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204章

作者:红茶配可乐

  【君臣上上下下,都没有动力和意愿对外扩张。】

  【曾经努力过,结果往外扩张风险太大,差点被灭国。】

  【自然也不愿意再积极进取的扩张。】

  【但从军事经济文化,以及高光时刻纸面数据等多方面的考量,齐国在整个战国时期进入前三是当之无愧的。】

  【第二名自然就是楚国了。】

  【楚国的底子也很好。】

  【在春秋时期就是仅次于晋国的大诸侯。】

  【从春秋时期开始,楚国就长期占据着国力排行榜的第二名。】

  【第一名轮流坐,第二名始终是楚国。】

  【楚国的人口,长期超过六百万,甚至超过七百万,经常是战国的第一名。】

  【其领土,不仅包括许多当时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南方领土。】

  【也包括淮泗地区和部分的黄河流域的膏腴之地,人口密集资源丰富。】

  【最恐怖的,是楚国的无敌的战略纵深。】

  【别的国家比如齐国,被打一波就一蹶不振。而楚国被打了N波,反而还能在战国后期迎来复兴。】

  【达到楚国在战国时期的巅峰。】

  【在整个楚国八百年的历史中,多次遭遇惨痛失败,被吊打。】

  【国都沦陷的情况都有!】

  【但每次楚国都能够打回来,并且在一次次看似被晋国吊打、被吴国吊打、被魏国吊打,被秦国吊打的过程中。】

  【反而是越打越强。】

  【楚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兵力众多。】

  【其军事实力飘忽不定,经常能够问鼎中原打的其他诸侯国叫爸爸。】

  【但其他诸侯国想要崛起,基本上也会拿楚国刷战绩。】

  【相比赵国。】

  【楚国的综合国力更强,能够支撑更大规模的更长时间的战争。】

  【相比齐国,楚军的作战能力,战斗意志又比齐国强。】

  【单看这些纸面数据,就已经注定了楚国的整体实力在战国七雄中至少是前三名的地位。】

  【在高光时刻上,表面上看楚国的高光仿佛以春秋居多。】

  【战国时期的楚国好像没有太高光的时刻。】

  【但实际上,楚国在战国时期灭国无数。】

  【一度竞争春秋霸主的越国,被楚国灭亡,残部被打回了原始社会。】

  【而引发宋国、齐国灭亡的淮泗诸侯,也都被楚国纳入囊中。】

  【更是一口气打入齐国腹地,在秦国开始统一天下的战争之前,一度让自己的人口数据和秦国持平。】

  【以战国后期楚国的实力。】

  【他的国土纵深、人口、军队数量等等,即使和嬴政开始东出之后的秦国相比,也是完全有自保能力的。】

  【而最后,秦国灭楚之战。】

  【也是当时的顶级名将王翦,动用全国六十万的兵力,打了一场国运之战。】

  【才把楚国给拿下。】

  【除了国土、军事、经济等硬实力。】

  【在文化的软实力领域,楚国也是战国一绝。】

  【别看楚国,在当时被中原诸侯视作蛮夷。】

  【楚国也骄傲地自称:我蛮夷也!】

  【但其实,楚国的文化水平在战国时期甚至可以竞争第一。】

  【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同样也是国力的一部分,有助于扩张之后的消化。】

  ……

  【第一名自然就是秦国了,这也是毫无争议的。】

  【秦国在春秋时期的存在感挺足。】

  【但到了春秋后期的秦国,已经沦为了二线诸侯国。】

  【长期被晋国压的喘不过气。】

  【好在三家分晋,给秦国腾出了巨大的战略空间。】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实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开始成为一线的诸侯国。】

  【吞并了巴蜀之地,拥有了一个大粮仓之后,秦国的实力就隐隐约约地成为战国第一名了。】

  【对于这个毫无争议的战国时期最强国家,想必都已经不需要再多赘述了。】

  天幕视频到此结束,古人们都是看得津津有味。

  虽然不少对历史,对军事有研究的古人们,对先秦时期春秋战国的历史,已经研究的比较深刻了。

  但看到后世的总结和归纳。

  还是让不少历史爱好者古人,感觉颇有趣味。

  有一种通过后人的视角,来逆向了解史书的韵味在。

第203章 喀秋莎登场!列宁格勒保卫战!

  众人还在回味,刚刚关于战国七雄的视频。

  而天幕上又响起了,一阵熟悉又急促的音乐。

  听到音乐声,以及在音乐中传出来的那些演讲的声音、摩托车轰鸣的声音。

  霍去病甚至都不需要抬头。

  就知道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了。

  “很好,终于又轮到德国队上场了吗?”

  “之前莫斯科保卫战的天幕视频结束之后,我也一直在想当时的苏德战争局势。”

  “通过当时的战线图可以得知。”

  “德军依然是战场上的强势一方,接下来德军新的进攻将会更加的迅猛,更加的准备充分。”

  “不过苏联的抵抗意志,也确实超乎了我的想象。”

  “今天的天幕如果继续的话。”

  “应该会是德军大举进攻,但遭遇了开始熟悉战争的苏联军民的强力抵抗。”

  “德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让苏联付出更惨重的代价。”

  在霍去病兴奋的猜测当中,天幕也开始了讲述。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苏联大片领土。】

  【大军兵临列宁格勒城下。】

  【但列宁格勒军民顽强抵抗,挡住了北方集团军群的大举进攻。】

  【德军在强攻失败之后,开始了对列宁格勒的全面封锁和包围。】

  【列宁格勒城内物资短缺。】

  【在这座英雄的城市里,一曲抗德悲歌正在上演。】

  天幕上。

  首先出现了一群正在打扫战场的德军。

  这些德军围绕着一辆奇怪的卡车,正在指指点点。

  【德军对奇怪的战利品感到疑惑,因为这乍看之下绝不像一个火炮装置,更像是管风琴。】

  【但其实,这是装备了火箭弹的作战卡车,是苏联的新一代武器。】

  天幕上也给出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以及具体的参数。

  【BM-13型火箭炮,又称喀秋莎火箭炮。】

  【这是一款具有显著特点的多管火箭炮,以卡车为底盘,安装8个导轨式发射架,可挂载16枚M-13型固体燃料火箭弹,战斗射程达8500米!】

  【它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苏联沃罗涅日兵工厂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

  【弹径132毫米、滑轨长5米、弹长1450毫米、弹重42.5千克、初速每秒70米。】

  【十六管联装,一次齐射,可以在10秒之内,打出全部16枚132毫米火箭弹16枚。】

  【喀秋莎威力巨大,并且运载车与发射车合二为一,具备很高的机动性。】

  【能够迅速转移阵地或进行快速部署。】

  ……

  粗略介绍了大名鼎鼎的喀秋莎。

  画面一转,战场上出现了大批车载火箭炮。

  这些被天幕标注为喀秋莎的火箭炮,发出尖锐的轰鸣声。

  极速的连续发射,无数的炮弹覆盖了整片战场的天空。

  爆炸性的喀秋莎火力,覆盖了所有人的视线!

  即使是丝毫不懂军事的人。

  也能看出。

  喀秋莎火箭炮的威力十分惊人。

  其实喀秋莎的造型,许多古人看的懂。

  觉得和弩车、投石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很显然,威力不是一个档次的。

  南宋。

  岳飞就一边摸着自己军中的床弩,面带放松的笑容,说道:

  “这喀秋莎火箭炮,还真是一样好物。”

  “高速集中大量喀秋莎,对敌人的聚集区域实行大规模的覆盖。”

  “且不论杀伤能力的多少。”

  “最起码能够阻断一波攻势。”

  “从而对整个战局,都实现有利的影响。”

  “苏联方面拿出了好武器。”

  “德国方面有应对手段吗?”

  而明朝。

  崇祯看到喀秋莎的恐怖威力。

  瞬间就觉得红衣大炮都不香了。

  “喀秋莎的火力,这才叫真正的火力网啊!”

  “大明若是有此等神器,何愁闯贼不灭?”

  而且崇祯还注意到,弹幕似乎也很喜欢喀秋莎这种武器。

  《喀秋莎yyds,慈父的管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