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9章

作者:见月明

  现在还不是收拾毛骧的时候。

  他要利用毛骧,将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全部砸碎,为朱标的改革扫清障碍。

  效果是很显著的。

  金钞局能这么容易就被地方衙门接受,就得益于此。

  不过这些还不够,明知道朝廷要提振百姓对宝钞的信心,还有人敢私下打压从中牟利。

  说明杀的还不够狠,地方依然有势力在试图对抗朝廷。

  他要将这些统统撕碎。

  处理毛骧,至少要等到税务革新之后。

  到时候由太子出面,将毛骧及其党羽收拾了,再改组锦衣卫。

  他将获得朝野的一致称赞和支持。

  这么做会让自己落下骂名,可那又如何?

  咱就是要为标儿扫清障碍,将一个完整的大明交给他。

  将来他一定会比咱强,会成为人们口中的圣君。

  咱的乖孙也是,肯定是明君。

  说曹操,曹操就到。

  他刚想到这里,就听孙福在门外小心翼翼的道:

  “陛下,太孙来了。”

  朱元璋脸上的阴霾消失,换成了宠溺:

  “哎呀,乖孙来了,快进来。”

  朱雄英脚下生风,一溜烟来到他身边:“皇爷爷,您找我呀。”

  朱元璋慈祥的道:“皇爷爷也没什么事情,就是想看看你。”

  “对了,最近你爹要有大动作,你多往他那里去几趟。”

  “好好看,好好学,会让你受益无穷的。”

  “我已经和叶先生说好了,你不用担心他那里。”

  朱雄英兴奋的道:“要开始兑换宝钞了吗?”

  朱元璋点点头,又摇摇头:“不全是,你爹要做的事情比这还大。”

  朱雄英有些惊讶,比这还大?那是什么事情?

  朱元璋又说道:“如果有什么不懂的,你就去问问陈景恪。”

  朱雄英先是不解,马上就醒悟,这是要自己充当传话筒。

  可为何不直接问陈景恪呢?

  朱元璋也没有解释,朱标自然会去找陈景恪讨论,这么做其实是为了培养朱雄英。

  在传话的过程中,他也会下意识的思考。

  从而加深他对这些问题的印象,有助于他的学习。

  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而不是直接教。

  是因为有些问题晦涩难懂,学起来也很枯燥。

  通过这种方法,能让教学变得更有趣一些。

  又检查了朱雄英的课业,老朱结束了这次谈话。

  拿出自己刚才写的那幅字,递给朱雄英:

  “将这幅字给陈景恪吧,就说是我送他的。”

第116章 君臣之道

  “好字。”

  看着眼前的这幅字,陈景恪脱口而出。

  因为小时候没读过书,后来又是当和尚又是讨饭,最后又当兵打仗。

  很多人都下意识的认为,朱元璋的字也就是一般。

  事实上并非如此,他的字写的非常好。

  不亚于许多书法家。

  “笔锋犀利、骨力遒劲,这字当成传家宝都足够了。”

  “只可惜……要是有陛下的落款和印信就好了。”

  看着品头论足的陈景恪,朱雄英嘴巴张了又张。

  这明显是皇爷爷用来敲打你的,你心中就没有一点芥蒂?

  咱们上午才在酒楼见过方孝孺,皇爷爷下午就写下了这四个字。

  说明他在时刻监视你,你竟然也不生气?

  朱雄英真的有些看不懂了,他都替陈景恪不平。

  救了你的孙子,又救你媳妇,还给你全家治病,还毫无私心的将学识传授出去。

  结果就换来了你的怀疑和监视?

  只是尝试换位思考,他都觉得自己受不了了。

  陈景恪竟然还能和没事人一样,实在看不懂。

  看着怏怏不乐的朱雄英,陈景恪放下那幅字,笑道:

  “想不通?”

  朱雄英直接说道:“想不通,别人被这样对待,会出于无奈假装无所谓。”

  “但我能看的出来,你是真的毫不在乎,甚至乐在其中,我想不通。”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君有君道,臣有臣道,大家都恪守其道,方能长久。”

  朱雄英眉头紧皱,君主就能随意怀疑臣子,监视臣子吗?

  这也不符合为君之道吧。

  陈景恪有些头疼,这事儿还真不好解释。

  再三斟酌之后,才开口说道:

  “衡量一个君主是否优秀,看的从来都不是私德,而是他的政绩。”

  “汉景帝性格暴躁凶厉,因为下棋发怒,就砸死了吴王太子,依然不影响大家对他的评价。”

  “唐太宗也有弑兄杀弟囚父的行为,依然不妨碍他是明君典范。”

  “秦皇汉武有着诸多暴行,大家依然称他们是有为之君。”

  朱雄英头脑一片混乱,不对啊,不对啊,叶先生不是这么说的。

  我看的史书上也不是这么说的啊。

  可是,我为什么又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呢?

  陈景恪知道他为何会如此,或者说找大儒当老师,这是必然的结果。

  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

  他决定,趁此机会好好的给朱雄英讲一讲,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免得他也成为儒家口中的仁君。

  “做人的标准和为君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做人,我们不能随便恶意揣测他人。”

  “可是一名优秀的君主,从不会把臣子的忠诚,寄托在个人操守上。”

  “在权力面前,人心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一旦品尝过权力的滋味,就很少有人能再保持不变。”

  “所以一名优秀的君主,不是用人不疑,而是不给臣子背叛的机会。”

  “有时候你越是器重一个人,就越是不能给他犯错的机会。”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好像确实有那么点道理啊。

  就好像边军,后勤绝对不能掌握在边军将领手里。

  难道是朝廷不信任将领吗?或许有。

  但真正的目的,就是不给将领造反的机会。

  这是一种双向保护。

  既保护了国家安全,也保护了将领。

  “我自大一点说,我拥有的知识独步天下。”

  “换成任何君主,都会怀疑我,害怕我造反。”

  “不怀疑我的君主,反而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这个时候,派人监视我就成了必然。”

  “而我知道有人在监视,就不会去做有违臣道之事,从而保全自己。”

  “所以陛下派人监视我,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呢?”

  朱雄英情不自禁的点头,可……为何总觉得怪怪的呢。

  “你认为陛下送这幅字,是为了敲打我,但我认为是陛下给我的定心丸。”

  “君子慎独,只要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可高枕无忧。”

  最后这句话算是昧良心说的,可在朱元璋的监视下,还当着朱雄英的面,他能怎么说呢?

  总不能直接说,你爷爷老阴谋论玩家了,从来不信任人。

  那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当然,他上面这番话也不算是胡扯。

  不是他有奴性什么的。

  既然到了皇权社会,就要遵守这个时代的规则。

  给皇帝讲人权,那不是不屈,那是傻缺。

  让朱雄英成为一个务实的皇帝,比让他成为所谓的仁君,要强的多。

  宋朝的仁君多,可宋朝什么样子大家都清楚。

  明朝后来也出过几个仁君,然后他们仁慈的后果有多严重,大家也都看到了。

  朱雄英终于被他说服,重重点头道:

  “原来如此,景恪你放心,我一定不会给你犯错的机会的。”

  ???

  陈景恪一脸问号,我给你说这么多,合着是让你来对付我的是吧?

  这一番对话,自然也毫不意外的,落入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他很是满意。

  他满意的结果就是,马皇后邀请陈景恪的母亲冯氏入宫叙话。

  然后马皇后非常喜欢冯氏,特意赐下一座宅院。

  如果是朱元璋或者朱标这么做,肯定会引起群臣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