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剑从天降
第768章 敌军大败,王匡授首
河内郡守府,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王匡跪在地上,浑身颤抖,声音带着哭腔,眼中满是恐惧与绝望。
苏曜手持佩刀,冷冷地看着他,眼中没有丝毫怜悯。
“饶命?王太守,你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苏曜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你阳奉阴违,意图谋反,如今证据确凿,还想苟活于世?”
王匡闻言,脸色惨白,连声哀求:
“大将军,下官一时糊涂,求您网开一面,饶我一命吧!”
“我愿献土归降,交出河内所有的钱粮,归顺大将军,从此忠心耿耿,绝不再有二心!”
苏曜冷笑一声,道:
“王太守,且不说河内本就是我大汉领土,都这个时候了,你以为自己还有资格跟我谈条件吗?”
王匡闻言,脸色愈发惨白,他颤抖着嘴唇,几乎说不出话来。
他深知,自己如今已是穷途末路,再无任何退路可言。
于是乎,就在说话的功夫,王匡突然脸色一变,恶向胆边生,抽出腰间佩剑就往苏曜怀里冲。
他王匡好歹也是因勇武入大将军何进幕府的人物,拼死一搏的勇气和力量还是有的。
此刻猝然发难,他速度极快,抱着决死的勇气想要和苏曜一命换一命。
不过,他哪里知道,自己自信的偷袭在苏曜眼里却是如同稚子弄剑,可笑至极:
“你就这点本事?”
苏曜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身形未动,只是轻轻一抬手,便用两根手指夹住了王匡刺来的剑尖。
紧接着,王匡眼中还尚未被惊骇填满,他就是眼前一黑,被苏曜一掌打晕,瞬间面门朝下,如倒栽葱般栽倒在地,不省人事。
“太守!”
“王太守!!!”
张承等人惊慌大喊,然而周围那些兵士看着苏曜却各个都是畏缩不前。
“不想死的话就把武器丢下,老实投降。”
苏曜目光扫过那些惊惶失措的河内兵士,一声喝令:
“否则,格杀勿论!”
他的声音冷冽如冰,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那些原本还心存侥幸,试图顽抗的河内兵士们,在苏曜的目光扫视下,纷纷颤抖着手,将手中的武器丢在地上,跪倒在地,表示投降。
张承见状,心中一沉,知道自己再也无法依靠武力来对抗苏曜了。
原以为这位大将军只是武勇盖世,没想到这次他突袭河内竟然还能使出这等奇策。
区区两百骑,竟然打的他们还没反应过来就丢了主帅。
如此智勇双全之人,焉是他能抵挡?
如今王匡已败,再坚持下去也只是徒劳无功,白白浪费了性命。
“大将军,下官张承愿降。”
张承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来,向苏曜拱手行礼道。
这个名字苏曜没有听过,不过这不要紧。
打晕了王匡后,他正好需要一个有点号召力的人去喊话那些河内兵士,让他们缴械投降。
毕竟他只带来了两百人,虽然这些锦衣卫大多是他亲兵精锐,但是武艺与他自然不能相提并论。
如今在这郡守府中进行硬抗那数千贼兵的绞肉战,那自然是越快结束牺牲越少。
于是乎,苏曜点了点头,一摆手就立刻让张承去劝降贼兵。
“我军败了!投降不杀!”
“太守完了!快投降啊!”
“战斗结束了!”
“所有人都放下武器!”
吵杂的声音郡守府中回荡。
那些原本还在负隅顽抗的兵士们,听到张承的喊话后,纷纷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作如释重负状。
刚才,苏曜在郡守府中大开杀戒的一幕他们每个人都看在眼里,早就自知不是对手。
他们之所以还在战斗,除了本身热血上头和执行命令的本能外,更关键的还是苏曜一路狂奔,直追王匡而去,没有管他们这里的人。
如今,听说太守王匡已经落败,还被苏曜生擒活捉,他们最后的心理负担也完全解除,一个个的都放下武器。
府内的战斗结束了,府外的伏兵们得知内情后自然也不会例外。
在张承和郝萌的喊话下纷纷垂头丧气的放下了武器,接受锦衣卫的收编。
处理完投降的兵士后,苏曜命人将王匡抬出来,绑在郡守府的大堂之上。
此时,王匡已经悠悠转醒,看到自己被五花大绑,周围全是苏曜的亲兵,顿时面如死灰。
自知死罪难免,王匡破口大骂,不过苏曜自然不会理他,直接让王凌和司马朗两人现场审理王匡谋反一事。
锦衣卫与御史台两位主官联手办案,效率极高,不到半个时辰便将王匡种种罪行一一梳理清楚,证据确凿,无可辩驳。
王凌将卷宗往桌上一丢,朗声言道:
“王匡,你身为朝廷命官,本应恪尽职守,忠君爱国,却心怀异志,意图谋反。”
“你勾结诸侯,不朝不贡,还意图劫持谋害大将军,其罪之大,罄竹难书。”
“如今证据确凿,你还有何话可说?”
王匡双目赤红,披头散发,怒喝道:
“成王败寇,我王匡今日虽败,但你们也别想好过!”
王匡挣扎着,试图挣脱绳索的束缚,但无奈锦衣卫的绑缚极为牢固,他只能徒劳地扭动着身躯,发出最后不甘的吼叫。
在他看来,苏曜以权压人,乱政改制,是比王莽还要坏一万倍的人。
他败就败在离苏曜太近,猝不及防,部下郝萌又无耻背叛。
自己这次虽然兵败身死,但是天下人都看到了你苏曜的真面目。
王匡只不过是第一个反对的,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很快,席卷天下的浪潮就会将他淹没!
而如司马朗和王凌这般助纣为虐之徒,到时候也必将被千刀万剐。
王匡说的振振有词,慷慨激昂。
司马朗则是冷哼一声,签字画押,就地下令将其推到菜市口斩首。
很快的。
河内郡城的百姓们便惊讶的发现,就在这短短不到半天的时间里,那被斩首之人就从大将军苏曜变成了河内太守王匡。
随着王匡的人头落地,河内郡,这个洛阳北方屏障就这样在一日之内便被苏曜拿下。
第769章 河内克复,三权分立
河内,乃是中原大郡。
其坐落于黄河北岸,人口稠密,经济繁荣,北缘太行山,东邻冀州,自先秦以来就是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尤其是在东汉,由于关中没落,首都东迁,三河之地被朝廷重点经营,是朝廷的主要税源与兵员产地。
河内郡的收复,对苏曜来说,不仅意味着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税收来源,更象征着他对洛阳周边地区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什么?王太守兵败被斩?”
“怎么会这么快?!”
“那大将军不就只带了两百人来吗?”
河内郡辖内的朝歌县令一脸震惊。
随着消息的传播,王匡的迅速败亡,就如同一块多米诺骨牌,很快在河内郡内引发了连锁反应。
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世家大族、郡内官员还有各地县令们,纷纷见风使舵,宣布归顺朝廷,表示愿意配合苏曜的各项政策。
苏曜深知,河内郡的平定只是开始,想要真正稳定朝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对地方的控制。
于是,他立刻着手对河内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首先,苏曜废除了河内郡原有的太守制度,分行政、司法和军事三权。
行政权归郡长,司法权归郡丞,军事权则交由当地卫所指挥也就是本地卫军中郎将负责。
这三者皆由朝廷直接任命,且相互制约,共同维护河内郡的稳定与发展。
郡长负责郡内的日常行政管理和民生事务,确保政令畅通,百姓安居乐业;郡丞则负责司法审判,维护公平正义,打击违法犯罪;卫军中郎将作为当地卫所主官,行兵帅分离。
平时,他们在地方屯田练兵,寓兵于农,守屯结合,以最大限度节省兵粮消耗。
战时,他们则接受中央大将军府的调令,由派出的统兵将帅带领,执行作战任务,负责抵御外敌,开疆拓土。
这样的三权分立制度,不仅加强了朝廷对河内郡的控制,也有效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可能导致的腐败和滥用职权问题。
同时,苏曜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机构,由锦衣卫与御史台的分署负责,对地方官员的政绩和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考核。
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仅加强了朝廷对河内郡的控制,也极大地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至此,即便苏曜不在此地,河内郡再想如王匡这般,凭太守一念之间就行割据之事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了。
苏曜深知,制度的变革只是基础,真正要让河内郡长治久安,还需要有一批忠诚可靠、能力出众的官员来执行这些政策。
因此,他在挑选河内郡的官员时,可谓是煞费苦心。
这些官员有的是他曾经的部下,有的是在讨董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勇士,还有的是吸纳接受的来自朝廷中的精英。
郡长牵招,乃是刘备的挚友,之前随苏曜闯荡辽东,在讨董之战中也屡立战功。
不过,由于苏曜麾下能征善战者众,而且兵员从未满编,牵招在军职的晋升上速度就显得慢了一些。
这次收复河内,苏曜知牵招文武双全,出师名师,故而直接把牵招转职郡长,掌本地行政。
牵招接过郡长的任命,心中既感激动又觉责任重大。
他深知,河内郡作为中原大郡,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如今自己能够肩负如此重任,为苏曜大将军分忧解难,为百姓谋福祉,这是他梦寐以求的机会。
“大将军,牵招定不辱使命,定当竭尽所能,治理好河内郡,为大将军分忧!”牵招单膝跪地,双手抱拳,向苏曜郑重承诺。
苏曜微笑着点头,拍了拍牵招的肩膀,道:“牵郡长,我相信你的能力。河内郡的未来,就交给你了。”
除了牵招外,苏曜还任命了宋宪为当地卫军中郎将。
没错,郝萌没有拿下这个职位。
虽然郝萌确实帮助他拿下王匡,但是苏曜认为,这家伙是被自己突入帅帐后才顺势而降的,忠诚度存疑,远不如自己并州的好兄弟们来的值得信任,还需要在未来继续证明自己。
于是乎,河内郡当地军事长官的正职就落到了宋宪身上。
不过郝萌作为河内本地大将,苏曜也没有亏待,让他继续担任原职校尉,作为宋宪的副官,两人一同掌管河内军务。
最后,河内掌司法的郡丞一职的人选,苏曜也没有太费脑筋,直接委托给朝廷让他们选派一个精通汉律的官员。
在任命了这些重要官员后,苏曜还特意召集了河内郡的各级官员和世家大族代表,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会议。
会议上,苏曜首先阐述了朝廷对河内郡的改革措施和未来发展规划,强调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和治理的重要性。
接着,他鼓励各级官员和世家大族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共同为河内郡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以及敦促鼓励众人,积极参加日后朝廷举办的科举考试等等。
这时候,之前归降的张承和苏曜带来的司马朗就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两人身为河内本地知名世家,其以身垂范的支持起到了良好的表率。
不支持也不行。
上一篇:谍战:开局偷听心声,识破日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