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55章

作者:鱼羽渔钰

  但也或许是因为顾熙的年龄还小,这件事竟没引起过大的波澜。

  十一岁的天子;

  十一岁的侍中。

  哪怕两人已经通过铲除窦氏展现出了一些手段。

  但还是不免给人有些儿戏的感觉。

  对于旁人暗中的心思,刘肇与顾熙两人自然都不在意。

  或许真的就是因为年少,两人可谓是将何为意气风发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封赏之后,他们第一件要做的事,自然便是集权。

  这也算是每个皇帝的必修课了。

  明帝继位之时做过。

  章帝当初亦然。

  只不过是因为有着顾康的存在,并没有那么明显。

  但刘肇现在显然需要大刀阔斧。

  他本就是年轻的天子,再加上窦氏的专权,他需要重新立下天子的权威。

  顾熙确实是个天才少年。

  在顾氏的这种特殊教育环境之下。

  顾氏的子弟几乎都对于当前朝局如何有着自己的见解。

  他显然是早已经思考过不止一次这个问题,直接便给刘肇提出了几个方案。

  ——首先,便是施恩于天下。

  自大汉再兴至今。

  历光武、明帝、章帝。

  三代贤君于天下百姓心中都有着很高的地位,他们每一个都做出了利民之事。

  刘肇如今年龄确实还小。

  但正是因为如此,若是能行利民之策,于天下人心中威望也会迅速上升。

  其次,便是于朝堂。

  顾熙道出了如今察举制的问题。

  其实这已经是当前大汉十分明显的问题了。

  自顾康出世之后,整个大汉的国力都在不断提升,这人口自然而然的也是快速增长。

  各个州郡之中人口本就不等。

  在这种快速增长之下。

  每年各郡举孝廉二人的政策显然便有了极大的不公平性,提议为察举改制。

  这件事确实是一件大事。

  刘肇在短暂沉思之后,便直接召集了群臣。

  因为之前清洗过的关系,如今的大汉庙堂,质量之高实在是远超旁人想象。

  顾良、袁安、丁鸿、刘方等一系列名臣。

  对于这种显而易见的问题,他们自然也早都看了出来,纷纷表示支持。

  这本来就是对所有人都没坏处的事。

  并且,群臣对此进行了更为细致化的调整。

  甚至还涉及到了人口更少的边疆地带,制定出了更加完善的改革。

  虽然一切看似并未有什么很大的改变,但却又完全变了。

  这或许就是因为顾氏存在的影响。

  使得刘肇夺权提前了整整两年,并保护住了更多的名臣。

  且顾康的思想如今在整个大汉早已普及开来。

  天下士人多数都在追求顾康那般的务实精神,这让整个大汉的行政效率都提升了不知道多少。

  而如今的大汉也远比原本历史之中强盛了不知道多少。

  就在这种状况之下。

  当整个朝廷都开始重回正轨,并且天子还有意继续惠民之时。

  整个大汉便会迎来一场迅速的爆发期。

  “陛下有明帝之风。”

  这是随着朝堂重入正轨后,群臣对于刘肇的评价。

  他可谓是完全继承了刘庄的勤政。

  甚至比刘庄还要更加勤政。

  亲自批阅奏折。

  并且对整个尚书台进行了改制,设立“尚书台六曹”,细化中央行政分工,更加提高效率。

  还完善了明帝时期的考核制度。

  不仅仅下令让群臣举荐贤才,亲自考核,同时又对举荐之人的才能用亦是无比注重。

  刘肇与顾熙两人,就如同是刘庄与顾康两人的模版一般。

  而两人也恰恰都有着追逐自己先人的目标。

  他们在保留了章帝宽容执政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于吏治,相继派出御史巡查地方,严惩贪腐官员。

  这致使整个朝堂上下的气氛都渐渐有了变化。

  行政速度的提高,彻底扫空了整个大汉朝堂自顾康离世之中渐渐生出的陈旧之气。

  当然,庙堂内的争斗同样也不会少。

  ——随着袁安于永元五年逝去。

  这个顾氏目前于朝堂上地位最高的盟友一经逝去,顾良便迎来了不少的针对。

  顾良为官多年。

  群臣都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且也不愿意看到顾氏再次回到光武、明帝时期的那般。

  但他们终究还是小觑了顾熙。

  在现在这般年纪之时,就连顾康都不一定比得过顾熙,更何况是旁人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相比顾良只想着安稳的性格,顾熙是有着棱角的。

  或是因为少年意气。

  顾熙的锋芒甚至都比当初入朝堂之时的顾康还要锋利。

  顾康还会留手。

  但他不会。

  且顾熙的政治手段同样非凡。

  他似乎是从刘肇身上学来了一些经验,善于收买政敌府内那些下人们的人心。

  通过其内部来瓦解政敌的攻势,并给予致命打击。

  并且顾熙的道德底线亦是十分灵活。

  他善于利用顾氏与天下的声望,抓住政敌的漏洞。

  就这么数次之后。

  整个朝堂之上竟然就真的渐渐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感觉到了顾熙的可怕之处,同时也意识到了刘肇对于顾熙的看重。

  毕竟庙堂争斗这种事。

  无论双方手段如何,做出判决的只有皇帝。

  “圣眷”再次降临顾氏。

  这几次的争斗已经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点,自然便不会再有人引火上身。

  就在这渐渐安定的朝堂局势之下。

  在这一生的最后几年,顾良竟然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

  他是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平日里小心翼翼才能面对的烽火竟然都被自己的儿子扛下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顾良竟难得的感觉到了轻松。

  ——永元七年,八月。

  顾良薨世。

  相比于前两代顾氏人而言,顾良的功勋实在是差了太多太多。

  自然不会造成多么大的动静。

  不过或许是因为想给顾熙施恩,亦或是因为顾良曾经多次的反窦,刘肇还是想要给顾良上一个谥号。

  哪怕是平谥亦可。

  但这件事,不仅仅是群臣反对,甚至就连顾熙等顾氏子弟也都反对。

  现在的大汉可还没有沦落到谥号都随便取的那种地步。

  而顾氏子弟则都是因为顾良的临终遗言。

  顾良不想因为自己,拉低了顾氏两代先人的功勋。

  对此,刘肇亦是无可奈何。

  不过他却还是给顾良办了一场盛大的丧事,也算是表达了对顾良这一生的肯定。

  皇帝都让步了,群臣们自然也不会再反对了。

  而且相比于当初的顾康而言。

  群臣们对于顾良的态度,实在是要好上太多了,一一前去祭拜。

  但顾熙自此之后,却更加的勤奋了。

  他似乎在心中记住了此事。

  想要以儿子的名义,让顾良同样于史书之上散发光芒。

  他就如同当初的顾康一般,相继与刘肇提出各种政策,并加以施行。

  他们二人都算是深受顾康学问的影响了。

  自然是以治国为主。

  ——于边疆之地提倡开垦;

  又减免商税,促进整个中原之地与西域的贸易往来;

  减免灾害之地的税收;

  继续扩大太学,甚至于各地开办官学;

  甚至还借困户耕种及耕牛;

  这一桩桩的政策,可谓是彻底唤醒了大汉的国力,时间仿佛真的就回到了明帝时那般,国力再次开始飞速上升。

  刘庄顾康当初打下的根基太稳固了!

  至永元十一年之时。

  短短数年时间,大汉的人口便已经突破了五千万大关,耕地更是突破了七百万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