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不是宋钦宗 第420章

作者:江湖无水

到时候,要么抢掠,要么重新收税,不可能有第三条路。

商税?

道路不通,商旅绝迹,哪来的商税?

“话虽如此,岂能等到明年?”赵桓问道。

众人无言。

拖延到明年,中枢消耗太大,地方也会破坏的严重,不划算。

“敢问陛下,第二个原因。”杨时道。

赵桓起身,踱步走了两圈,道:“自从太宗后,历代先帝勇武日渐衰弱。

真宗时,契丹人南下,几乎兵临开封城下,真宗惊惧不敢应对,幸得寇准等人力挽狂澜,扶真宗亲征,方得国朝无恙。

自此以后,再无皇帝亲征,便是兵事也不再了解。

如今,各地叛不绝,外部风云变幻,可谓内忧外患齐备。

若朕一味居于中枢,如何显露勇武,如何为后世子孙之楷模?

只有御驾亲征,方能彻底平定内忧,再扫除外患,定朗朗乾坤。”

愚任起身,道:“按照惯例,皇帝亲征,当有亲王监国。

敢问陛下,意欲以何人监国?”

这话一出,众人侧目。

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皇帝亲征,有可能遭遇危险而挂掉,因此要留个后手。

这个后手,一般是储君,是故有储君监国。

皇帝挂了,储君继位顺理成章,也没什么好说。

只是如今,赵桓只有一个儿子,且未出月子,也未曾立为太子,实在是不好设为监国。

“此事,朕已经考虑日久。”赵桓道:“晋封崇国公赵谌为检校少傅、宁国军节度使、宁王,立为皇太子。

朕御驾亲征时,为保证中枢运转,设辅政内阁辅佐皇太子监国。

内阁大臣选定七人,分为首辅、次辅等,辅佐太子处理国政。”

“陛下,如此内阁权柄过大,若有变故,恐监国名存实亡啊。”罗从彦劝道。

“无妨,且听完再说。”赵桓道。

他的目的,是把皇帝的偷懒神器辅政内阁弄出来。

原历史中,明朝建文四年设立辅政内阁,初为皇帝咨政机构,仅提出意见供皇帝参考。

此时,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地位日益受尊崇,内阁的权力也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至此,内阁已经成了实际的行政中枢。

但是,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对此,赵桓当然是有具体想法的。

二百八十一 内阁

皇帝愿意做事时,内阁只是咨询机构,皇帝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做事时,那么内阁代替皇朝行使职权。

重大事情,内阁商讨,以少数服从多数形成决议,并形成政令。

不同于明朝,此时国朝虽无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

圣旨的形成,必须经过政事堂并有关各司的会签画押。

便如赵佶下旨,派遣刘法整训边军,便需要政事堂某位同意签名并画押用印,枢密院也要画押用印,方才算是一份合法的圣旨。

赵桓下旨活剐范琼等人,也要政事堂、大理寺、刑部的会签才能执行。

如此流程,便决定了内阁不能一手遮天。

明朝内阁首辅得到宫内太监配合便大权在握的情况,在本朝绝不可能发生。

可以预见的时,内阁要想大权在握,最起码要压服政事堂。

而政事堂想要保证权柄不失,必须抗住内阁的压力。

到底是东风厉害,还是西风给力,全凭双方角力。

至于皇帝,当个裁决者就好。

最重要的是,内阁人员,必须由皇帝钦定,内阁拟定的政令,皇帝也可以一言否决。

这样做,可以把皇帝从杂事琐事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处理大事要事。

当然,要是有皇帝懒政怠政,甚至如同后世明朝那些几十年不上班的皇帝,关系也不大。

反正内阁和政事堂都需要依靠皇帝才能压住对方,可以确保皇帝的权柄和权威。

最低限度来说,中枢大臣想通过控制朝政而谋反,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场的都是老油条,轻易便理解了赵桓的想法。

“陛下,敢问这内阁大学士,如何遴选?”郑居中问道。

在场众人,属他最为热切。

因为他自己也清楚,皇帝并不待见他,只是出于稳固中枢的需要,方才留他当了一把手。

想来不需要两年,就该请辞了。

按照惯例,政事堂的相公们若是退了,要么回家啃老米,要么去某个地方当知州,现在按照皇帝的设想,却有了一条新出路。

新鲜出炉的内阁,其权柄当然不可能超过政事堂,但是仍然为朝堂重臣,权力不小,影响力更盛。

所以,郑居中眼巴巴地问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