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奔三
第606章 李世民准备亲征
第七十一章李世民准备亲征
“但是别人不知道啊,而且,或许他们想要的就是那股天书呢?”孙思邈道:“殿下你不会知道,你的出现对于那些已经陷入绝望的人来说,是多么强大的一幅补药,只是你之前要么就在天子身边,要么就在万军之中,他们无法对你下手,如今好不容易窥到了岭南防守的空虚,他们不可能放过这样好的机会的。”
“那就让他们来,尽管来吧,让本王看看,他们究竟有什么本事,竟然敢谋划到本王的头上。”李贞冷笑了起来,这群人的目的已经昭然若揭:“没想到,这年头,大胆的人还真是多啊,竟然为了所谓的成仙契机,竟然谋划到了我的头上。这东西别说我没有,就算我有,那也岂是他们所能染指的东西。”
李贞也想明白了,事情已经发生了,九尸迎宾之礼已经开始,第一个笑脸尸已经出现,那这个礼仪便再没有中断的可能性,既然如此,那自己就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等九尸全出现,接下来就该是正主出现的时候了,到时候自己再和他们好好的算账。
不过,李贞也不怕他们,这群人要真是这么强大,就不会窝在阴暗处,装神弄鬼了。
“就让我好好看看,他们究竟有什么资格,敢向本王发起挑战?”李贞嘴角的冷笑越发狰狞:“昭武九姓,本王还没有去找他们的麻烦,他们竟然敢找本王的晦气,好,真是好的很,等这件事情结束,就然后昭武九姓,为他们的愚蠢,陪葬吧。”
昭武九姓,是位于中亚的一处势力,一共有九个国家,这个势力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强大的实力,实际上这个势力也的确并不是很强。在诸侯林立的西域诸国中,昭武九姓集合起来的实力,也只能算是一流罢了,和之前没有被灭掉的高昌吐谷浑相比,尚且还差了一截。
然而也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势力集团,却一直都在做着一件贪心不足蛇吞象的事情——他们竟然在谋划大唐。
更邪门的是,他们差一点就成功了。一百年后的安史之乱的两大头目,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昭武九姓中安国和史国的人。虽然安史之乱最终失败,但却流毒无穷,大唐盛世至此由盛转衰,为了剿灭安史之乱,大唐各地自行组建武装,为未来大唐末年藩镇并起,军阀割据,最终导致大唐灭亡,埋下了伏笔。
尽管自己已经来到了这个时代,引导着大唐走上了另一条不同的道路,未来已经被彻底改写。但是,自己改变的只是大唐的命运,却没有改变昭武九姓谋划大唐的计算,如果任由他们活下去,就算没有安禄山史思明,也会有康禄赏米思明或者曹禄山何思明出来继续霍乱大唐的。
所以无论是为了上一世的大唐复仇雪恨也好,或者是为了如今的大唐的未来未雨绸缪也罢,李贞都不会放过昭武九姓。
不只是昭武九姓,所有对大唐产生威胁或者攻击过大唐的势力,李贞都不会放过,而且已经动手。
第一个就是吐蕃,如今藏地已被大唐拿下,未来就再也不会出现吐蕃大军攻进长安,将长安城劫掠一空的事情了。
吐蕃只是第一个,然后是林邑,这个小国在历史上也曾经让大唐吃了不小的亏,甚至丢失了驩州之地。
这两个是已经解决的,而没有解决的对手中,还有昭武九姓、黑衣大食、高句丽、倭国、西突厥、契丹、新罗、百济……一个都逃不了。
不过现在李贞准备攻伐天竺,称霸南洋,所以北边的战事暂时顾不上。
但是根据李贞得到的消息,北方的那些异族或许用不着自己动手了——或许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休养,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战争资源;
也或许是高句丽前段时间在边境调集军马,给原本就已经混乱的大唐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又或者是受到了李贞打下南洋,为大唐开疆几千里,立下天大功劳的刺激;
再或者是其他原因。
总之,李世民已经开始准备在来年开春,也就是贞观十七年,他大寿之后不多久,就御驾亲征挥军北上征服高句丽,以雪隋朝在高句丽失败的耻辱。
这件事被看的很重要,据说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大量的物资被运往了营州,一部分精锐也都秘密开拔,往营州方向运动。
为了保险起见,李靖也离开了长安,前往突厥都护府,率领突厥驻军呼应李世民。一旦战事不利,或者大唐与高句丽战事陷入了焦灼状态,那他就立刻挥军东进,从侧面给高句丽一个狠的。
还有登州舰队,随着海运的发展,李世民已经意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所以登州舰队也会参与这一场战争,护送河南道以及一部分河北道大军从海上出发,直接从高句丽背部捅刀子,最好能一战攻克平rang城。
然后大军立刻回师东进,干掉新罗(同样是一个非常恶心的国家,和大唐打过几场仗,并且侵吞了大同江以南,原属于唐朝的汗乐浪、带方故土),逼降百济,统一高丽半岛。
这一战比历史上要提前了两年,不过虽然在时间上提前了两年,但如今的大唐却和历史上的大唐截然不同,历史上那一次留下了遗憾——也只能算是遗憾,而不能算是失败,只能说是没有达到战略目标而已。历史上那一战大唐只损失了两千人,但收获的高句丽的首级就超过四万(通常情况下,杀敌数量肯定是要超过斩首数量的),还打下了十几座城市,虽然最后都被破遗弃,但里面的人口大唐可一个也没有放过,抢了七万多高句丽人口回到了大唐。
所以无论怎么说,大唐都是赚了的,而且还是大赚特赚,如果这样的战争多来几次,高句丽早晚得崩溃。
而是事实太宗也是这么做的,在回到长安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多次派遣将领袭扰高句丽,打了一百多场小仗,逼得高句丽王不得不派遣他的儿子来长啊谢罪,这才罢休。
第607章 儒家的锅
第七十二章儒家的锅
如果说历史上的高句丽之战的失败,还可以归咎于天气愿意的话(当时正值深秋,北方已经下雪,士兵和马匹难以忍受,太宗只能班师回朝),那这一次怎么也不可能失败了。
不说大唐准备了各种丰富的物资,就说如今大唐的装备吧,拥有高炉炼钢技术的大唐,如今装备早已经升级了好几代,现如今就算是最普通的士兵使用的兵器,放到别的国家,都可以当做将军级将领的随身兵器使用了,实在是太过精良了。
而且如今的大唐还有各式各样的火器,不说大炮,就算最简单的火药包——以高句丽那用泥坯好碎石垒成的城墙,又能经的住几次爆破?能撑住三次十公斤级炸药包的爆破,就已经顶天了吧?
何况在前几天,李贞还给李世民写信提了几个建议,让他在和高句丽作战的时候,不要心软,也不要顾忌所谓的名头,该杀杀,该抓抓,高句丽乃化外蛮夷,就算效仿大唐文化,也只学了一点皮毛罢了,在骨子里依然拥有野蛮的基因,欺软怕硬是他们的本质。
其实不用李贞提醒,李世民在看了来自南洋的战报后,就已经明白了自己和李贞的差距——当然,不是他就比李贞差了,而是说两人看待问题的眼光不同,作为穿越者,李贞的眼光自然要比李世民要高明许多。
古代那些帝王为什么明明知道异族会降而复叛,却依旧乐此不疲饶过投降者一命的事情?明知道他们以后会再次反叛,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灾难?却依旧不愿意落井下石,将敌人赶尽杀绝。
说白了,其实还是儒家的责任。
这里之所以说儒家的责任,不是说孔子的思想有问题,其实儒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问题就在于后来的儒家弟子,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对孔子的思想大肆篡改,断章取义,然后整个儒家就都变味了。
然后得到了帝王的支持,原本是为了迎合帝王利益的儒家思想,慢慢的转过来开始影响帝王的思想,而被影响的帝王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更加强力的支持儒家,儒家再次发展壮大,然后再次影响帝王……
如此陷入了恶性循环,也是原本讲究以直报怨的孔子思想,就变成了以德报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开启民智的思想,就变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劝君诫言,就成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歧视女性的名言警句……
然后君王就变得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行为操守,讲究仁,讲究孝,避免杀戮,杜绝血腥。
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厚大度,明知道异族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明知道自己的作为是在养虎遗患,但是为了所谓的名声,为了群臣的赞美声中以及异族的两句好话,在飘飘然的放过冒犯者的性命。
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李世民,在历史上,吐蕃进犯松州,被大唐击败,原本大唐应该是乘胜追击的,但就是因为松赞干布称臣谢罪,李世民不但原谅了他的罪过,更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光是陪嫁的各类工匠和技术就数之不尽,凭着这些工匠以及技术,吐蕃一举迈入农业化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增加。
没错,文成公主入藏的确给吐蕃和大唐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但是之后呢?吐蕃吸收了大唐的技术和工匠,成功的发展了起来,然后钦陵在大非川狠狠的给了大唐一个教训,击败了名将薛仁贵,给这个常胜将军的履历上,增添了一个浓浓的污点。唐朝更是因为此战差一点就失去了安西四镇和吐谷浑,还好后来夺了回来,否则大唐将彻底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再然后就是安史之乱,吐蕃更是趁乱攻入长安,将整个长安都劫掠一空,只留下了满目疮痍,更带给了大唐无尽的耻辱——这是大唐立国以来,第一次被人打进都城之中,就连当年的颉利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这就是当年李世民留下的锅,如果他当年没有放过吐蕃一马,而是乘胜追击,就算没有灭掉吐蕃,至少也可以将吐蕃打的元气大伤,至少可以让他们老实一百年。
还有突厥,同样是因为李世民放了突厥一马,最终导致突厥降而复叛,叛而复降,再降再叛,再叛再降……大唐强盛,他们立刻老老实实,等大唐一旦衰弱下去,立马就故态复萌,再次反叛,给大唐带来了无尽的损失。如果历史上的他能像如今的李贞这样,一举将突厥吞下,哪里还有后面那么多狗屁倒灶的事情?
李世民如此,武则天也是这样,当年契丹和大唐开战,大唐都将契丹打成孙子了,然后契丹非常识时务的递表称臣,可能是降表上说的太诚恳,又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武则天就这么放过了契丹。
之后契丹又和大唐打了几仗,一直都是败多赢少,总算是老实了一点,一直到大唐末期,契丹借着这个机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刚好,这时候宋朝也建立了,然后一头就撞上了契丹,撞了个头破血流,直接被打成了孙子,又是称臣,又是纳贡的,简直丢尽了汉家的脸面。
而也正是大宋重文轻武,导致儒家再次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儒家典籍几乎被他们解说了一个遍,最终导致理学这个怪胎的生成,将汉家血性彻底阉割,之后将近千年,汉族二郎们的头就再也没有抬起来过。
所以说,这个锅,儒家真的是罪魁祸首,这个锅他们想甩掉都难。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在抨击儒家,之前也说了,儒家刚开始的思想是好的,事实上不管是哪一家的理论,在刚开始成型的时候都是好的,要不然这些学说也不会被世人所接受。
然而学说的好的,但人却有差异,为了自己的目的,这些思想被别有用心之人拿来畸形解读,成为了一套又一套的歪理邪说。
有人说,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儒家的发展,但是他们连儒家最核心的经义都丢弃了,这样的儒家还是儒家吗?这样的儒家,纵然是发展起来,除了祸国殃民,又有什么用呢?
第608章 铜豌豆
第七十三章铜豌豆
不过之前的话也不一定就是绝对的,一些雄才大略的皇帝,未必就真的想放过那些冒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