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第1097章

作者:闪烁

至于“武库舰”的攻击能力,反到没有人质疑。

单纯的以舰队决战为准,“武库舰”的攻击能力超过了航母。

按照战前最后一份设计方案,1艘满载排水量45000吨的“武库舰”,能够搭载256枚射程超过15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并且在一次战斗中把这些导弹全部发射出去,对敌舰队发起超饱和攻击。

在同等情况下,由1艘超级航母搭载的舰载攻击机,只能投送200余枚射程250千米的轻型反舰导弹。受到舰载机作战半径限制,仅少数重型攻击机能对1500千米之外的敌舰队发起攻击。

显然,两者的打击能力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

至于海军鼓吹的作战效费比,在全球大战当中,特别是在决定制海权,以及战略主动权的舰队决战中,根本就不是问题,至少不是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更加不可能成为舰队指挥官的主要难题。

帝国海军与纽兰海军围绕霍瓦依群岛展开的一系列海战,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几场海战中,交战双方的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所展现出来的攻击力,可以说都是差强人意。即便是打击第52特混舰队的那场战斗,也与运气有密切关系,不然突击行动未必能获得成功。

此外,特混舰队的防御能力也有问题。

简单的说,航母的进攻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而在各重新式反潜武器的面前,生存能力也非常堪忧。

从这个角度看,帝国海军着手发展“替代型航母”与“增强型航母”,也是为了解决航母生存能力不足的问题。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用更多的篮子装鸡蛋。

可惜的是,“替代型航母”因为性能太过羸弱,肯定没办法取代超级航母,而“增强型航母”由于受到其他因素限制,迟迟没有进入到建造阶段,帝国海军也就只能继续建造超级航母。

要说的话,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薛远征”级。

虽然按照外界观点,帝国海军在第三次全球大战期间总共建造了3种超级航母,在“薛远征”级之外,另外两种是“始武”级与“白止战”级,但是严格说,后两种其实都是“薛远征”级的改进型。

之前已经提到,“薛远征”级是一种相当先进,而且非常成功的超级航母。

得益于优秀的基础设计,“薛远征”级在战场上的表现,让帝国海军非常满意。

结果就是,仅基础型号就建造了3个批次,总共12艘。

要说的话,3个批次的“薛远征”级依然存在很明显的区别。比如从第二批开始增加了综合补给站的数量,第二批的后3艘还用有“三面阵”取代了原来的对空警戒雷达,第三批减少了1根阻拦索,但是这些变化不是很明显,而且之前批次的也利用大修的机会,做了相应的进。

此外,这12艘“薛远征”级的基本性能指标全都一样,有95的零部件通用。

“薛远征”级的第一次大改,其实是从第四批开始。因为变化实在太大了,所以外界将其单独列出来,并且以首舰“始武”号的名字命名。事实上,采用帝国开国皇帝的谥号来为航母命名,足以证明该航母的重要性。

与“薛远征”级比,“始武”级最突出的变化,也就是把舰岛移到了右舷尾部,取消了原本位于舰岛后方的3号升降机,扩大了1号升降机与2号升降机的间隔距离,在两部升降机之间增设2处综合补给站,还简化了舰岛的职能,将航空作战指挥中心等部门安排到舰体内部,大幅度缩小了舰岛的面积。

显然,这些变动无一例外的全都是为了扩大飞行甲板的面积,增强航空作业的效率。

至于结果,自然是不用多说。

虽然在24小时内出动舰载机的架次,因为受到弹射器限制,没有显著的提高,但是通过优化飞行甲板的作业效率,短时间的出动能力提高了大约50,全甲板攻击状态下的出动架次,由“薛远征”级的42架提高到了54架。这就意味着,“始武”级在舰队决战中的战斗力比“薛远征”级增强了30。

可见,“始武”级其实是“薛远征”级的强化版本。

当然,建造价格也水涨船高。

主要就是,跟“薛远征”级相比,“始武”级的保障设备增加了大约3成,还采用了大量性能先进的电子设备,而在一艘航母的建造成本当中,保障设备与电子设备的占比大约为四分之一。

要命的是,很多先进设备的可靠性并不高,导致日常维护量剧增,使得使用维护成本远远超过最初的设想。

显然,高昂的建造价格就是“始武”级的最大问题。

受此影响,帝国海军也就采购了6艘。

与之相比,“白止战”级就是货真价实的“廉价版”。

也就是因为“始武”级太过昂贵,所以在订购6艘之后,帝国海军就开始寻找更廉价的超级航母。

因为是在战争时期,所以依然采用“薛远征”级的基础设计。

准确的说,“白止战”级是在“始武”级的基础上做的减法。

比如,取消了位于1号与2号升降机之间的综合补给站,以及设置在斜角甲板前端内侧的3号弹射器,用从前几艘“薛远征”级上替换下来的对空警戒雷达,替换了价格昂贵的三面相控阵雷达。

受此影响,“白止战”级的作战能力,特别是运作舰载机的效率仅相当于“始武”级的四分之三。即便是综合作战能力,也比“薛远征”级稍微弱一点,可以说是大战中最差劲的超级航母。

有趣的是,“白止战”级的舰体设计并没有太大的变动。

换句话说,在有需要的时候,随时能够把取消掉的设备,或者替换掉的先进设备全都装回去。

这反映出,帝国海军看不起这种简配版的超级航母。

只是,“白止战”级的成功之处,也就是有效的控制住了建造成本。

结果就是,“白止战”级成为了帝国海军在大战当中建造的最多的超级航母。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帝国海军分3次订购了24艘,其中14艘在大战结束之前建成,另外还有4艘在战后建成。

可惜的是,没有1艘“白止战”级进行过增强战斗力的升级改造。

在大战中,这3个级别的30多艘超级航母一直是帝国海军的顶梁柱,为取得最后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过,这也成了超级航母的绝唱。

前面已经提到,超级航母在战斗中暴露出了大量的缺陷,而且都是天生的问题,无法用技术手段解决。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超级航母在战后走向没落。

只是,在大战期间,帝国海军并没有选择放弃,或者说当时还没有能够取代超级航母的作战平台。

为了延续“航母”的生命力,帝国海军选择了最为简单,也是最为粗暴的办法。

继续增加吨位!

在继续建造超级航母的同时,帝国海军启动了代号“未来星”的“先进海上多用途作战平台”的研制工作。

该项目的核心,也就是通过扩大尺寸,搭载更先进的舰载机,以增强作战能力。

要说的话,这也不失为解决办法。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大战再延续1年,最多就2年,“未来航母”或许就有可能从图纸变为现实。

毕竟战争是推动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动力。

至于仅存在于图纸上的“未来航母”,确实超越了时代,拥有远远超过超级航母的作战能力。

只是,要想从图纸变成现实,显然没那么简单。

第211章 未来之选

超级航母的作战能力与存在价值受到质疑,往根本上讲是其作战能力相对下降,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为作战半径更远、载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舰载机提供必要的支持,难以完成难度越来越高的作战任务所致。

其实,做个对比就很清楚了。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三国第一军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