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虎贲中郎
诸葛亮微笑点头,清晰认识到司马懿确实不简单,沉稳持重,说话办事滴水不漏,军政事务尽皆熟谙于心,真是难得的干才。这样的人才稍加历练之后可堪大用,于是他觉得有必要和司马懿深入交谈一番,毕竟以后还要长期共事,彼此加深了解有益无害;若能诚心相交结为知己,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念至此,诸葛亮一边抬手示意司马懿喝茶,一边微笑道:“主公曾对我说,仲达乃百年不遇的大才,起初我还心存怀疑,但五天相处下来,方知主公所言不虚。仲达行事果断,心思缜密,把我交办的每件事都办得十分妥当,昨夜我稍稍留意了一下,发现即使是我亲自去做,也未必能处理的如此之好。由此可见,仲达之才不逊于我,此前只是不得明主而已,此番得遇明主就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假以时日必定扬名天下,对此我深信不疑。”
说到这里,诸葛亮示意司马懿不必过谦,接着说道:“如果仲达愿意,此后你我就以兄弟相称,仲达年长我两岁,我便以仲达兄相称。不知仲达兄意下如何?”
“这、、、”司马懿闻声惊诧,顿时无言以对。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年少成名的诸葛亮竟然能和他平等论交,而且还给予对他如此高的评价。这让司马懿大感意外,顿生措手不及之感,无所适从。
在此之前,司马懿对诸葛亮一直抱着戒备之心,唯恐他故意给自己使绊子,从而拿住把柄,致自己于死地。因为李利曾经就想杀他司马懿,却碍于自身颜面,不想背负出尔反尔的恶名,所以才让他活到现在。
如今诸葛亮刚刚远征归来,李利就把他派到诸葛亮帐下听用,这让司马懿不得不怀疑,李利想借诸葛亮之手杀他。
第211章未来之星
然而诸葛亮这番话却不似作伪,分明是诚心诚意地和他交心深谈。这一点,司马懿坚信自己不会看错,因为他对自己看人的本事很有信心,绝对不会看走眼。
思绪急转间,司马懿咧嘴一笑,可他不笑还好,这一笑让诸葛亮感觉颇为怪异,俨然皮笑肉不笑,笑容很冷。但司马懿却没有笑容很丑的觉悟,轻笑道:“军师折节下交,令在下受宠若惊。不知军师能否如实相告,为何五日之间竟三次前往朱雀营?须知,朱雀营有郭嘉坐镇,似乎不用军师劳心?”这是司马懿对诸葛亮是否诚心与自己结交的考验。其实他已经猜出一些端倪,只需稍加求证,即可知晓原委,却还明知故问。
也正是这个时候,司马懿恍然想起李利曾对他说过一句话:“明知故问才有问的必要”。现在回想起来,这话端是精辟,与司马懿此刻的心思十分契合。
诸葛亮闻声诧然:“仲达当真不知此中原委?据我所知,你已经跟随主公一年有余,居然不知道主公与朱雀营主将统领张飞是宿敌?”
“呃,竟有这等事?”司马懿惊讶一声,既而急声道:“在下确实不曾耳闻,还请军师赐教。”
诸葛亮轻轻摆手道:“谈不上赐教,此事并不是秘密,军中将领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只要仲达稍加留意就能打听清楚,既然仲达还不知情,我说与你听便是。”
话音一顿。诸葛亮已然猜出司马懿在大将军府待了一年多时间竟然如此孤陋寡闻的原因,由此也证实了他的推测。一年多来。司马懿一直被排挤在西凉军之外,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军中将领对他更是拒之门外,是以司马懿直到现在仍是孤家寡人一个,彻底被孤立了。
一念至此,诸葛亮计上心来,继续说道:“仲达应该知道,张飞与涿郡刘备、河东关羽二人是结义兄弟,这三人历来同生死、共进退,结义之情为世人所称道。”司马懿闻声点头,却并不插话。倾听着诸葛亮的讲述。显然他是个善于倾听的人,耐心十足,或许这也是他能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司隶大战时,刘备率领数万徐州军与中原诸侯会盟,其弟张飞于两军阵前搦战,与我军中大将许褚力战百余回合,而后与吕布联手,险些害了许褚性命。盟军大败之后,若不是赵云将军念及昔日情谊。网开一面,放其逃生,刘备、张飞兄弟二人决计无法活命。讨袁之战中,刘备三兄弟落难。张飞只身逃往豫州,被桓飞获悉行踪后领兵追杀,如不是主公及时赶到。恐怕张飞早已命丧黄泉,陈尸多时了。张飞被俘后。主公待其极厚,屡次劝降于他。奈何这厮不明事理,宁死不从。
随后冀州之战爆发,主公一时不察误中曹操和袁绍的诡计,二十余万大军尽没于一役,就连主公自己也身陷囹圄,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冲出邺城,却不料竟在即将赶到壶关之时遭遇刘备、关羽等人的伏击,险象环生,幸得公孙伯圭拼死相救,才得以保全性命,化险为夷。是役,公孙瓒舍生取义,主公为此悲痛欲绝,诸将力谏主公斩杀刘备三兄弟替公孙将军报仇,用其头颅祭奠公孙将军。然而,为了顾全大局,主公最终还是留下了刘备三兄弟,为随后顺利收复徐州奠定了基础。”
说到这儿,诸葛亮语气一顿,由衷感叹道:“主公是我见过的最仁慈的君主,胸襟之豁达亘古未有,爱才惜才之心与日月同辉!自从冀州之战结束后,主公以德报怨,屈尊降贵亲自征召太医院华佗和张机两位神医为刘备和关羽二人治伤,由此才保住了刘备的性命。事后,主公不计前嫌,赐予刘备三兄弟官爵和府邸,安置其家眷和族人。然而张飞和关羽二人却并你不领情,依旧不肯效忠于主公,只在战时随军出征,其他时间一概不奉诏令。”
听完诸葛亮这番讲述之后,司马懿脸上仍旧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但他内心深处却如惊涛骇浪一般汹涌跌宕,深深地被李利豁达的胸襟所折服,清晰意识到也许自己误解了李利,他并没有寻机杀害自己的想法。或许,经过上党郡守府的那场生死问答之后,李利就已经收起了杀心,决定放过他司马懿了,怎奈司马懿自己生性多疑,下意识地认为李利不会放过他,一直在找机会除掉他,永绝后患。
此时此刻,听了诸葛亮讲述刘备三兄弟与李利之间的恩怨之后,司马懿恍然发现自己和李利之间的仇怨根本算不了什么,甚至于自己和李利之间的仇恨说出来都很牵强。毕竟,他司马家族是毁在乱兵的手上,当夜杀进司马府邸的不光是滕霄所部三千甲士,还有诸侯盟军的两千余名残兵。因此这份灭门大仇不能全都算在西凉军头上,不能强加在李利身上;严格说起来,参与司隶大战的所有诸侯都有份儿,都与他司马家族有灭门之仇。换言之,如果没有司隶大战,他司马家族就不会遭难,最多破财消灾,把上百年积累的财帛拿出一部分送于李利,即可化险为夷。
暗自思量之中,司马懿忽然感觉自己是不是太过狭隘了,过于偏激,思想太复杂,把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事实上,这一年多来,他整天跟在李利身边,切身体会到李利并不是大奸大恶之徒;恰恰相反,李利待人随和,处事宽仁,平日里没有一点架子,对待亲兵和侍女都很和善,对他司马懿更是以礼相待,从未发过脾气,更不会颐指气使的故意刁难。
潜移默化之下,司马懿感觉自己活了二十多年,只有这一年多时间过得最舒心最自在。比自己家族中的生活还要轻松随意许多。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处处提防着李利。惟恐李利哪根神经不对,对他狠下杀手。只不过他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么久下来,李利对他既不过分优待,也不刁难,只要他做好份内的事,就万事大吉,从未受到任何处罚,反倒是得到不少赏赐。因为他办事稳妥,思虑周全,李利先后赏赐他一幢三进宅院和三百余匹绫罗绸缎。并给他五十两金,让他安置家眷,此外还派给他十名甲士,充作随身亲兵。
正是因为这样,当李利将他派到诸葛亮帐下任职之时,他心里隐隐有些失落,只是他自己不愿意承认,反倒自我安慰:“终于脱离虎口了。自此以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司马懿早晚能够出人头地,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
直到此刻,司马懿方才幡然醒悟。清清楚楚地认识到自己离开大将军府时确实是很不舍,而他之所以想做一番大事,其实就是为了向李利证明。他司马懿绝非庸才,早晚做一番大事让李利看看。让他后悔当初把自己赶走是个失策的决定。乍看起来,司马懿就像是个怨妇。但李利和他可不是背背山,而是长期相处下来所形成的友情。尽管他们彼此都不愿意承认这份情谊,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毕竟人都是感情动物,朝夕相处一年多时间如果说没有一点情谊,那只能说明彼此之间都是惺惺作态,骨子里都是极度自私自利的人,与冷血动物无异。
非常之人必有过人之处,其心胸气度和自我反省能力绝对远超常人,否则他一辈子都不可能获得成功。司马懿就是后世公认的非常之人。
沉默良久,司马懿伸手给诸葛亮倒上一杯茶,低声坦言道:“听军师一席话,在下感触良多。主公以德报怨的胸怀,在下之前亦有耳闻,却并不信以为真。然则,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此番张飞荣升军中上将,让在下真正相信传言不虚,主公确是当世雄主。只是”欲言又止,司马懿的脸上罕见地露出几分为难之色,有些难以启齿,不知该不该说。
诸葛亮生就一颗七巧玲珑心,心思敏捷,当即会意道:“仲达兄想说你司马家族与主公有家仇之事吧?此事我早已知晓,姑且不说孰对孰错,单说这乱世之中有哪个家族可以独善其身,置身于乱世之外?你司马家族乃百年望族,即使主公不取司隶,其他诸侯也不会放过这块中原腹地,而你司马家族无论依附哪路诸侯帐下,都会遭到打压,轻则散尽家财,重则家破人亡。乱世争雄,诸侯们需要无数钱粮来招兵买马,壮大实力,像你们这样的百年望族无疑是最为显眼的存在,说是众矢之的亦不为过。
所以,有些事情早晚都会到来,终究是躲不过去的。对于你司马家族的遭遇我深表同情,至于仲达兄如何看待这件事,日后打算如何施为,我也不想多问。但是作为一起共事的同僚,我奉劝仲达兄一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无异于自取灭亡,断不可取,智者所不为也。仲达乃当世智者,思虑缜密,孰轻孰重便不用我多说了。我能说的就是,当下局势甚为严峻,待主公登基之后天下局势必将大变,届时就是你我建功立业之时。机会难得,仲达兄切莫错过,只有趁此机会积累足够的军功,日后仲达兄才有独当一面的资本,否则终其一生都不可能获得掌军的机会。仲达兄当知,我军之中人才济济,谋士如雨、战将如云,从不缺少能征善战的统兵大将,因此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就需要付出远超旁人的努力。言尽于此,望仲达兄善加珍惜,切不可因一时私愤而耽误了一生前程。”
“孔明良言,愚兄铭记于心,他日必定厚报。”一番交心之下,司马懿终于松口了。一对宿世之敌居然化敌为友,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征途上就能看到他们携手征战的身影,宛若两颗交相辉映的将星。
ps:衷心感谢:书友“光阴如梦似幻”打赏支持,多谢!
第212章午夜魅影
夜幕徐徐拉开,星辰一点一点的显露出来,形成璀璨的银汉星河。
今晚是月圆前夜,天公作美,满天星辰点缀夜空,却在群星环绕的西方留下一片空白,空白处泛着莹白的光芒。
那是留给圆月的王座。她是夜空中的王者,最尊贵最耀眼的存在。每到月圆之时,她总是姗姗来迟,让那些想要一睹她的绝代风华的人儿等啊等,直到等得打瞌睡的时候,她才会雍容华贵的款款走来,展露出艳压群星的风姿,释放出遮盖漫天星辰的光芒,驱逐黑暗,成为星空中无以伦比的主宰。
任凭时光流淌,光阴穿梭,她永远都是那样的圣洁皓白,那样的光彩照人,那样的柔情似水。
岁月在她面前显得如此脆弱而苍白,永远也无法在她皎洁的容颜上留下皱纹;黑暗在她温柔的抚慰中黯然消退,诠释着上善若水的真谛。璀璨的星辰在她面前自惭行愧,无地自容,羞愧的黯然失色,转而心甘情愿地拜倒在她的裙下,沦为附庸,点缀着夜空,衬托着她旷古烁今的美丽,和那唯我独尊的星空王者的无穷魅力。
长安街市上,一盏盏风灯照亮了青石街巷,为行人指明回家的路。星辰和皓月虽然明亮又美丽,却太过遥远,遥不可及,不能奢望她照亮街巷。对于生活在这座千年古城的人们来说,反倒是那一盏盏随风摇曳的泛着淡黄色光亮的风灯更为实用一些,最起码它看得见摸得着。让人感觉踏实,远比满天星斗和凌空皓月要实在得多。
普通老百姓喜欢看星星、看月亮。因为她像珍珠、像银盘,亮晶晶的闪闪发光。而这些都是百姓们所没有的,无法拥有的东西总是那么令人向往。而且,她们不仅好看,还预示着明天是个好天气,这对普通百姓而言才是最实用的。庄稼人看不懂天文,也不明白地理,但是满天星辰意味着什么,他们却是都知道:“星星这么多、这么亮,明天是个好天气啊!”
如此美景却不懂得欣赏。实在是暴殄天物。奈何再漂亮的事物对于普通人来说完全没有用处,远不如一串铜钱或一斗粮食来得实在,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在他们眼里是没有益处的。
夜已深沉,姗姗来迟的皓月已经转移至北方,这就意味着此时已是亥时,再过大半个时辰就是子夜。
南城驿馆。十几幢院落里都还亮着灯,这是半个月以来的惯例,走廊里的风灯彻夜长明,便于住在这里的十几个使团夜晚出行。别看这座驿馆并不豪华。眼下却是住满了各国使节和应邀而来的贵宾,林林总总两千余人,人数之多不亚于北城的大将军府。
在驿馆西北角上的厢房后面,挨着马厩的亭子里。此刻正有两人相对而坐。在他们周围布满了扈从,明处和暗处的扈从加起来,足有一百多人;并且。这些人均是全副武装,清一色的黑衣软甲。手里都拿着短兵器,便于近身搏斗。
一百多人守护在马厩旁边。若不是有着特殊癖好,就一定有重大图谋。否则,谁会三更半夜不睡觉,跑到马厩旁边吹风,而且吹得还是西北风。看看那些个扈从冻得鼻涕横流、全身哆嗦,就知道他们不是半夜出来吹风散心的,而是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显然,他们的目的就是保护坐在亭中低声交谈的两人。
还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不是西凉人。准确地说,他们不是李利麾下的军士,并且不是番邦胡人,从他们的着装和兵器上就能断定他们是汉人。如此以来,他们的身份呼之欲出,因为整个驿馆之中除了驿馆工作人员之外,就只有北魏使团和南汉使团是汉人,余下的全是番外胡人。
值得提的是,李利早有明令,对此次前来参加登基大典的各国使团有着明确的人数规定,最多不得超过两百人(含两百)。为此,这些使团在进城时都要递交了一份详细的使团名册,而后由城门守将拿着名册逐一点名核对之后才得以进城,并且还检查过他们随行的马车,对他们携带的兵器采用集中保管的办法,等到离开时再还给他们。入城之后,直接由专人带到驿馆,统一安置在驿馆中歇息,每个使团的食宿都有专人负责。
北魏使团被安置在驿馆东北角上的院落里,而南汉使团则被安置在西北角上的院子里,中间相隔两栋庭院,直线距离一千米以上。很明显,这是驿馆主事有意将他们两个使团分开,令其无法私下接触,甚至在登基大典之前彼此间连碰面的机会都没有。
然而,再严密的防范总有疏漏的时候。明天就是登基大典之日,因此驿馆工作人员不免有些放松警惕,再加上他们本身就十分繁忙,由此就出现了纰漏,让有心人钻了空子,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终于在大典之前的前夜聚在一起。
亭中没有点灯。所幸皓月凌空,半个亭子都在月光的照耀之下,而亭中两人则坐在黑暗处,但并不影响视线,甚至比风灯还要明亮得多。
石桌上放着两个黑斗篷,两个身着黑衣软甲的年轻人相对而坐,稍事寒暄之后便低声交谈起来。
坐在西边的年轻人身高近八尺,正襟而坐,腰杆儿挺得笔直,说话时目不斜视,显得很有涵养,家教甚严。他很年轻,黑发垂肩,应该尚未及冠,顶多十七八岁的样子,却姿容魁伟,相貌堂堂,即使不说话也是一脸憨笑之态,给人一种谦逊且憨厚的感觉,似乎很好相处,很容易博得别人的信任。
相比之下,坐在东边的年轻人则与之相差甚远,完全没有可比性。但见他相貌清奇(丑),浓眉大嘴,塌鼻子,脸颊微胖,脖子很粗,有着极其显眼的双下巴。但凡见到这副尊容,自然而然就能想到他身材不高,事实亦是如此。
他的身高勉强七尺,体型臃肿,显示出他的物质生活不错,并且一点没浪费,全都消化吸收了。虽然貌不惊人,但是他那双小眼睛却很漂亮,明亮而灵动,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烁之中带着光亮,目光极其犀利,似乎能够看透人心。这是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也是上天对他的补偿,一副随意的相貌配上这双眼睛之后犹如画龙点睛一般,整个人的气质陡然一变,显得内敛而睿智,让人不禁猜想他是个被埋没的极有才能的智者。
低声交谈一番过后,矮胖之人轻笑道:“子恒尚未及冠就能得到令尊赐字,由此可见,令尊对你报以厚望啊!可以预见,将来执掌魏国权柄的非你莫属,在下痴长你几岁,提前向你道贺了。”
憨厚男子谦逊道:“先生过奖了。想必先生也知道,家兄早年跟随父皇征战司隶,于函谷关外的飞云渡遭遇李贼大军伏击,全军六万余将士几乎全军覆没,家兄也在厮杀之中不幸遇难。因此我就是父皇膝下的长子,理应给弟弟们做表率,此次跟随使团前来长安与先生密谈,父亲特意赐字,并嘱咐我机会难得,一定要多向凤雏先生请教,务必完成使命。
是以先生不必客气,无论汉王有何要求,先生皆可直言相告。来此之前父皇早已交待,为了促成你我两家结盟,共同抵御李贼,先生提出的所有要求,只要我魏国能够办到的,一定不让汉王失望,一切均由我全权做主。”话如其人,他不仅长相憨厚,就连说话也极其厚道。在对方还没有正式提出结盟条件的情况下,他就率先表明态度,几乎是满口答应,并且以晚辈自居,这在两国邦交之中并不多见,无异于给了对方漫天要价的机会。此举真正是极为草率,俨然没有一点谈判经验,说是幼稚亦不为过。
但是,坐在他对面的“凤雏先生”却并不这么认为,非但没有轻视他的意思,反而露出欣赏之色,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但眼底却闪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忌惮之色。很明显,他没有被憨厚男子谦卑的神态和取巧的话语所迷惑,反倒看出这位魏国世子很不简单,堪称大智若愚之人。换做其他人或许很难察觉这番话中透漏的话外之意,但他“凤雏”是何许人也,焉能不知听话听音的道理?
魏国世子称其父曹操为“父皇”,却把南汉皇帝刘表称之为“汉王”,这意味着什么?显而易见,曹氏父子骨子里不承认南汉政权,根本没把汉帝刘表放在眼里,仍然将荆州政权看做割据一方的诸侯,俨然与他魏国不在同一个级别上。正因如此,曹操的儿子才会以俯视的目光、高姿态看待此次结盟,满口答应与南汉的结盟条件。
诸君都看出来了,诚如您所想:凤雏先生就是最近升任为南汉王朝军师将军的庞统庞士元,而坐在他对面的憨厚男子则是魏国世子曹丕曹子恒。
第213章午夜魅影2/2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骁骑》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