。
“官家,事不宜迟,开科的题目真的该定下了,往年这时候已经锁院了。”
不是韩琦咋呼,确实是这样。当考官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中,以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泄露试题与学子请托现象的发生。
而现在,朝廷居然连新科的命题方向还没确定。关键是,今年朝廷开科已广而告之,各州府的解试已经结束,通过解试的士子已经齐聚汴梁,真不能在耽误了。
“今科题目之争因王与司马相公而起,朝廷因此还专门举办了庭辩。是不是有胜负的结果,此事该告一段落了。”
赵曦说完,还看了看王安石和司马光。还好,没什么不忿。看来这哥俩也算是想通了。至于政事堂的其他人劝说赵曦不信,就这哥俩的性子,要是能听进去劝,就不会到这地步了,甚至连庭辩也不会有。
某些方面,赵曦还有点庆幸有这哥俩。
“其实从庭辩来看,每一家学派都有其成为一家之言并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基础,士林认同并非没有道理。”
“既然如此,为何要分出个胜负来?又为何非要确定开科题目的方向?”
“官家,科考题目有限,不可能尽收诸家学术于一朝之科考”
这是官家登基后的第一次科考,就是官家在做太子时,也未曾关注过科考不需要。造成官家对科考题目的不了解也是正常的。韩绛赶紧做了一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