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185章

作者:剑从天降

  自己理都没理他,莫名其妙就被坏了好事不说,还被擅自敌视了。

  如今有此机会,可一石数鸟,他许攸岂能放过?

  看着那意气风发的许攸,袁绍颇为无语,只觉得这损友要害老子,顿了顿,绷着脸言:

  “何其难也!”

  许攸看着这个好谋无断,临到头总是发怂的同学,大摇其头。

  是的,许攸的意志非常坚定,他很清楚,眼下距离成功就只差一个袁绍了:

  “本初莫慌。”

  “废立这等大事,自然要有多方保证才可实施。

  “某已想到一驱虎吞狼之策。”

  “进可一举废昏君,诛宦官,还天下以朗朗晴空,助本初位极人臣。”

  “退可剪除王芬,洗牌冀州,为本初某一个日后的王霸之基!”

  “什么?”

  袁绍眉头一挑。

  对于那进可废昏君的话,他现在不抱太大期待。

  但这个退可除王芬,谋王霸之基的论调,他很感兴趣。

  许攸作为他的好友,早在数年前两人就一同讨论过,若是未来天下大乱,应当如何谋一立身之基。

  他们讨论的结果很明确,效光武故事。

  冀州土地肥沃,民丰物阜,乃九州之首,号称“天下之重资”,昔年光武帝正是有了冀州为根基,方能横扫天下,再续大汉天地。

  故而袁绍在利用身份交往天下名士的同时不但一直都很重视对冀州豪杰的笼络,也把很多袁家的门生都派往了冀州任事。

  而那王芬又是谁呢?

  此人乃冀州刺史,早年便有大名于天下,更是在中山国相张纯背叛后,很快稳定了局势。

  其在任上不说大展宏图吧,倒也算干的有声有色。

  那张纯张举的叛军在去年举兵以后便因为惧其威名,舍近取远,北上攻蓟县,焚烧城郭,虏略百姓,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阳终等。

  可谓是直接一口气打穿了幽州,收叛匪和乌桓兵共有十数万。

  据说面对如此势大的叛军,那王芬却夷然不惧,甚至多次挑衅,严斥那伪帝张举,被天下人誉为北地的豪杰,国家之栋梁,可谓是声威卓著。

  但偏偏的,对于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家来说,此人和他们却偏没什么关系。

  若是此人一直坐在冀州刺史的任上,那袁绍以冀州为根基的谋划根本就是水中捞月,徒劳无功尔。

  “子远当真除的掉此人?”袁绍眼中精光一闪而过。

第232章 怂与莽

  袁绍现在与苏曜作对的胆子没有,但是能借人之手,除掉这碍眼的王芬,为以后可能的变乱扫清障碍,袁绍却是兴趣满满。

  如果这王芬真的能起兵。

  那不管这次废立成行与否,他袁绍都是血赚不亏。

  自古罪极莫过谋逆,一旦王芬的谋逆之罪做实,不但牵连他家族,那些随他起事的冀州官吏也必然都遭到朝廷的雷霆清洗。

  届时,他袁绍便可以利用袁家的权势,大大方方的往冀州安排自己人了。

  于是,看到袁绍动心了的许攸便详细的讲述了一下自己的谋划。

  原来,在袁绍与许攸等人立下诛宦废帝的大计时,许攸便一直在外奔走,寻找机会。

  而在之前,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奥援,那便是名誉天下的冀州刺史王芬!

  而许攸所做的事情也很简单。

  对身为名士楷模的王芬,许攸则使那故太傅陈蕃之子陈逸和来自青州平原的大术士襄楷一同去往王芬府上做说客,以天象之事说动了王芬。

  “天象显示不利于宦官,黄门、常侍这回定会被诛灭夷族!”

  闻名天下的大术士襄楷此言一出,陈逸便跟着鼓动。

  而那位名噪天下的王芬王使君就这样被一番捧得脸红心热,高兴的说:

  “若果真是如此,某愿代天下人行之,驱除他们!”

  “今上昏聩,宠信宦官,致天下大乱,朝纲不振。”

  “某观合肥侯,天资聪颖,德才兼备,有圣王之姿,当可取而代之!”

  “子远的谋划,二位怎么看?”

  送别了许攸,袁绍回府后立刻召集了手下心腹谋士逢纪和何颙,商议这泼天的大事。

  相比于一直在外奔走的许攸,逢纪和何颙则一直留在京中。

  他们二人在听到袁绍的询问后,相互对视了一眼,然后由何颙先开口:

  “子远所谋,描画的未来很好,若能功成,对天下自大功一件。”

  “但,借外兵行废立,古来成功者寥寥。”

  “大汉四百年天下,不管是霍光还是王莽,莫不是掌握了中央方才能行得废立之事。”

  何颙说完,逢纪也言道:

  “那冀州使君王芬,虽然名满天下,但却是个只懂埋首经海的意气之辈。”

  “仅凭天象之说就能被鼓动行次大事,以他这般飘忽的性格,又怎么可能办成废立这么大的事情呢?”

  “此等角色,只可利用,而不可依仗!”

  袁绍听了频频点头,许攸这次太急了。

  按照原计划,他们是应该抓紧控制京师的兵权,以此为根基来行那大事。

  现在突然搞出了个借外兵废立那也罢了,还有由他在中枢策应,此事的危险性一下子就大大提高了。

  尤其是,现在皇帝身边还有那个苏曜在,等闲武力根本难以破之。

  “二位所言甚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啊。”

  袁绍冰冷的面色略有不甘。

  “本初也无需直接拒绝。”

  逢纪又说道:

  “既然有人要当那出头椽子,那就由他去吧,我等静观其变即可。”

  “不拒绝,又如何静观其变?”袁绍疑惑。

  “如此这般.”

  于是乎,得到袁绍默许的许攸便美滋滋的离京,前往冀州王芬处共同谋划大事。

  在路上许攸还以王芬的名义修书一封给曹操,邀请这位宅在家里的老同学一同举义。

  不过,这一次曹操的反应比袁绍更直接。

  “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

  伊尹是心怀至忠的诚意,又据有宰相的权势,位列百官之上,所以废立皇帝,才会计划得成,完成废立。

  及至霍光,他先受武帝托国之重任,又凭借皇室宗亲的地位,且内有上官太后秉政的权重,外有群臣同心的大势,再加上昌邑王刘贺即位没多久,没有贵重宠幸的人,朝中也缺少同心的官员,所以霍光计策施行便宜迅速,事情完成就像摧枯立朽。

  如今,各位只见到古人成功的容易,没有看清当前的困难。

  各位好好想想,你们结众连党,与“七王之乱”有什么差别?合肥侯的地位,比起吴王刘濞、楚王刘戊怎么样?而且你们现在做的乃是非常之事,希望按照意愿成就大事,简直太危险了!”

  “啧,曹孟德你个怂包!”

  许攸暗骂一声,也不以为意。

  冀州兵士乃天下之最,现在于高邑附近驻扎,可直接征发的精兵就有两万余,其州内可披甲之人则更有百万之众。

  只要王芬开始行动,一切都会好的!

  于是,日升月落,连绵不休,一晃十数日过去。

  就在王芬许攸等人的阴谋逐渐发酵时,皇帝北巡祭祖的准备也已经做的差不多了。

  一份份随行名单被确立,被点到臣子那各个是与有荣焉,纷纷做着出行准备。

  而苏曜作为被皇帝钦点特许的臣子,以关内侯的地位,得到三十名私人随从的名额,同时因为骑都尉的职位,他还承担了部分随行护驾的职能。

  大将军府下令,着其在部曲中挑选五百人的护卫队,随驾北巡。

  这一下,对于随行的人选苏曜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要带谁去面对接下来那许攸和王芬刺王杀驾的阴谋。

  最终,苏曜做出决定。

  这五百人全带骑兵,其中军候成廉领亲兵赤云骑士约百骑;

  百将吕布,以汉骑骑都身份,再领三百由军侯徐晃带领的并州骑士;

  五百将金方严,以胡骑骑都身份,领百余胡骑,充当斥候游骑。

  在家里这边,军司马张辽和统领步兵的军侯杨奉、屠川一同留守京师。

  在苏曜做出这个决定后,还发生了一点小插曲。

  那便是徐晃与吕布的斗将!

  “来吧,徐军侯!”

  “吕某以百将身份任骑都,知伱心中不爽。”

  “然则,关内侯既然让吕某来带你们,那便容不得这军中有二心者!”

  “今日,我等便以这戟斧说话,决一高下吧!”

  京师城外的驻军营地内,吕布方天画戟一插,在众骑士面前邀战徐晃:

  “若你能赢,吕某今日便跪在关内侯面前,请他收回成命!”

第233章 徐晃战吕布

  “吕百将大可不必如此”

  徐晃抱着斧子,额头流汗,但他的眼神中并无惧色,反而透露出一种沉稳与坚毅。

  是的,徐晃并不怯战,而是有自知之明。

  且不说那首次相逢,在太原界休县激战中,徐晃已经在城墙上亲眼目睹了这吕骑都指挥骑兵的卓越才能和勇猛战力。

  就单说他一个降将的出身,又哪里是可以和这些并州军的嫡系将领可比的呢。

  更何况,他现在统领的这些骑士,都是经过吕骑都精心挑选带回的并州骑士。

  而且眼前这位吕奉先,在过去似乎还有关内侯长辈的身份?

  虑及以上种种,徐晃觉得自己平稳落地,顺利融入新环境已是万幸,而这次还能实领到这么多兵,更是惊喜万分了,哪里还敢在这并州军面前去挑衅这个声名显赫的吕骑都呢?

  然而对于徐晃退让,吕布却毫不领情。

  徐晃哪里知道呢,这并非他的问题,而是吕布自己过不去自己的坎。

  在吕布看来,这徐晃不过河东一鼠辈,上次见面还是老老实实跪在他们旁边。

  如今这再相逢,却在官位上足足高了他两级!

  虽然那苏小子让他带了这些骑士,在实权上是大于这个河东鼠辈的,但是,吕布心里却依然不服,依然别扭。

  他要用手中的方天画戟亲手证明自己!

  “多说无益,我辈武人,自当以刀剑来说话”

  吕布掂起方天戟,翻身上马大喝一声:

  “拿起武器,且上马与某大战一番分个高下出来!”

  徐晃闻言,心中一震,他没想到吕布会如此咄咄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