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南皇 第386章

作者:赵奔三

而此时,天竺战局也随着某些有心人的扩散,从而闹得天下皆知,一时间天下沸沸扬扬,百姓们自然是为越王担忧,而一些士子却是洋洋得意,对李贞是各种冷嘲热讽,至于幕后的敌人,则是纷纷露出了看好戏的表情,甚至连手中的小动作都放缓了不少,就等着看李贞惨败之后,他还有什么脸面继承太子之位?

但是!

但是!

但是!

但是就在这紧要关头,眼看着十万大军即将全军覆没,李贞经此大败,至少三年之内无法问鼎太子之位,大唐各路敌人即将获取珍贵的三年喘息之机,就连李世民都对李贞略有失望,重新考虑太子人选的时候……

然而,就在这紧要关头,王舍城外的百万大军竟然撤退了……

他们竟然撤走了整整五十万人——而且这五十万人都是精锐中的精锐,留在王舍城外的只是一些民夫或者老弱病残,真正的那五十万精锐却全都一夜之间急匆匆的开拔往北方而去……

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变局,谁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戒日帝国军人会放弃这唾手可得的胜利。

不过不知道原因归不知道原因,但作为一军统帅,尤其是自己的大军陷入了绝境之中,刘弘基不可能会放弃这样的机会的。

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哪怕到最后他发现这是戒日帝国的阴谋,大唐即将全军覆没,他也认了。

十万人当天吃下了最后一口存粮,士气和战力恢复到了巅峰,王舍城的城墙在炮火中被轰塌,十万大军就这样从城墙残骸上踏过,朝着城外的大军冲去。

之前说过,天竺的在此地的精锐只有五十万,而且都已经被集结起来,往北方开拔而去,留在原地的只剩下五十万老弱病残——或许在戒日王心目中,就算是这五十万老弱病残,看住十万唐军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在之前就做过这样的事情,他曾经在和遮娄其王朝作战的时候,就曾经用十万老弱病残,击败了遮娄其王朝补罗稽舍二世的三万精锐大军,虽然征战遮娄其王朝最终失败,但这并不能否认戒日王的指挥艺术。

在他看来,就算大唐再厉害,五十万老弱病残或许打不过大唐,但看住他们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戒日王忘了,大唐不是遮娄其王朝,唐军也不是补罗稽舍二世所谓的精锐大军,十万大唐精锐,有精良的装备,有恐怖的热武器,有高昂的战意≈ap;ap;……这样的大军别说是五十万老弱病残,就算是再加上之前的五十万精锐,真要是死战的话,也根本防不住大唐的突击。

只是这样一来,大唐的损失会很严重罢了,十万精锐很可能会十不存一。但面对已经陷入了绝境的人来说,与其活活饿死,还不如拼死一搏。

实际上就算这五十万精锐大军不撤走,再有两天,大唐的补给彻底消耗殆尽,他们也会冲出来和戒日大军搏命的。

谁知道这时候戒日军居然撤退了,只剩下五十万老弱病残。

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在大唐炮火轰鸣之下,五十万人当时就有一半炸了营,剩下的一半也都慌了神,然后……

大唐就冲了出来……

顺便抢了很多的粮食补给——从数量上来看的话,至少三个月内是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了。

十万唐朝大军杀散了五十万戒日大军,然后顺着原路杀了回去。

这时候,薛万彻已经突破了戒日王朝三道防线,却在第四道防线前被阻住了去路。

因为第四道防线叫做镇门关——当然,这个名字是唐军自己起的,至于原本的天竺名字,实在是太过啰嗦晦涩,谁会没事去记这个?

之所有起这么个名字,就是因为这条防线是修建在两座大山中间,两座大山几乎垂直而立,高达千仞,中间不过十来丈,宛若一道门户一般,山前坡度几乎是以三十度角度倾斜,坡高更是达到了一百多丈,也就是三百米高——三十度的斜坡,三百米的高度,也就是说坡长至少有五百米(这还是说的直线距离),再加上宽度只有三十米……这样的地方绝对是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事实也确实如此,薛万彻已经率军攻打了五次,但往往都还没有攻到关前,就被山上的滚木礌石给砸了下来。如今正薛万彻在想办法掘土推进,希望可以通过土工作业的方式,将军队推到关口前。

只需要推到防线前,剩下的就好办了——戒日帝国这个关口是临时修筑的,材料只是最平常的土石结构,只需要一个炸药包,就可以将整个关隘给炸成粉碎。只是这样一来,速度必然会大大降低,只希望自己到达的时候,刘弘基能活下来吧。

第644章 天竺战事(3)

第七章天竺战事(3)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奇妙,就在薛万彻祈祷刘弘基能多坚持几天,同时自己这边也将战壕挖到一半的时候,却忽然听到镇门关上传来了一阵喊杀声,足足持续了一个时辰,等喊杀声结束后,关隘上居然出现了一面大唐的旗帜。

出现的旗帜自然是刘弘基的,他在突破了戒日王朝围在王舍城的五十万大军后,一路杀到了戒日王的第四道防线,也就是镇门关防线。

说来也奇怪,这镇门关和潼关的情况倒是差不多,都是一面易守难攻,一面易攻难守,在面对薛万彻这一面,镇门关的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面对刘弘基这一面,却是一片坦途,不但地势开阔,更是连一条壕沟都没有看到——或者说戒日王朝压根就没有想过刘弘基会从王舍城中跑出来,所以在这边根本就没有设立防线。

因此刘弘基到了之后,只是派了一千人,一个回合就轻易的将镇门关给拿了下来。

两军汇合,刘弘基这才明白了,戒日王朝在胜券在握,再有几天就可以将自己困死的情况下,却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这边的围困,将五十万大军抽调会去的具体原因。

因为他们的后院失火了——一支不知道哪里来的军队,居然从北方一路所向披靡,不但灭掉了沿途的所有城市,甚至已经打到了他们的都城曲女城下,而且还曾经一度攻进了曲女城中,要不是戒日王出现指挥大军控制住了局面,说不定那一次曲女城就真的被攻下了。

只是戒日帝国虽然将敌人赶出了曲女城,但也不是没有付出代价的,而他们的代价就是——戒日王被一个穿着文士袍的人给一箭射瞎了一只眼睛,并且非常凑巧的发炎感染。现在已经目不能视物,高烧不退,虽然还没有彻底昏迷,但如果还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戒日王死亡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偏偏曲女城现在只有一万步卒守卫,而敌人虽然只有三千,但却个个骁勇善战,每一个都是顶尖的勇士,以一当十完全不成问题。

在第一次突入曲女城的时候,他们之所以被击退,其实也不全是戒日王的功劳,更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敌人的统帅不愿意过多损失人手而已,否则说不定就是那一次,曲女城就会一战而下了。

原本曲女城就已经风雨飘摇,现在戒日王重伤的消息传出来,更是雪上加霜,整个曲女城一片大乱。

戒日王已经不能主事了,不得以,群臣只好暂时拥立戒日王的大儿子阿贾尔耶为摄政王,暂代戒日王主持朝政。

但是和戒日王相比,爱儿健有的政治手腕就远远不如了,他担任摄政王后下的第一道诏令就是着急全国各地兵马回京勤王。

按理说这道诏令还算合事宜,毕竟曲女城作为戒日帝国的首都,如果这里被攻破,那戒日帝国也就等同于宣告灭亡,召集军队回师勤王,本来就是应有之义,甚至不需要朝廷召集,在确认都城遇到了危险,军队都可以自己回京勤王的。

问题是,可能是之前敌人差点攻进曲女城的事迹吓坏了我们的新任摄政王,又或者是阿贾尔耶太过慌乱,再或者是曲女城的贵族老爷们催逼过甚等等什么原因吧,总之原本应该是各地酌情抽调军队回京勤王的命令,被他写成了责令各地军队全部回京勤王——总之,在这道命令下,戒日帝国各地的军队立刻收拾行装,往曲女城开拔,这些军队就包括了那些有作战任务的军队。

一些在边境线上和敌国对峙的军队,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刻放弃了原本的防线后撤,好在这异常的举动让戒日帝国的敌人们弄得摸不着头脑,一时半会儿也不敢贸然出兵,只是加大了探马的投放力度,一定要第一时间弄明白戒日帝国在耍什么花招。

也因此,尽管戒日帝国撤退的很匆忙,但正是这种匆忙,却吓唬住了自己的敌人们,因此非常幸运的避开了敌国的衔尾追杀,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不过不管怎么说,阿贾尔耶这算是下了一步臭棋,以后就算能赶走曲女城外的敌人,戒日王恢复过来而且不会被水淹死,并且最后击败了大唐帝国……这一系列成就就算全部完成,戒日帝国恐怕也要伤一点元气了,至少十年内别想着恢复昔日的辉煌了——本来就因为和大唐交战,戒日帝国已经抽调了除了边境外,国内几乎所有人能战之兵,只有少量战士还分布在各地。但是现在这些人也被召集到了都城勤王,等那些敌对国家反应过来,又岂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就算灭不掉戒日帝国,至少也要在他们的身上咬下一大块肉来,让戒日帝国痛个十几年来。

而王舍城外那五十万大军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撤走的,不过好在王舍城外那一百万大军的统帅不是别人,正是戒日王最信任的手下,戒日帝国能有今天成就的第二元勋,戒日帝国第一战神——‘英雄’泰戈尔。

也正是因为他是泰戈尔,所以在接到阿贾尔耶的命令后,并没有遵照命令行事将所有军队都调集回曲女城,而是只带走了一半精锐,留下一半看守住王舍城——一百万大军的战略转移啊,如果没有人断后,王舍城内冲出来的唐军如果趁势衔尾追击的话,这一百万大军说不定还没有赶到曲女城,就要葬送在大唐军队手中了。

不过因为之前被困在城中,刘弘基不了解情况,因此在冲出王舍城的包围圈之后,并没有管这支撤退的大军,而是杀回了第四道防线,和薛万彻前后夹击,成功联通了从高达国到王舍城的这道生命线。

不过现在也不晚,因为现在距离泰戈尔撤退也只有两日时间,五十万大军行进速度肯定很慢,如果真要追击,唐军最多只需要五天时间,就可以咬住泰戈尔的尾巴,将天竺这支目前最强大的军队拖在原地。

第645章 王玄策的雄起

第八章王玄策的雄起

事实上刘弘基也正是这样做的,在了解了情况之后的刘弘基,自然不会放过撤走的那五十万大军,当时就想带军追杀过去。

原因很简单:先不说自己被泰戈尔带人围困了将近半个月,差一点就要饿死在王舍城,这个仇是一定要报的。

就说曲女城外的那支军队,尽管不知道那支军队是什么人率领的,但人家毕竟救过自己一条命,如果这时候放任泰戈尔成功回援,那那支军队的下场不用想就知道会是什么样。

再说了,那支军队能以数千人逼迫戒日王朝近百万大军回援,这说明这支军队不但战力强悍,而且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统帅,而且这个统帅还是和戒日王朝有矛盾,这样的人才一定要争取过来,对大唐的未来征战是非常有益处的。

因此,于情于理,自己都要去找泰戈尔的麻烦,只是泰戈尔有五十万人,自己想要找他的麻烦,光凭自己手里的十万可不够,必须要得到薛万彻的支持。

原本刘弘基还怕薛万彻拒绝自己的提议,谁知道自己的想法竟然和薛万彻不谋而合,这可真是意外之喜,两人简单的决定了作战路线,然后就尽起大军,找泰戈尔的晦气去了。

那么,戒日帝国贵族口中,那个非常可怕的敌人,刘弘基印象中的救命恩人,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上一篇:骁骑

下一篇:大唐风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