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杀敌爆装系统 第793章

作者:董家老五

震怒的同时,藤田进一方面亲率第3师团的主力,迅速向周口这边挺进。

一边给远在南京的司令官畑俊六发去了求援电报,请求方面军司令部给予空中支援。

看完第3师团的汇报后,畑俊六这老鬼子气的脸都黑了。

将身前办公桌上的文件、水杯,纸笔等全部一扒拉,撒的满满一地。

吓得办公室之内的参谋长河边正三以及另外一个参谋副官脖子一缩,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引火烧身。

“八嘎呀路!虎贲团,又是这个该死的虎贲团!这支部队真是我大日本皇军最大的心腹之患啊!”

“这一次,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将其全歼在周口,以绝后患!

命令陆基航空兵立即起飞,轰炸周口!

重炮旅团的另外一个联队也派遣过去,尽快赶到前沿与第3师团会合。

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抢在虎贲团的援兵到来之前,给我拿下周口,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全歼城内的虎贲团。

把杨尘此人碎尸万段,挫骨扬灰。”

畑俊六咬牙切齿,似乎恨不能现在就将杨尘给抽筋扒皮了一般。

“司令阁下,现在镇守周口的是中国虎贲团,以他们以往所展现出来的实力,仅凭第3师团,恐未必能将之全歼啊!

因此,依卑职之见,为了确保万一,我们应该再增派一个师团的兵力,将驻扎在亳州的第9师团也调派过去。

如此,方才有绝对的把握,可以将虎贲团给一举歼灭之啊!”参谋长河边正三沉吟片刻,提出自己的意见。

“嗯!”畑俊六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参谋长你说的有道理!

给我电令吉佳良辅,立即率领第9师团从亳州奔赴周口,协同第3师团一起展开进攻!

另外电令藤田进,此次作战,由他担任前敌总指挥官,统一指挥第3和第9师团以及重炮旅团和坦克战车大队!

告诉他,我对他的要求只有一个!

全歼虎贲团,诛杀杨尘!”

“哈耶!卑职这就去办!”

…………

画面拉回周口县城。

杨尘命人将惨死在小鬼子手中的周口军民好生安葬、以及小鬼子的尸体给简单掩埋之后,虎贲团很快就进入了战备状态当中。

毕竟,鬼子只是暂时退走,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

而且,以杨尘的战略眼光,早就已经判断出了日军进犯周口的战略目的。

所以,处理好这一切之后。

他便将王贵、徐海浪等虎贲团重要高层聚集在一起,开始讨论对策。

“团座,你不是说小鬼子的目的是对中原地区,进行大战略迂回吗?”机枪营营长李久福通过团座杨尘之前的分析,第一个开口问道:“那之前被我们歼灭的小鬼子,为什么只有2000余人,而且基本以骑兵为主?”

“这些只是日军的先头部队,之所以以骑兵为主,就是为了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增援之前,便拿下周口!

至于小鬼子真正的主力部队,应该还在后面。

试想一下,如果这一次不是我虎贲团及时赶到,那周口县城只怕早已经被小鬼子给攻陷并占领!”参谋长王贵道。

众人点了点头,表示认同他的分析。

短暂的沉寂之后,李久福再次开口问道:“那团座,你说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是战是守?”

杨尘还没来得及表态,通讯部长姚志清便拿着电文跑了进来,对他敬礼道:“团座,战区长官部来电!”

“念!”杨尘虽然已经猜到这封电文的来意,但还是招手示意。

“战区长官部电令,周口地区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为中原最后之屏障!亦为我第五战区和第一战区数十万主力部队侧翼安全之重地。

因此,特令杨尘率虎贲团全体将士,死守周口一个星期!

中原上千万百姓之安危,以及我军数十万主力部队之安全,全系杨团长能否守住周口了。

望杨团长全力以赴,化解日军之阴谋!

另外,为了表彰你部在兰封之战和徐州之战中的战功,我已向委员长申报,特授予杨尘国光勋章一枚。

授予王贵、徐海浪、陈铭3人,青天白日勋章各一枚。

授予廖勇、刘哲平、徐明、李达、赵德全、张大力、赵三炮、李久福、姜文强、路远、马飞、孙成、管三柳、荣浩、文贤胜、耙耳朵、段鹏17人,宝鼎勋章各一枚,以此鼓励!

望尔等继续奋勇杀敌,为国效忠!”

目前国民政府的勋章制度,由高到低,分别是国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宝鼎勋章。

这其中,国光勋章乃是今年二月份才刚刚制定出来的,如今只有委员长一人获得。

在此之前,青天白日勋章就是象征着军人最高荣誉的奖章。

可想委员长对于杨尘、对于虎贲团的看中。

当然,委员长之所以授予王贵、徐海浪等人这么高的荣誉,既是为了表彰他们立下的赫赫战功,同时也是为了拉拢人心。

功高震主啊!

杨尘立下这么多不世之战功,令小鬼子感到愤怒不安的同时。

委员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杨尘一心为民,忠贞爱国,这个不假。

但他忠的是中国,却未必是党国。

这让委员长不得不提前预防,假如他日,杨尘有异心,他又该如何应对?

尤其杨尘在中国已经拥有比他还更高的声望。

若杨尘有缺点还好,最起码可以拿这些去掣肘他。

但杨尘不为名、不为利,甚至给他高官厚禄,他都不为所动。

金银钱财,在他眼中也是被视为粪土。

这样的人,如果不能为自己所用,那就太可怕了!

上一篇:朕不是宋钦宗

下一篇:大明小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