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南皇 第589章

作者:赵奔三

何况大唐顶层的人都有表态的意思,他长孙无忌同样也算是李贞的舅舅,虽然不是亲的,但是又怎么能落到别人后头?这不明摆着告诉别人自己对李贞有意见的吗?他就不怕未来被李贞穿小鞋吗?

“臣也是这个意思,臣愿意支持陛下……”

“陛下此举对大唐并不能造成什么伤害……”

“我觉得这件事挺好的,也算是给了诸位皇子们一点念想……”

“……”

很快,位列大唐最顶尖的文武官员们就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而且支持率高达百分百,这一点简直就是奇迹——其实也不算是什么奇迹,能混到大唐高层的对于李世民那都是相当了解的,自然能看出李世民对这件事是非常坚定的,他们吃饱了撑得才会冒着得罪李世民的风险反对他的决策呢。

不过通过此事他们也能看出李贞的底蕴来了,别看李贞平日里在朝堂上不显山不露水的,整日里不是被世家刁难,就是被佛门找麻烦,亦或者是被儒家挑刺,在各大势力的为难下各种狼狈以及苦苦支撑,而且也很不会做人,不懂得拉拢人心,导致和大部分的中层官员的关系也都不怎么样……

然而事情真的如此吗?

答案就是确实如此——至少最后一句话说的没错,李贞和中下层官员的关系确实不怎么样。

因为李贞很清楚,这些中下层官员中其实有大部分人都是各大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对于朝廷的运作只有阻碍没有一点好处。李贞立志于要荡清朝堂,和他们是天生的敌人,又哪里会和他们搞好关系?

相反,李贞和大唐高层新贵的关系维持的倒是很不错,最起码他可以保证在关键时刻,至少会有八成的高层是偏向自己的,剩下的两成也会有绝大多数持中立态度——这一点就是李承乾所做不到的了,其实李承乾当太子的时候一直想要拉拢这些高层,只可惜他做错了两件事情。

第一就是他太过贪心,一方面想要拉拢高层勋贵们的人心,另一方面还试图将中低层官员聚拢到自己的身边,殊不知大唐的高层官员和中低层官员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阵营,双方虽然没有明争,但暗中的斗争可一点都不比正面战场来的更加平和。

在这些高层勋贵之中,或许有一部分确实有一些人不是和李世民一条心的。但有一点即便是李世民都不能不承认的,那就是这大唐的江山终究是这些勋贵们打下来的,军功章上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同样相应的他们能坐到今天的地位,也是靠着自己打下来的江山而得来的,对于他们来说大唐的江山越是稳固,他们的地位就越是牢靠。

双方是互惠互利,除非不到万不得已,否则他们是绝对不会和朝廷作对的——就连侯君集最开始的时候也不是想要造反的,他当时来到南洋的时候,可是对李贞释放过善意的,只可惜后来没有控制住自己的贪欲,又被承剑溪引诱,最终才走上了不归路。

高层的情况就是这样,然而那些中层的官都是什么人?他们其中大部分都是后来者,是大唐建立之后,被各大势力扶持起来的,背后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对于大唐并不是绝对忠心,而是更加注重自己背后势力的利益,对自己有好处也就罢了,一旦朝廷的政策与自己等人的利益相悖,那么他们就算是拼尽性命也都不会让政策通过的。

当然了,也不能因为一半老鼠屎,就污蔑整锅粥都是老鼠屎,在中下层官员中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他们这种也有相当多的人是心向朝廷的。但是在所有中下层官员中,其中至少有一半都有各种背景,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第984章 正确的拉拢的人方法

第三百四十二章正确的拉拢的人方法

所以说从某方面来说,大唐最顶层的那一群人和中下层官员是有着天然的矛盾的,李承乾没有看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得到了中层官员的支持之后,居然还想要拉拢上层勋贵,可行性实在是太小了。

而李贞就不同了,他来自后世,再结合在大唐的所见所闻,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明明以李世民的英明果决,杀伐果断,却还要和世家妥协了——实在是世家在大唐渗透的太深了,别看唐初的时候世家之人很少出现在大唐高层,但是谁那些中低层官员,却大都和世家有关系,就算背后不是世家,也都不是什么善茬……总而言之这些人大都没有安什么好心,都是寄生在大唐身上的毒瘤,一旦李世民下狠手,那么不等这些寄生在大唐的毒瘤被拔除干净,这些爆发的毒瘤就会先要了大唐的性命。

所以李贞根本就没有在中低层官员手中下功夫,除了收了几个身家清白的之外,剩下的有背景的就算是投靠李贞,也都会被李贞闲置起来——在之前的越王府里有一个单位叫做宾客院的,里面全都是投靠李贞的中下层官员以及各大势力安插在李贞身边的奸细,对于这些别有用心之辈,李贞虽然没有将其拒之门外,但是也只当是白养活了一群吃白食的,只是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将他们当猪一样圈养起来当个摆设,最多让他们做一些基层的工作,比如跑跑腿什么的,至于更重要的事情是绝对不会让他们插手的,更不可能重用他们。

李贞从始至终都只将自己的心思放在了如何拉拢高层官员的身上。不说他们直接掌握着大唐政策的决策权,就说句不好听的话,李世民未来选定继承人一定会参考他们的意见,拉拢他们比拉拢那些中层官员可有用多了——而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在李世民罢黜李承乾,选定李贞为太子的时候,赢得了上层官员友谊的李贞轻易的就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否则如果他们有心反对,就算是李世民也会被他们逼得改变主意。

这也是李承乾做错的另一件事了,那就是他没有戳中这些高层的要害。

李承乾是怎么拉拢这些高层的?或许是因为他已经是太子,自以为地位无可取代,因此也就导致他用的方法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明目张胆的拉拢,拉拢不成甚至还口出威胁,只可惜这样的方法对中低层的官员或许有用,但是这一招放在这些见惯了世面,早已经锻炼出非人一般的智慧的老狐狸面前,却还显得嫩了一点,不但得不到他们的效忠,反而还会得罪他们——自始至终,李承乾就只拉拢到了了一个侯君集,还在他被罢黜之后就转身向李贞释放了善意。

李贞就不同了,他的手段就高明的多了,他很清楚这些勋贵们的情况,能从那个年代活着走过来并且成为新朝的最高决策者的,就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角色。这样的存在,只是光靠蛮力是不可能轻易的让他们改变主意的,所以李贞用的是曲线救国法——这些人不都不容易搞定吗?那就不理他们,直接绕过他们,从他们家人手中下手,尤其是他们的子女这里,就不信等自己搞定了他们的子女,他们还能将自己拒之门外。

李贞是这么想的,他也是这么做的,而且效果非常的明显——最早的房遗爱还是杜荷,这两人也就不说了,后面的尉迟宝庆和尉迟宝林,再或者是秦怀玉以及程处亮等等等等就是用的这样的方法,李贞主动和他们交好,这些人当年都是少年意气,对于李贞的刻意交好根本就没有什么戒心,反而非常高兴的就投入了李贞的阵营之中,等他们的父辈发现之后,他们都已经被标上了李贞的印记,想要再和李贞脱离关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然后又通过这些人,李贞轻而易举就搭上了他们的父辈,他们的父辈就算是再如何大公无私,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未来,他们也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偏向李贞——虽然这种偏向很轻微,但李贞要的就是这种轻微,因为就是这种轻微的偏向,既不会被李世民猜忌,又能在最关键时刻给以李贞以重大的支持。

纵观李贞这些年来的身份转变和变化,都是在最关键时刻得到了这群最上层勋贵们的支持才能成功,否则无论是他作为亲王却可以领兵下岭南,还是李承乾被罢黜,李贞成为新的储君,再算上今天分封制被承认都绝对不会这么容易甚至可能根本就不会成功。

总而言之,在高层的支持下,下面以崔道为首的官员连句话都没来得及说,李世民和李贞的提议就这么的被通过了,这也再次证明了李贞的判断是对的——别看这些中低层官员一个个平日里牛逼轰轰,日天日地日泰迪的,自以为天老大地老二他们就是老三,一旦让他们团结起来,就连皇帝都要低他们一头……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朝廷让他们看到的假象,实际上这个地球却了谁都不会停止转动,更何况他们只是一些随时可以更换的蚂蚁?哪怕他们团结起来的确可以咬死大象,可是这也要大象给他们团结起来的机会啊。之所以不将他们全部罢免是因为贸然的大换血会导致朝野不稳,可若是真的惹急了朝廷不顾自己的名声和利益非得要拿他们开刀的话,他们又哪里会有什么反抗的余地?

相反的,李贞拉拢的权贵们就不同了,他们每个人都是大唐真正的决策者,哪怕他们不可能完全倒向自己,但是只要有一点点对自己的倾斜,李贞的太子之位就会稳如泰山。除非有人动用大军,发动宫廷政变,否则李贞只要不作死,他只用坐等着李世民驾崩,就可以轻易的坐上皇位……

亏那些中层官员一个个自以为感觉良好,实际上他们哪里有多大的重要性?连一点决策权都没有,所有的国家大事上的决策他们根本就没有插手的资格,只有最顶层的那群勋贵们,才是大唐真正的决策者。

第985章 忽然响起的叹气声

都三百四十三章忽然响起的叹气声

话题有点扯远了,言归正传。

总而言之,虽然李贞的解释很苍白,但是在众多高层的默契之下,分封李承乾这么离谱的事情居然就这么被通过了。

更离谱的是此事不但被通过,而且还被所有人给定了性:陛下这并不是要开历史的倒车,他老人家今日的封赏也不能算是重启了分封制——陛下的目的从始至终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代替身为弟弟的李贞补偿他的大兄,当今圣上的皇长子、前废太子、如今的恒山王李承乾的不公平遭遇,因此给他划了一块地盘让他安心而已。

虽然在这块地盘上,李承乾拥有无上的权威,可以肆意妄为作威作福,哪怕是杀人都没有人敢管他,但这快地方并不算封国,只能算是一块自治领,毕竟作为一个国家,连最基本的外交权和宣战权都没有,又哪里能算什么国家?

于是在所有人的默契下,这个早朝就这么退了,在所有人的默契下,甚至都没有人问出另外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朝廷,或者说李世民和李贞准备给李承乾封多大一块地盘呢?

是只有指甲盖那么大?又或者说是半个天竺大小呢?

这个问题很重要,可是却没有人提出来。

或许有人已经想起来了,但是整件事情最主要的基调已经定下来了,分封李承乾已经成了定局,这个问题就算是问出来又有什么用?

在李世民父子以及整个大唐高层的支持下,就算是将整个天竺都封给李承乾,他们也能想出足够的借口,让这件事平稳渡过的,根本不可能给此事造成什么阻碍。

相反,提出此事的人却要被皇帝、太子、恒山王以及整个大唐高层记恨,以后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何苦来哉?

倒不如不说,看他们最后该怎么收尾?

“殿下,陛下召见殿下。”下了朝,李贞以为自己应该可以跑路……哦不,应该是找个隐蔽一点的地方好好的休息一下了,结果姜终究是老的辣,还不等李贞走出圣极殿,就看到了王亭初那笑起来和灿烂绽放的菊花差不多的老脸。

看到这张老脸,李贞要不是觉着王亭初太老了可能受不住自己的力道,他早就一拳头打上去给他打出一个满面桃花开了——话说这老头是怎么回事?刚刚不还在皇帝身边候着呢吗?怎么转眼间就跑到自己的前边来了?这脚程未免也忒快了吧?

“哼,走吧。”虽然很想打过去,但是李贞还不至于连这点怒气都抑制不住。

“殿下恕罪,奴婢也没办法,这是陛下的意思。”王亭初在宫中混迹这么多年还能活的这么滋润,察言观色是他的基本功,只是看了一眼李贞的脸色,他就明白李贞现在在想什么,连忙主动服软道:“陛下刚下朝,就让奴婢在这里候着殿下,可怜奴婢紧赶慢赶才算是将殿下拦住了……不过殿下放心,根据奴婢看陛下的脸色,他的心情应该是很不错的,不过要注意的是殿下进去之后陛下为了面子,可能会说一点狠话,殿下您也不用担心,您只用稍微服个软,给陛下一个台阶下,他自然就会气消。”

“这还用你说?本宫难道就不清楚吗?”李贞哼哼道,不过他倒是没有撒谎,因为他从李世民之前的动作就能看得出来,对于自己的分封诸位兄弟的举动,李世民是持支持态度的,否则他也不可能这么光明正大的在朝议上提出来,并且还主动为自己背锅。

只是李贞也很清楚,李世民最讨厌的就是有人欺瞒他,自己的想法在李世民心中绝对是值得肯定的,但说到底自己也终究是骗了李世民,这一点也不能否认。

而作为被欺骗的一方,李世民当然不会这么轻易的就放过李贞,肯定在赏夸奖他之前肯定会好好的责难他一番的,李贞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儿臣见过父皇,不知父皇召儿臣前来还有何事?”

李世民见李贞的地方是为他专门开辟出来的书房——五庄观虽然相比于大兴宫要小很多,只占其面积三分之一的二圣宫更是不能与皇宫相比,但就算是地方再小,也不至于连个书房都开辟不出来。

“你还敢来见朕?”李世民的声音很低沉,若是不熟悉他的人只怕就要被他唬住了,说不定就要两股战战,汗流浃背了。

不过虽然李世民的气势看起来很恐怖,然并卵,这并不能吓唬住李贞,虽然李世民是背对着自己,导致李贞也看不到李世民的真实表情,不过想来他也不会太生气——据李贞所知,李世民生气的时候可不会背对着人,而是直面惹怒他的人,然后以无尽的皇道龙威压迫下来,直接正面给对方以重大的精神压迫。

“如果不是父皇相召,儿臣此时是绝对不会过来的。”虽然看出了李世民的把戏,可是李贞还是不得不按照王亭初的吩咐去做——先是用认怂给李世民一个台阶下,让他将心头的火气发泄出来,接下来事情就好办了。

至于会不会遭受什么惩罚,李贞表示不用担心,自从上一次挨了一顿打差一点将命丢进去之后,李世民就已经吃了教训,不会再轻易对人,尤其是自己亲近的人进行身体上的惩罚。

而对于李贞来说,只要不挨打那就不算惩罚——最多也就是被臭骂一顿,被罚一点俸禄罢了,他还真不在乎。

李世民终于转过身来,冷冷的看着李贞:“这么说你的意思是,若不算王亭初跑的快,你就不知道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上一篇:骁骑

下一篇:大唐风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