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51章

作者:见月明

  这种事儿你们爱咋咋滴,咱才懒得管,咱现在只对工业化感兴趣。

  朱标则不然,他很清楚这个限制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不过他并不是直接反对,而是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总不能随随便便就设置个年龄限制吧?

  陈景恪说道:“以前人们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出仕一条途径。”

  “朝廷也需要用出仕为饵,来拉拢安抚天下贤才,以防止他们将学问用在作恶上。”

  法家称之为‘利出一孔’,说白了就是只给你提供一条上升的途径。

  好处是可以将全国的力量集中在一处。

  秦国的耕战政策,就是这个思想的最好体现。

  而且通过这种方式,将百分之八十的资源,分给百分之二十的人。

  底层人想要资源是吗?那就从其他底层人手里抢。

  你抢不过别人是你无能,不是我们统治阶级不给你们机会。

  统治阶级就可以通过这种办法,分化底层,让底层没有办法团结起来反抗。

  “但这么做有个缺点,整个社会的人才全都挤在这一条独木桥上。”

  “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不利于百业的发展。”

  “大明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百业兴旺的时代。”

  “各行各业想要发展,都需要大量人才为之努力,尤其是工业化更需要海量的人才。”

  “反过来说,百业兴旺也为各种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就不用再死守科举这一条路了。”

  “法家的‘利出一孔’思想已经不再适用,想要百花齐放,就得做到‘利出百孔’。”

  “限制科举年龄,是最直接有效的引导。”

  “到了年龄还考不中的人,就必须选择别的道路。”

  “这些人都读过书起过智,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能为那个行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朱标陷入沉思,陈景恪说的这些东西,确实是他从未考虑过的。

  关键是,这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

  有才华的人都来挤科举这座独木桥,肯定会导致无数的人才被浪费,也不利于百业的发展。

  引导有才能的人,去从事其他行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

  他眉头紧皱,说道:“强行限制年龄必然会遭到朝野的反对。”

  “引导的办法很多,没必要非用这种激烈的手段。”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士农工商,士为第一,这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并且这种思想也是华夏思想的一部分。”

  “除非我们从根本上对华夏思想做出改变,否则出仕拥有都是第一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很多人唯一的选择。”

  “不要低估那些读书人对出仕的渴望。”

  “他们可以抛家弃业、抛妻弃子,用一生来追求出仕的机会。”

  “这既是对家人的不仁,也不符合先贤思想。”

  “朝廷设置科举年龄,反而是合乎礼仪的表现。”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等他消化的差不多了才继续说道:

  “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些人空耗大半生,五六十岁才中举。”

  “这些人皓首穷经,多不通俗务,想要理政治民需要数年时间学习。”

  “可他们已经垂垂老矣,哪还有什么时间?”

  “这些人中举,除了挤占一个名额,还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多大的价值?”

  “反过来说,四十岁虽然已经不年轻了,但还有二三十年人生。”

  “在这个时候放弃科举,转去别的行业,尚能有一番作为。”

  “既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家人和自己的负责。”

  朱标终于被说服,同意了这个改革。

  不过他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此法对那些年龄大的读书人殊为不公。”

  “我们就以洪武十年为界线,在此之前出生的人,无需遵守这个年龄限制。”

  “在此之后出生的人,超过年龄不得参加科举。”

  对此陈景恪自然不会反对,以哪一年为界其实都无所谓。

  只要年龄限制能落实就可以了,不在乎多两年少两年。

  接着他又提出了几条建议,比如将基础算学纳入所有分科的考试。

  这次朱标就没有反对了。

  他很清楚算学在新政里的作用有多大。

  算学知识已经成为对官吏的基本要求。

  这里说的是基础算学,不包括微积分之类的。

  中等、高等数学确实有点太为难他们了,在理科彻底普及之前考这个也不现实。

  科举的章程大体上就这么定了下来。

  朱雄英并未直接对外宣布,他要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而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

  时间不知不觉来到年底,各部门都开始进行汇总。

  锦衣卫也不例外,杜同礼也送回了几大车的卷宗,全都是今年转向行动的成果。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人命。

  官吏们看到这些卷宗,犹如看到了眼中钉肉中刺。

  新一轮的弹劾开始了。

  事实上针对杜同礼的弹劾,始终就没有停过。

  弹劾的内容也就那么些,嚣张跋扈、草菅人命、破坏经济、制造冤假错案等等。

  区别是,弹劾的比较轻的时候,朱雄英懒得理会。

  弹劾的比较重,他就会抽那些人一记耳光,让他们消停点。

  像现在这般大规模的弹劾,大半年来还是第一次。

  除了杜同礼和他的部下之外,桑敬等人也同样被弹劾。

  消息传出后,民间的贤良和文学们也沸腾了,纷纷上书要求严惩他们以平息民怨。

  迟钝的人会以为,这不过是一次例行弹劾。

  敏感的人已经察觉到,反扑来了。

  贾思义第一时间找到陈景恪,虽然什么都没说,但大家都懂他想说什么。

  陈景恪只是告诉他:“淡定,现在不是他们读书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年代了。”

  “还搞反扑那一套,他们想多了。”

  还有一点他没有说,以前朝廷搞什么大行动,初衷是为了维护皇权消弭不稳定因素。

  等不稳定因素解决了,那么办事儿的人就成了不稳定因素。

  皇帝往往会将其处死,既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又平息了民愤。

  这次大明的专项行动不一样,初衷就不是为了维护皇权,而是为了解决社会风气下滑的问题。

  他的行为就不是为了维护一小撮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是正义的。

  当然,这次行动也确实维护了皇权的稳固,但只是附带的作用。

  既然是正义的事业,又怎么可能轻易搞清算呢?

  虽然新法和新思想已经普及,但很多人已然习惯于用老思维思考问题。

  以为可以发动很多人进行反扑,将主持者给清算了。

  只可惜,他们的计划注定是要落空的。

  这里面牵扯到统治阶级权术思想转变,不方便对其他人讲。

  即便贾思义是锦衣卫副指挥使,也是他的心腹,陈景恪依然没有将这一点告诉他。

  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时代变了。

  贾思义虽然不太懂到底哪里变了,可从陈景恪的态度他就能看出,杜同礼不会被清算。

  于是就放下心来。

  不过为了预防蒋瓛遇刺的事情再次发生,他还是给杜同礼写了好几封信,让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同时还派了锦衣卫保护其家眷。

  -----------------

  大家都知道,皇帝肯定不会那么轻易就妥协。

  但没关系,就是一个拉扯的问题而已。

  在他们看来,用一个人的命,来平息这次的事端是很正常的事情。

  也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常用手段。

  甚至之前老朱也用过,比如杀毛骧。

  现在朱雄英反对,也只是为了面子,为了和群臣拉扯罢了。

  所以他们也没想太多,继续弹劾就是了。

  声势越大越好。

  只是他们绝没有想到,皇帝并没有和他们拉扯,而是直接拉了闸。

  都察院右都御史、吏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以及其下十余位中枢官员,或被罢官,或遭贬谪。

  这些人要么是弹劾的主导者,要么是核心成员。

  他们被处置,弹劾的声音顿时被压制住,群臣皆惶恐不已。

  谁都没有想到,皇帝竟然不按常理出牌。

  更没有想到,朱雄英的手段也如此激烈。

  大家这才回想起,虽然之前那几次大动作,朱雄英表面上没有参与,但背地里处处都是他的身影。

  再回想他登基后的行事风格。

  虽然没有和朱元璋那样铁腕,却也是雷厉风行。

  尤其是一旦做出什么决定,就绝对不会更改,即便面对群臣的反对也会坚持到底。

  只不过他并不会直接和群臣硬掰手腕,而是采用更柔和的手段来推行自己的命令。

  果然,皇帝兼具了圣皇和太上皇的特点,也比两者更难对付啊。

  这还不算完,朱雄英在朝堂上当众表示。

  桑敬和杜同礼执行的是朝廷的命令,认为专项行动有错的,先弹劾内阁,再弹劾皇帝。

  内阁七学士也站出来表示,他们是在执行朝廷的决议。

  如果专项行动有错,那也是内阁和群臣的错,不能将罪责归咎到他们身上。

  如果认为他们贪赃枉法、草菅人命,那就拿出铁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