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闪烁
不然的话,黑尔不会在开战之前专程去运河视察船闸的施工情况。
设计“行省”级的时候,帝国海军就认定,大战会在其建成服役之前爆发。
只要进入战争状态,吨位与造价都不再是问题。
总而言之,“行省”级足够的大。
在外观上,“行省”级比“帝都”级大了一圈,乍一看像把“帝都”级放大了20。
抛开尺寸,两者在细节上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然,同样有很多区别。
虽然在总体设计上,“行省”级继承与延续了“帝都”级的血统,其实就是通过增加吨位解决“帝都”级上存在的问题,但是由量变所导致的质变,让“行省”级成了一种崭新的后条约型航母。
最大的变化就是舰载机的出动率。
在设计的时候,“帝都”级采用“龙江”级的标准,在全甲板状态时一次出动4到5个中队,也就是32到40架舰载机,两次全甲板攻击的间隔时间为两个小时,出动两波后至少保留1个中队的防空战斗机。
这个指标决定了帝国航母的最大攻击能力。
在此之前的所有战斗中,“龙江”级与“帝都”级发起全力攻击,一次出动的舰载机都没超过40架,一般在35架左右。
就是受此限制,使得帝国海军一直保持双航母特混舰队。
“行省”级的航空作战能力,理论上比“帝都”级提高30左右,在全甲板状态下,一次能出动40到50架舰载机,在用一个半小时进行准备之后,就能够再次以全甲板状态发起攻击。
一次出动40到50架舰载机,意味着“行省”级具备单独作战的能力。
在理论上,一支有6个中队,总共48架舰载机的攻击机群,在除掉2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之后,剩下的32架轰炸机与鱼雷机,足以给予一支中等规模舰队里面的两艘航母致命一击。
要说的话,“行省”级的设计就是围绕着这个指标进行。
因为舰载机只能够在飞行甲板上加油装弹,所以飞行甲板的面积,直接决定了一次能够出动的舰载机数量。
在实际使用中,帝国海军还早就发现,扩大飞行甲板的宽度比增加飞行甲板的长度更有意义。
结果,飞行甲板的宽度在“帝都”级的基础之上扩大了三分之一,达到了445米。
全甲板出动的时候,能够在后部停机区多摆一列舰载机,仍然交错排列的话,由2+3变为3+4。
仅此一项,最多能增加13架。
因为飞行甲板延长,起飞待命区增了两排位置,所以理论上,一次最多能出动50架舰载机。
通常情况,第一排与最后一排各空出一个机位,总共也就48架。
在理论上,“行省”级最多能在飞行甲板上系留80架舰载机,即便腾出舰首起飞区,也能系留56架。这个数量不是随便设置的,是在以全甲板状态出动后,还能保留8架防空战斗机。
关键,还有一个半小时的再准备时间。
“帝都”级至少要2个小时才能完成全甲板攻击的准备工作,而“龙江”级往往得等待150分钟。
“行省”级能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在设计的时候下足了功夫。
首先就是,采用大尺寸的侧舷升降机,能够同时运送两架舰载机,把提升舰载机的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采用大型升降机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提高了回收舰载机的效率。
其次是增设4处综合补给站,能够同时为更多的舰载机进行补给作业,缩短了舰载机加油装弹的时间。
为了提高补给作业效率,设计人员采纳海军提出的建议,把补给站的位置由升降机附近改到甲板边缘。只不过,这主要是为安全考虑,确保在紧急时刻,能够把存在安全隐患的舰载机推离航母。
此外还有,采用了性能更好的弹射器。
其实,类似的改进还有很多。
比如在舰岛的前后,以及左舷升降机前方,设了六处检修站,使得普通维护工作能在飞行甲板上进行。关键是,舰载机并非每次出动之后都要进行全面维护,在战斗中就更加不可能了。
通过这一系列改进,“行省”级的航空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在整个大战中,“行省”级的舰载机出动率都算得上是首屈一指,而且是后条约时代的标杆。
当然,“行省”级本来就是帝国海军的“理想型”航母。
在三年前,新历97年最后一天,“浦”号在浦州造船厂开工那天,白止战等帝国海军将领就对其寄予厚望。
当时,人人都认为,战争最快要到新历100年才会爆发。
按当时的设想,“行省”级将是帝国海军在战争初期碾压对手的头号主力,克敌制胜的法宝。
虽然大战提前爆发,“行省”级没赶上前期的激战,但是现在到来也正是时候。
在接下来跟强大的纽兰海军,还有并不弱小的布兰皇家海军的决战中,“行省”级必将是帝国海军的中流砥柱!
第382章 贵而无当
在旁边码头舾装的是两艘快速战列舰。
没错,就是跟首批“行省”级同步建造的“浊海”级快速战列舰。
虽然战列舰不再是头号主力战舰,但是论造价,由“旭海”级发展而来的“浊海”级几乎是“行省”级的两倍。
因为太贵,所以在大战爆发之前,“浊海”级第二批建造计划就被砍掉了。
要说,正是因为快速战列舰实在太过昂贵,所以帝国海军才在寻找替代品,也才有后来出现的远洋巡洋舰与大型巡洋舰,以及对条约型重巡洋舰进行现代化改进,通过增加高射炮来加强防空战斗力。
战斗力嘛,其实没什么好多说的。
“浊海”级本身就是“旭海”级的改进型。
在尝试着建造了两艘“旭海”级之后,帝国海军才发现,速度指标定得太低了,没办法全程伴随舰队航母作战。特别是在遭到轰炸的时候,航母的航速往往会超过30节,快速战列舰的航速至少需要32节。
为了到达这个速度,4艘升格来的快速战列舰都在第一次大修的时候,通过提高锅炉的温度把推进功率增加了15。
“旭海”级当时还在船台上建造,主体都已经建成,为了能按时交付,也就没做太大的改动。
至于其他方面,帝国海军都相当满意。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取消了后面两艘“旭海”级的订单,提前启动“浊海”级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航速至少得有32节,最好能够达到33节。
这也是跟“旭海”级比,“浊海”级最明显的提升之处。
虽然其他方面也有改进,比如增加侧舷主装甲带的倾斜角度,在不增加装甲厚度的情况下提高了等效防护效果,还通过采用深v舰型,弥补了在高速航行的时候舰首严重上浪的问题。但是总体上,“浊海”级的战斗力并没有本质的提高,主要性能指标跟“旭海”级差不多。
其实,就是因为大量借鉴与采用“旭海”级的基本设计,“浊海”级才能跟“行省”级一同开工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