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732章

作者:剑从天降

  在将领们的指挥下,士兵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负责拖拽烧毁的战船残骸,将其拖到岸边堆积起来,为后续的清理工作腾出空间,有的则在河滩上平整土地,用锄头、铲子等工具将坑洼之处填平,确保车辆和辎重能够顺利通行。

  与此同时,军医们也在忙碌地救治受伤的将士。

  这也是苏曜大军与其他诸侯军队非常不同的一点,那即是苏曜的大军同时配备了同时代更多也更专业的军医。

  如袁绍和袁术大军,虽然不能说没有医官,但大多只是略通医术,且人数极为有限,几千人里都凑不出一个医官出来。

  这除了医生本身技术职业的特点外,也因为医生在大汉较为低微的地位。

  但凡能够识文断字者,少有人愿意去从事医生的职业。

  以至于在大汉时,医生的地位还不如方士,在士农工商的阶级里直接被划到了“工”这一级,其人员存在多依赖世袭传承与少量师徒传授,医学发展极为缓慢。

  这也是大贤良师张角仅靠加了些草药的符水就能裹挟大量流民造反的社会基础。

  在大汉朝,别说普通人得了病,都是靠免疫硬挺,就连世家大族和高官显贵,求医问药也常陷入困境。

  东汉末年,就是这样一个战争与疾病频繁爆发的时代。

  对此,苏曜也是很清楚的,疫病,往往比直接的战争杀人更加显著。

  想要天下太平,除了以武力镇压外,他还必须解决民间频繁爆发的瘟疫问题。

  故而,在他大权在握后,发展医学事业,就是他仅次于战争与经济的头等大事。

  苏曜除了在科举中加入医学科目,选拔名医,提升医生待遇和地位外,更是在洛阳城中开大医馆与医学院。

  不但每日有太医坐堂,为百姓诊病,还广收门徒传授医学知识。

  得益于近年来瘟疫不断造成的各种死难问题,已有不少读书人如张仲景那般萌生了从医的志向,一见大将军如此重视医学,立即认识到这是一个有别于读圣贤书外的有力晋升门路。

  于是乎,没多时的功夫,京师医学院便已座无虚席。

  对于这个可喜的现状,苏曜特意调来了张仲景,命其与太医院一同编纂了一册简单易懂的“赤脚郎中”医术。

  上面不深究其原理,只对流行疫情与常见的头疼脑热和外科跌打与刀剑创伤等给出了清晰且易于操作的治疗方法,快速培养了一批可以实际使用的医学人才,然后就直接投入到了参战的大军队伍中,让他们在实战中成长。

  眼下,这些军医们便在第一时间指挥士兵搭建起临时的营帐,用担架搬来一个个伤员,开始进行紧急的救治。

  甚至苏曜本人,也在等待大军登陆的空闲时加入其中,发挥自己的医术技能救死扶伤。

  “哎呦,大将军您怎么来了?”

  “咱们这可不是您这样的贵人待的地方啊!”

  军医们见苏曜亲临,纷纷惶恐地行礼。

  “都别停,就当我不在。”

  苏曜摆了摆手说:

  “人命关天,而老兵更是一支军队最宝贵的财富,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的治好他们。”

  说完,苏曜就近找了一个躺在一边不时抽搐,军医暂时顾不上的人,直接开始诊查治疗。

  得益于苏曜与众医生的努力,大量在往日战斗后可能会因感染死亡的战士们存活了下来,成为未来的助力,全军士气也大为振奋。

  而与之相比,寿春城此时刚刚得了前线的消息,瞬间陷入了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第898章 哭号震天

  “快跑,都快跑啊!再不跑怕是就来不及了呀!”

  寿春城内,人心惶惶。

  大街小巷上不乏有那消息灵通的百姓扶老携幼,带着细软匆匆逃跑。

  “哎呦,老乡,怎么回事,这是怎么回事啊?”

  一名刚从乡下来城里的老农拉住一个逃难的年轻人,满脸疑惑地问道。

  年轻人甩开他的手,急声道:“老伯,你没听说吗?魔头苏曜已经攻破了水寨,马上就要杀到寿春来了!听说他手下的兵见人就杀,连投降的都不放过。再不跑,怕是全家都要交代在这里了呀!”

  老农闻言大惊失色,手中的扁担“啪嗒”一声掉在地上:“这、这可如何是好?我一家老小都在城里啊!”

  得益于袁术孜孜不倦的反苏宣传,苏曜如今在寿春民间的形象颇为可怖。

  既然苏曜之前的功勋无法否定,袁术就在宣传中加入了很多讲述其多么多么残暴的传闻。

  比如有说苏曜攻城略地,酷爱杀戮屠城,哪怕你跪地投降他也会将降者像蝼蚁般屠戮殆尽,用人头铸京观,每克一地皆是血流成河。

  还有传言称苏曜生啖人肉又酷爱美人,连孩童他都不放过,军中常传出无辜百姓被虐杀和凌辱的惨嚎。

  总之,在袁术的刻意渲染下,苏曜在淮南百姓心中已然成了一个非常能打又嗜血成性的魔头形象。

  他的本意自然是想借着这些谣言,让百姓对苏曜心生恐惧,从而死心塌地地站在自己这边,稳固他在寿春的统治。

  然而,如今他前线大败,寿春危急,这些百姓们一下就炸开了锅,纷纷恐慌出逃,反倒给他城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寿春城守将桥蕤对此不得不严厉打击,下令封锁城门。

  这一下,百姓们是哭天抢地,城中恐惧气氛愈演愈烈,甚至爆发了一定程度的流血冲突。

  一时间,城内哀鸿遍野,哭声震天。

  郡守府内也是气氛凝重。

  “桥校尉,这样下去可不行啊!”

  郡丞忧心忡忡地看向桥蕤:

  “百姓们堵在城门口闹事,已经有数十人伤亡。再这样下去,不等苏贼攻城,咱们自己就先乱了!”

  桥蕤拍案而起:“刁民!都是刁民!传令下去,再有敢冲击城门者,格杀勿论!”

  “不可!”

  有谋士急劝道:

  “后将军临行前交代,寿春乃我根基所在。如今大敌当前,若再激起民变,内外交困之下,恐寿春危矣!”

  桥蕤握紧拳头:“你说的我又岂会不知?可若放百姓出城,苏曜那厮趁机混进来奸细,里应外合,咱们又如何是好?再者,百姓逃散,城中劳力大减,修筑城防、搬运物资都成问题。”

  “要不,咱们开城投降吧。”

  一名幕僚小心翼翼地提议,声音小得如同蚊子哼哼:

  “朝廷大军已齐聚下蔡,后将军还被拖在六县未归,我军胜算实在不大,早些投降”

  “你敢再说一遍?!”桥蕤双眼圆睁,怒目而视,猛地抽出腰间佩剑,剑刃直指那幕僚的咽喉:

  “我桥蕤深受后将军厚恩,岂会做那卖主求荣之事!若再有人言降,休怪我剑下无情!”

  那幕僚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地,浑身颤抖,大气都不敢再出一下,整个郡守府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就这时,突然一名传令兵跌跌撞撞冲进来:

  “报——梁都督败了!水寨已是一片火海,据报那苏贼大军正在加紧渡河,恐不日即到城下!”

  “什么?!”

  “怎么这么快?!”

  厅内众人如遭雷击。桥蕤一把揪住传令兵衣领:

  “梁刚人呢?我们的战船呢?有多少人逃回来了?”

  面对桥蕤连珠炮的逼问,传令兵哭丧着脸:

  “梁都督被那苏贼一枪挑死了八百艘战船,全烧了.现在只有不到三百人逃回来.”

  “废物!都是废物!”

  桥蕤暴怒之下,一脚踹翻了案几。他转向郡丞,嘶吼道:

  “快!立刻派人去六县求援!请后将军速速回师!”

  郡丞苦着脸绝望说:“六县距此近三百里路,就算现在出发,最快也要明日才能送到。而苏贼既已夺下水寨,他顺流而下怕是”

  他话未说完,又一名哨探慌张来报:

  “不好了!城外河面上出现大批战船,看旗号是.是苏字大旗!”

  “这么快?!”

  桥蕤脸色惨白,踉跄后退几步。他深吸一口气,咬牙道:

  “传令全城戒严!所有壮丁上城墙!弓弩、滚木、礌石全部就位!”

  “再派人去府库,把所有的火油都搬出来!”

  “我就不信,他苏曜还能飞上城墙不成!”

  寿春城外,苏曜的战船如黑色的潮水般迅速逼近。

  船帆猎猎作响,“苏”字大旗在风中肆意舞动,远远望去,便给人一种压迫感。

  苏曜站在旗舰船头,目光冷峻地远眺寿春城。

  这座楚国的故都,城墙高大,护城河宽阔,确实易守难攻,怪不得袁术会把这里作为自己的据点。

  如今,太史慈和关羽率领的水师已掩护大部分兵士在水寨附近登陆,正从陆路赶来,约莫傍晚便会抵达。

  而这淮河之上的水师则是苏曜和皇甫嵩等人率领的另一部分战士,他们这是乘战船走水路绕到了寿春城后,对其完成了全面封锁。

  皇甫嵩说:“攻克寿春非一日之功,依某之见,大将军不如朔水而上,先去六县驰援,这边交给我等围城即可。”

  苏曜闻言却摇了摇头:“皇甫将军此言差矣。袁本初虽被困六县,但寿春才是袁术老巢。只要拿下此处,袁术大军便如无根之萍,不攻自破。“

  他转身指向寿春城头:“况且,谁说攻克寿春非一日之功?“

  皇甫嵩顺着苏曜手指方向望去,只见城墙上守军慌乱奔走,旗帜歪斜,显然军心已乱。他若有所思道:“大将军莫非已有破城良策?“

  苏曜嘴角微扬:“传令全军,在城外三里处扎营,抓紧休息,今夜出动,随我破城!”

  然后,当夜,随着城门处轰隆一声巨响,寿春城——告破。

第899章 寿春城破

  “什么?发生了什么?!”

  “怎么回事,刚刚那是什么声音?!”

  深夜子时,寿春城南门口地动山摇的爆炸声惊醒了刚刚进入梦乡的众人。

  守将桥蕤更是惊得跳脚,彻夜未归的他正站在城楼上,愣愣的看着南门处的火光出神,根本搞不清发生了什么。

  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只看一眼,那就知道这必是火药爆炸无疑。

  没错,火药,这就是苏曜选择的破城方法。

  确实,火枪火炮,对于如今的生产力来说制造起来还相当困难。

  但如果只是黑火药的话,对于如今已掌控中枢大权,天下近半已在手中的苏曜来说,捣鼓出来甚至都不需要他动用系统的力量。

  唯一制约他生产制造的就是硫磺的获取。

  中原地区缺乏天然硫磺,工业提取又完全没有经验。

  不过好在,大汉朝时硫磺已有应用,多取于与西域诸国的贸易。

  而苏曜之前征服马腾,暂时稳定西域,打通商路后立刻就下达了采购硫磺的命令。

  在苏曜的命令下,昔日专为他经营草原马匹贸易的马嘉顿时摇身一变,与甄家商号等中原商家一起组织起了一支规模庞大的队伍,在一队兵士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地朝着西域进发。

  就在去年八月,这队伍满载着中原的丝绸、漆器、瓷器、玻璃、茶叶和纸张等商品出发,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行走西域,穿过河西走廊,换来了大量的宝石,香料,马匹以及那至关重要的硫磺。

  不得不说,为了这次贸易的顺利,苏曜等人花费了不少心血,在商队出发前便已派出快马向西域诸国发出通知,要求他们提前配合,准备商品以及派出商队,前往较为临近中原的敦煌进行交易,以缩短路程、降低风险。

  这个消息一经传到,当即在西域诸国中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古时道路难行,两汉经营西域,主要以官营商队为主,沿途设置众多驿站,堡垒,驻军控制诸多节点来进行。

  因此,来自中原的官方商队从来都是西域诸国的主要财政来源。

  然而,由于最近朝廷的内部动荡,自184年起,西北羌乱爆发,中原与西域交通断绝,商路几乎停滞,西域诸国失去了重要的贸易收入,日子过得颇为艰难。

  往日繁华的丝绸之路,如今冷冷清清,商队绝迹,各国经济陷入停滞,民生凋敝。曾经依赖中原商品的贵族们,再也难以享受到丝绸的华美、瓷器的精致。

  普通百姓也失去了通过贸易改善生活的机会,物价飞涨,怨言四起。

  甚至,由于脱离了中原的掌控和调停,西域诸国还因此爆发起了规模不小的征伐战争。

  这其中,既有野心勃勃妄图趁机扩张领土的枭雄,也有因资源匮乏为求生存而战的无奈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