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湖无水
赵佶也知道,却没当回事。
官兵剿贼,不是天经地义的么?
而且他也知道高俅的努力,不认为区区贼寇,能杀败十万精锐。
但是,皇帝不好独断专行,免得出现万一不好丢锅,因此,赵佶问道:“对高俅提议,诸卿可有意见。”
“臣附议。”
“附议。”
“陛下英明,此次定还京东西路安靖。”
一片赞同,无人反对。
都沟通好了的,当然不会有反对。
赵桓为首招安派也保持了沉默。
倒不是说不能坚持立场,而是赵佶心意已决,朝堂也通过了,实在没必要唱反调。
这除了显得自己不拥护皇帝以外,没有半点好处。
再则,本来就是计划内的事情,没必要反对。
“啊~”赵佶打了个哈切,站起来,道:“既如此,出兵之事已定,便由高俅领殿前司诸军,并调各地兵马,凑齐十五万,前往征剿梁山贼寇。
传令沿途并当地官府提供粮草兵员,不得有误。”
“臣谢主隆恩。”高俅立刻跪下磕头。
赵佶满不在意地挥了挥手,道:“卿之心情,朕十分体恤,剿灭梁山贼寇,高达的仇恨便算是消了。”
“臣遵旨。”高俅道。
赵佶的意思高俅听的明白,那就是剿平梁山后,就不要记恨东宫了。
高俅心里如何想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会违逆赵佶。
对此,赵桓是不在意的。
不论是赵佶假意协调,还是高俅的隐藏,其实都无所谓。
出兵事情通过,赵佶又道:“诸卿可有他事上奏?”
“儿臣有事秉奏。”两道声音同时响起。
赵桓不用回头,便知道是赵楷在说话。
尚未想出赵楷要说什么,赵楷已经径直上到了前面,拜道:“父皇日理万机,诸公夙兴夜寐操持天下,儿臣十分感动。
作为亲王,享受天下供奉,亦当为天下尽心尽力。
儿臣请命,出任监军,督促高太尉剿贼事,请父皇准许。”
艹!赵桓震怒。
高俅出兵本来就是预料之内的事情,正打算借此除掉高俅,以掌控军队。
前提是,监军!
统兵主帅挂了,监军的太子接管军权,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可谓十拿九稳。
却不想,赵楷居然出来抢夺。
这夺储的心思,也太昭然若揭了。
一百六十二 偏爱太甚
“父皇容秉,儿臣有话说。”赵桓上前道。
监军事关重大,决不能有失。
哪怕东宫不能出去监军,也决不能让赵楷去。
目下,东宫势力全面占优,但是赵楷要是因为监军掌握了兵权,事情可就不好说了。
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隐太子李建成了解一下,
玄武门事变之前,可没人会想到储君位置稳固的李建成会一败涂地。
事变中,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杀当场,五个儿子一个没跑,全部人头落地,妻妾倒是活命,却沦为玩物。
赵桓可不想有一天落得哪个境地。
因此,无论如何,哪怕自己得不到监军位置,也决不能让赵楷称心如愿。
只是赵楷谋求监军的事情很隐秘,东宫没有得到半点消息,这让赵桓有些被动。
整理了思绪,赵桓道:“儿臣亦有意监军。出任监军,且儿臣身为储君,不能落于人后。”
“大哥心意可嘉。”赵楷带着笑意说道:“然我赵氏立国凡一百有六十余年,并无太子监军的前例。
反观其他,太宗以亲王身份监军甚至领军之事,不胜枚举。魏王廷美祖亦有监军或领军出征事。
亲王出征有前例,太子出征无前例,国朝惯例,祖宗遗法,岂能于我父子时改变?”
赵桓对此不做反驳,也确实不好反驳。
反对惯例,岂非把国朝不废太子的惯例也给打破了?
这可是重要的护身符,绝对不能抛弃。
“郓王所言有理。”
赵桓尚未说话,余深已经出言支持,继续道:“太子掌兵,易得内外猜忌,实乃国朝不稳之忧患,因此不能。”
“此言差矣!”罗从彦出列道:“监军者,乃朝廷钦派,协理军务,督察将帅是也。
郓王年幼无知,性格轻佻,且不通军事,如何能够监军?
若因其善加干涉而导致兵败,岂非凭白折了朝廷威风?”
“太子宾客缪误也!”赵楷道:“监军之制只是惯例,只是防止统兵将帅谋反之举罢了,无需干涉军事征战事。
本王去,只要高俅不反,其他本王不会横加干涉,通不通军事并不十分紧要。
再则,本王身份也合适。
上一篇:从火凤凰开始的特种兵
下一篇:抗战之杀敌爆装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