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袋外的麦芒
好像这次有段氏王室提议并召集的东家集议,借兵不是最重要的,反倒如何处理高氏杨氏的份子收益才是重点。
也确实,大多数人只关心这点。至于借兵……都不傻,谁多那个心。
“赵娘子所言极是,一码归一码,咱们是商贾,只谈商贾的事……”
“附议赵娘子。官家金口,自然该遵循,可高氏杨氏已经没了,留在大理并不是留给段氏!此言甚对!”
“矿城守卫兵本来就是属于矿城,段氏王室作为东家,借兵也不是不可以。但既然段氏王室借兵,那供养矿城兵的费用自然不该由矿城负担……”
赵琴开了头,大家也大概清楚方向了,七嘴八舌的开始议论了,还真有了集议的意思。
至于大理王室的代理人……还说什么?别说根本没他张嘴的空挡,就是有,他也没得说。
从东家们的言语间,好像借兵不是事,份子收益才是事……这就好说了。只要能接到兵,高氏杨氏的份子,就是他们段王也没敢多想。
“赵娘子,你就拿个章程吧……”
“对对对,还是让赵娘子拿个章程合适……”
“集议嘛,赵娘子有什么说出来大家都议议……”
演戏演全套,都是老油条,自然知道这事该怎样合适。
“有一点得申明,段氏可以借兵,那是因为是大理。同意段氏借兵并不是说矿城的东家都可以借兵!这点大家要明白!”
这是官家特意交代的,既然大伙让她拿章程,赵琴就着重先提了。
“晓得……”
“应当如此……”
人们都附和……这时候赵琴也明白了,官家或者说朝廷已经把所有的路铺好了,她今天要做的只是借一个东家集议的名义,把官家的旨意让大家执行下去。
“段氏借兵后,并不是说矿城就不再需要守卫兵,也就是说,将可能出现两股矿城兵……”
“鉴于段氏因大理内乱而损失惨重,又要担负大理重建之责,又有高氏杨氏的份子空缺。矿城可继续负担矿城守卫兵的给养……这部分费用由高氏杨氏的收益中出。由段氏从矿城支取后使用。”
“因为段氏借兵,导致矿城不得不另外从国朝选人来守卫矿城。大家都知道,我矿城守卫兵的待遇很好,甚至高于国朝禁军,几近与新军齐平。”
“这一切开销都是因段氏借兵引起的,所以这部分开销一样由高氏杨氏的收益担负。”
“当然,这所有的费用未必能用尽高杨两家的收益。我建议,结余部分可由矿城截留,不管是改善矿城环境,还是提高矿工待遇,甚至扩大规模都可以……”
这样应该可以,虽然跟官家交代的有些偏差,总体大原则没变。
赵琴也是看大伙的情绪才对官家的交代做了调整。
多少坑了段氏一点点而已。
段氏的目的是借兵,借到兵了,并且矿城担负给养由段氏发放,段氏应该很满意。
至于其他东家……原本矿城守卫兵是按比例截留收益的,即便是矿城的其他支出,包括扩大规模,都是按比例截留的。
如今,所有人都没了这部分支出,全部由高氏杨氏的收益担负了。
这样,所有人都增加了收益,同时,并没有违背官家留两成份子在大理的金口玉言。
这所有的一切,的确有脱裤子放屁的意思,可赵曦不得不这样安排。
是做给段思廉看,更是做给国朝的君子们看,更是让国朝的黎民看。
有时候形式更重要。
第414章 说得过去
南征军已经把大理的叛乱平息了,剩下就是清扫余孽的收尾工作。
吕惠卿把战报告诉了段思廉,意思很明白:你们该回去了。
这白吃白喝的半年多了,别再赖着我大宋了。
虽然养这些闲人对朝廷增加不了多大开销,可现在的国朝真不能一直把大理王室留下。
这跟官家费老大劲,转很多弯让段思廉继续做大理王是一样的……国朝的国力是有提升,可还不足以对抗辽夏,还需要韬光养晦,不让辽夏看到国朝的野心。
这是吕惠卿的理解,也确实是赵曦的目的。
若真有灭掉辽夏的实力,赵曦绝不会耗费这般心思。既然打下大理了,直接把段氏王室养在汴梁即可。
这样做,无非是想让辽夏多少放松些警惕。
大理什么样,估计辽夏也没当回事,国朝这般处理,想必他们对国朝的评估不会有多少变化。这是赵曦真正的目的。
又有多少人明白呢?
段思廉来拜见赵曦……别看他是个王,不管是不是流亡,国朝都是当使臣待的。这是规矩,国朝的规矩。
所以,即便段思廉在汴梁半年多,真正能见上国皇帝陛下的时间很少。
连上这次辞行,也就三次。
中间有一次,段思廉因想借兵求见来着,结果连政事堂都没通过。
这一次倒是相当隆重,比当初逃亡过来时隆重多了。
这感觉,真的让段思廉有点要回去做王的感觉了。也确实是,他真的要回去做王了,真正的大理王,不是别高氏杨氏随意掇弄的大理王。
送别大理王,自然是按照藩属国王的礼节送别,跟他流亡不流亡无关。
赵曦给段思廉营造这样的气氛,就是让他得有那个王的感觉。当然,也能让参与送别的段贵妃欢喜不是……
“诚谢上国皇帝陛下此仪,小王此去定当永生臣属大宋,并将此意传承后世子孙。大理世世代代将以宋国为宗主……”
哎呦,还真有大理王的感觉了。嘿嘿,等你到了大理,才会发现真实的情况。
小样吧,这辞行的话语,好像此生不再来汴梁了……小子,用不了多久,你还会来汴梁,并终生在此颐养天年。
赵曦不会让段思廉最终以俘虏的身份来汴梁,到最后,段思廉应该感激他赵曦,会知道赵曦对他有多好。
当然,这次回去,免不了咒骂,那又怎样?还是得求到朝廷来。
段思廉在这时候辞行,政事堂相公对吕惠卿有很大的意见。
太仓促了,朝廷还没来得及商量派驻文官的事,段思廉就辞行了,这让朝廷的谋划似乎只完成了一半,或者更少。
相公们从来不信武将能左右了大理的国事,也就是说,没有配属文臣,大理将还是原来的大理。
这一次朝廷南征,好像根本就没捞着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