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 第133章

作者:西风紧

平安转头看去,见朱高煦的眼睛里反射着火把的光,刚才说话的声音、词儿都很蹊跷。

平安心里有点困惑,一时间不明白,朱高煦那么神秘兮兮地叫自己记住干甚么。平安终于开口道:“那三声炮响,害得老子好苦!竟然正好与燕师冲到一起,为何那么巧?!若非运气不好,胜败尚且未料……唉!事已至此,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朱高煦苦笑一声,又小声道:“义兄以后会懂我的话。”

……灵璧之战,北军大获全胜!官军十几万人几无走脱,三品以上武官三十多人被俘,文臣宦官百余人被逮,唯独不见了官军另一员大将何福。

天已泛白,将士们一夜未眠,但灵璧内外仍是一片热闹,欢呼声此起彼伏。空前的大胜,让所有人都没有困意。

中军大帐内,北军诸大将却一片喊杀之声,纷纷请燕王就地砍了平安!

朱高煦在人群里情绪复杂,见到如此景象,一面更觉得平安将才了得,定是让太多北军将领吃过亏,才遭此痛恨。一面又有点为平安担心,生怕这能人被砍。

但朱高煦无能为力,一切生杀大权,都在燕王手里。无论众人有甚么理由,最后的决定都是燕王说了算……因为燕王也有他自己的道理,不一定听别人的。

就在这时,燕王抬起手臂,让诸将平息下来,果然开口道:“太祖养士,而今唯剩平保儿堪用,俺不忍杀之。且将其送归北平。”

众将再也没人喊杀了,朱高煦见状,对父王的掌控力不得不佩服。

接着燕王又命人把文官、宦官一百多人全部放了,表现出了极大的宽仁!

朱高煦想起传说中燕王动不动就夷人九族的暴|戾,又见眼下燕王的仁厚作风,偶尔会有些困惑。他一直都在尝试揣测父王,却依旧不清楚燕王的内心有多深。

不过眼下燕王的作为,朱高煦倒有几分自己的理解:

燕王对付各方势力的手段,十分老练。现在靖难还没赢,于是对文官非常宽厚;因为文官在战争中的作用不是很大,属于可以暂且搁置的阶段。等燕王真正能掌控天下时,或许情况就不一样了。

燕王不是建文帝,他们最大的不同,建文会突然给自己树很多敌;但燕王不会,他会分化敌人、不让对手抱团,然后各个击破。但上位|者的用心结果,或许都是一样的,那便是维护自己的权力独断。

朱高煦前世只是个小民,学历不高,对无关生活的事也兴趣不大。来到落后的明朝后,他反而觉得自己的见识在提高……不仅是因为身在厉害人物之旁耳濡目染,而且他有个优点,便是会自己思考、不会人云亦云。

……他前世沉迷赌博,后来终于醒悟,也是因为会思考。有一次在表弟的课本上看到一个概率理论。一件事的概率,会因为重复次数太多,而趋向一个定值,就像抛硬币一样。而他作为赌|博闲家,赢的概率不超过五成,赌得次数越多,输的结局基本就注定了。这时他才醒悟,烂赌是多么愚蠢。

……

淮河南岸,盛庸望着河面,神情十分落寞。

时已至腊月初,淮南的第一场小雪早早来临,细碎的雪花飘在水面上,瞬息便不见了。雪花落在盛庸的鬓发上变得花白,他好像一下子老了很多。

“大帅,下雪了,咱们回营罢。”部将劝道。

盛庸叹道:“我忽然觉得这世上只剩一个人了。”

他很少有伤春悲秋的时候。这时武将们便劝道:“大帅有家眷亲人哩,军中那么多兄弟也还在。”

盛庸道:“其实我与平安私交不深,平燕之战以前,咱们没怎么来往。但平安一失,我却感觉世间如此寂寥!想起在北平布政使司那边,我与平安一步一骑相互呼应,本将戎马一生、所历战阵无数,却从未与人如此契合……”

“回来的文官说,平安没事。燕王待他如座上宾,好酒好菜招待着,又专门派精兵护送到北平去了。”部将又道。

盛庸摇头冷笑道:“迟早是个死字。”

平安之先父,是太祖养子,与帝王权贵们走得近;盛庸普通武将出身,却比平安更了解朝堂的争斗……正是如此,盛庸才比平安爬得快,与铁铉结盟、巴结黄子澄,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平燕大将军的头衔。

盛庸继续道:“燕逆不杀平安,实乃惺惺作态,做给咱们剩下的这些官军武将看。无论战局如何,平安都得死!”

一连两个部将疑惑问道:“为何?”

盛庸不答。

燕王战不利的可能很小,眼下官军再次大败,堪战之兵所剩无几,局面已经完全比不上平燕之战初期了。饶是燕王不利,平安也要死,那边的武将恨平安的人太多了。

若是燕王战胜……“靖难”功臣那么多人,提着脑袋造反,好处轮得上彻底站错了位置的平安?迟早被清|算腾出位置来!

盛庸有种兔死狐悲之感。但或许他的感受是错的,到头来恐怕应该平安来悲他罢?

平安家至少和大明皇室关系很好……他盛庸有甚么?恨平安的人,更恨盛庸!平安给燕师造成的危险,他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想到这里,盛庸才明白自己的伤怀,并非与平安有甚么情谊放不下,其实他根本不怎么在乎平安的死活!

他在意的是平安的才能、对朝廷打赢战争很有帮助。平安被俘,不能与他并肩作战了,这场战争更不好打。

盛庸非常不甘心,他竭尽全力才有今天的地位。战场上出生入死,背地里绞尽脑汁,但平燕之战一旦失败,这一切都会化为乌有!

他不想失去荣华富贵,失去被世人承认的光耀,更不想死。

盛庸便道:“咱们还有一次机会!半年前增调的各省卫所援兵,总算快到了。我要的是精兵!只要得到这股兵力,咱们尚可一战。”

部将忙赞道:“国难当头,最忠于圣上的,却是大帅啊!真该让军中的宦官和锦衣卫,把大帅这些话禀报回朝。”

盛庸不置可否,他如此执着为朝廷卖命,并非文官们嘴上说得什么道德大义,他是为自己争取机会。

“走!”盛庸收起那些无用的伤怀。反正过去的事已成定局,还不如多谋划以后的事。盛庸一向是个审时度势、冷静沉着之人。

他带着几个部将,拍马离开河岸。

盛庸回营后,一面写密信给驸马梅殷,叫他在东面固守城池、要津,不得让燕师借道南下。一面写信叮嘱凤阳知府徐安,将境内所有浮桥、舟船全部烧毁。接着又把军中的官吏派到淮河上游,令诸州县烧毁船只,淮河一线全部戒严。

他部署之后,便亲自巡视大营附近的河段,确定将士们把所有舟船控制住。

现在盛庸手里的人马虽众,却大部都是些乡勇和衙役组成。他从山东到淮河后,一直在招兵买马,然而对付燕师精锐,这些人马无法摆开野战!

他的考虑是,依靠淮河,能拖多久算多久。眼下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迟滞燕师南下的速度。

盛庸只待朝廷援兵到手,再寻机与燕师最后角逐!

第一百三十六章 侯府

京师下起了雪,淮南的奏章更是如雪片一样飞进皇城。

燕逆先后欲向淮安梅殷、凤阳徐安借道,想去皇陵祭拜上香,都被拒绝。燕王使者还被梅殷割去了耳朵鼻子。

接着盛庸上书,欲依靠淮河迟滞燕师。不料没过几天,燕逆便渡过淮河,绕道背击盛庸大营。盛庸军一触即溃散,大败,退兵欲往大江。皇帝遂遣大理寺卿薛岩渡江责问盛庸。

御门内,朱允炆脸色憔悴,鬓发也被他弄得有点凌乱。这时人报薛岩回京了,于是朱允炆宣其觐见。

薛岩行完叩拜之礼,朱允炆马上问道:“盛庸说能凭借淮河阻击燕师,怎么几天就败了?”

“回禀圣上,淮河上游有官员私自投敌,燕逆遂得到舟船渡河,然后东下背击盛庸。盛庸之兵不堪战,遂败。”薛岩道。

朱允炆握紧拳头,重重地放在御案上,“盛庸又上书,要径直退往大江,淮南就此拱手相让吗?”

薛岩道:“臣也当面问过盛庸。他回答,燕逆兵至淮南,人心动荡,降者必众;此时须一场胜仗,方能鼓舞军民,让观望者支持朝廷官军。但盛庸手无精兵,便欲退往浦子口城,并催朝廷援军过江,他再北上迎击燕师。”

这才多久?燕师居然要到大江了!

朱允炆从御座上站起来,来回踱着步子,脸色十分苍白。他的手有点发抖,忽然停下脚步道:“马上下旨,叫盛庸节制淮南全部兵马,严令他在淮南迎击燕逆!”

不料十天之后,便有塘报入京,盛庸率军在六合迎战燕逆,大败!他本人已径直奔大江岸边的浦子口。

上一篇:我老婆是花木兰

下一篇:唐朝好岳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