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678章

作者:剑从天降

  所谓义真公指的是正是那位在苏曜之前就已威震天下的名将——皇甫嵩。

  皇甫嵩,字义真,在董卓之乱被苏曜平定后曾领命平眉坞,再立新功。

  于是,考虑其威望与功绩,在苏曜升大将军后,皇甫嵩便也顺利升迁,接过苏曜车骑将军位,成为了朝中军职仅次于苏曜的大将。

  只不过么,由于新政改革以及皇甫嵩本人汉朝老臣的立场,这个车骑将军如今已成荣誉头衔,虽然尊崇犹在,也有参朝议政的资格,但手中已无实际权利。

  不过嘛,皇甫嵩本人对此倒也没什么抱怨,从未有什么有失臣道的言行,在京中是独来独往,既不巴结苏曜谋取权势,也不参合种拂和杨彪等人的政治斗争。

  以至于,这些日子下来,皇甫嵩形如透明,不但在朝中没什么存在感,这外界更是鲜有人知晓其行踪。

  刘虞这时见皇甫嵩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郡守府中,立刻回过神来,心说这皇甫嵩怕也是遭到苏曜迫害,被贬谪或罢官,前来投奔自己,当即是大为惊喜。

  只见刘虞一把推开身边懵逼中的官吏们,握住皇甫嵩的手,激动不已:

  “义真公!天助我也!您来得正是时候!如今我幽州危急,正需要您这样的大才来力挽狂澜啊。”

  说话间,刘虞眼中满是期待,皇甫嵩的到来给他看到了一线希望,这位名将曾经平定黄巾之乱,威震天下,岂是那些小辈能比?

  刘虞如此,其麾下的一众幕僚和官吏们更是亦然,他们纷纷围拢过来给皇甫嵩见礼,一时间彩虹屁狂拍,那吹的没边,让外人看了怕还直以为这胜仗已经打完了呢。

  然而,在人群的簇拥中,皇甫嵩却是神色淡然:

  “刘使君不必多礼。”

  只见皇甫嵩轻轻抽回了被刘虞握着的双手,轻咳一声:

  “某确实是来救你的,但却不是助你御敌,而是来劝你归顺朝廷的。”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刘虞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眼中闪过一丝不可置信的神色。

  他后退一步,声音颤抖地问道:“义真公,此话何意?”

  皇甫嵩神色平静,目光如炬地看着刘虞,缓缓说道:

  “刘使君,如今天下大势已定,大将军苏曜雄才伟略,稳坐两京,天下诸侯莫敢不服。”

  “如今幽州四面受敌,继续抵抗不过是徒增伤亡,刘使君爱民如子,何必让百姓再受战火之苦?”

  闻之皇甫嵩言,刘虞的脸色骤变,其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他一双眼睛瞪得滚圆,死死盯着眼前老头,终于是失声怒吼:

  “皇甫义真!”

  “汝祖宗世食汉禄,今不思救国扶危,反为功名利禄敢做那苏贼说客,一代忠臣名将沦落至此——吾真看错人也!”

第835章 幽州,举州而降(5K6)

  且说那皇甫嵩竟然做了苏曜的说客,别说刘虞等人想不到,就连皇甫嵩自己,他在领受诏命前也是万万想不到的。

  “幽州十万大军呐,这么宝贵的人力可不能让刘虞给我霍霍完了呀。”

  之前,京师中,在得知关羽大败鲜于兄弟,攻克高柳后,苏曜是喜中有忧。

  喜的是战事进展顺利,在他的多线操作下,幽州防线崩溃在即。

  而忧的嘛,自然是这刘虞还在负隅顽抗,此必将导致大量士兵和平民伤亡,幽州的有生力量遭到重创,不但影响他围攻冀州,更给战后重建带来巨大的负担。

  于是乎,政事堂中,苏曜匆匆而来,直接就对此间诸公下发任务。

  且说随着苏曜改制,三省六部彻底取代三公九卿,完成了朝廷中枢机构的变革。

  这新设在中书省的政事堂,也就取代尚书台,成为了朝廷商议军国大事的核心场所。

  其地点与尚书台同在洛阳南宫,位于尚书台西侧,故又称西台。

  长官由太傅卢植领衔,任中书令,副长官为贾诩,任中书侍郎,另还有中书舍人、起居舍人等若干。

  不过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却是三省长官共议国政之地。

  此乃帝国朝政之中枢,也因此,这三省长官虽无宰相之名,却行宰相之实,他们共同执掌着朝廷内政的核心权力,辅佐皇帝和苏曜处理天下政务。

  因此,如今被苏曜召集到这里的除了中书省的卢植和贾诩外,还有门下省的长官——左侍中荀彧和右侍中董承,以及尚书省长官——尚书令朱儁等人。

  这些人,也就构成了如今大汉帝国决策的核心。

  “刘虞此人,虽有些迂腐,但也算是个忠义之士,若能劝降,为我所用,那是再好不过。”

  苏曜环视众人,征集方案。

  首先发言的自然是贵为太傅又领中书令的卢植。

  “大将军所言极是,刘虞在幽州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若能将其劝降,幽州之地可迅速平定,且能为我所用,实乃上策。”

  卢植微微颔首,捋了捋胡须,沉稳说道:

  “只是刘虞性格刚直,素来又以汉室宗亲自居,今女帝临朝,刘氏诸侯不满者众,各地世家对我等推行的新政亦多有抵触,想要劝降刘虞,怕不容易。”

  “太傅说得是。”

  朱儁点头说:

  “只是刘虞虽刚直,但也并非蠢人。”

  “如今我军势如破竹,幽州已陷四面围攻之境,他若继续顽抗,只会徒增伤亡。若能晓以利害,或许能让他回心转意。”

  “尚书令所言有理。”

  荀彧点头赞同:

  “不过刘虞乃儒家名士,重义轻利,只是晓以利害恐不足以打动他。”

  “若想说降此人,还需从忠义二字入手,让他明白,如今大将军推行新政,并非是对汉室的背叛,而是为了实现天下大义,让百姓安居乐业,这与他心中所追求的汉室复兴的目标,本质上乃是一致。”

  “而我等朝廷,更是大汉正统所系,女帝临朝也是顺应天命,绝非外界所传那般大逆不道。”

  “如今四海纷争,唯有大将军辅佐今上,推行新政,才能重整朝纲,还天下太平盛世。”

  “刘虞若能明白这一点,再辅以我大军威慑,当能放下成见,为了天下苍生,归降于我等。”

  “文若分析得透彻。”

  卢植点头说:

  “可这刘虞身处幽州,久居一隅,或许对朝中局势和新政的理解有所偏差。我们还需选派一位能言善辩且威望甚高之人前去劝说,方能事半功倍。”

  “那么该派谁去好呢?”

  苏曜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在经历了之前的几次清洗之后,在场诸人基本就是硕果仅存的德高望重之辈。

  但是显然,这些人都各有各的任务,没工夫往幽州跑一趟。

  再说了,当朝宰执们亲自出门当说客,朝廷还没到那么落魄的时候,苏曜丢不起这个人。

  一时间众人面面相觑,屋内陷入了一阵令人牙酸的沉默。

  就这时,贾诩忽然站了出来,拱手道:

  “大将军,臣有一人推荐,或许可担此重任。”

  苏曜眼前一亮,问道:“哦?文和有何高见?”

  贾诩缓缓说道:“臣以为,车骑将军皇甫嵩,乃是最佳人选。”

  “车骑将军?”

  “义真公?!”

  贾诩此言一出,众人皆是眼前一亮。

  皇甫嵩乃一代名将,威望颇高,连董卓都不敢加害,乃是汉室名臣的代表。

  而车骑将军又是重号将军,位比三公,地位尊崇,皇甫嵩又与刘虞素有交情,实乃出使说降的最佳人选。

  “不过皇甫将军年事已高,今已远离朝堂,他会愿意担此重任吗?”

  朱儁面露疑惑之色。

  皇甫嵩因为威望太高,讨董之后就被苏曜束之高阁了,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不过大家也能理解,毕竟再怎么说老将军今年都年近七旬了,荣养起来,让他踏踏实实的衣锦还乡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因此皇甫嵩对于这个待遇也没什么不满,既不提要求,也不说抱怨,每日点卯上朝,朝堂议事时,他大多安静端坐,少有建言,对于近年来的朝堂纷争也是绝不掺和。

  如今,说降刘虞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

  不但路途遥远,还要穿越敌境,最后谈判中若是激怒刘虞,还有可能当场丧命。

  这个任务,他能接受吗?

  老老实实等退休不香吗?

  这么大年纪了,还要担这个风险?

  这确实是个未知之数。

  因此,苏曜决定亲自走一趟,来看看这个老将军有没有什么要求。

  然而,让苏曜意外的是,皇甫嵩在得知来意后,竟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

  “大将军放心,某虽年迈,但也知天下大势。”

  “如今国家危难,汉室衰微,战乱频仍,百姓苦不堪言。”

  “刘虞身为诸侯,对抗中央,置万民于水火。某虽不才,愿为大将军分忧,劝说刘虞归降,以解幽州之困,还百姓平安。”

  甫嵩目光坚定,神色从容。

  苏曜微微颔首,沉声说:

  “老将军深明大义,苏某感激不尽。”

  “此番前往幽州,危险重重,还望老将军多加小心。若能劝降刘虞,君便是大功一件!”

  “大将军言重了,某此去,定会尽力而为。”

  皇甫嵩抱拳行礼。

  “不可!”

  “父亲,万万不可啊!”

  车骑将军府。

  在送走了苏曜后,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立刻出言反对。

  他满脸焦急,快步走到皇甫嵩面前,扑通一声跪下,眼中满是担忧:

  “父亲,您年事已高,本应安享晚年,那刘虞性情执拗,如今又困兽犹斗,此番前去幽州,危险重重,稍有不慎便会性命不保,您怎能以身涉险接下这么个差事?”

  “孩儿实在不忍,请父亲重新考虑,辞去此差吧!”

  “坚寿,起来说话。”

  皇甫嵩皱着眉头,伸手扶起儿子:

  “为父明白你的孝心,可如今幽冀百姓再陷战火,苦不堪言,为父若能劝降刘虞,便能使幽州早日恢复太平,拯救万千生灵,为父又怎能因个人安危而退缩?”

  “父亲,这天下纷争不断,您已为汉室操劳一生,何必要在这暮年之际再卷入这危险的局势中呢?”

  皇甫坚寿仍不死心,眼中含泪说道:

  “您就安心在府中颐养天年,让那些年轻力壮之人去为朝廷效力吧。”

  皇甫嵩长叹一声,缓缓踱步,目光望向远方:“坚寿,你不懂。”

  “为父深受汉室厚恩,如今汉室虽历经波折,但复兴汉室,救百姓于水火,乃是为父一生的志向。”

  “苏大将军推行新政,虽手段激进了不少,但你应当也听得到,城中百姓和那些学子们的交口称赞.”

  “那都是些寒门和贱民罢了。”

  皇甫坚寿当即反驳:

  “世家子弟们,还有朝廷的官吏们,那怨声载道者可是数不胜数啊!”

  皇甫嵩瞪了儿子一眼,他哪里能不知道呢?

  京中多世家,均田令和科举制无疑重创了他们的利益,京师之中说风言风语的世家子弟那却是是不知凡几。

  可是

  “穷人和寒门就不是百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