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月明
徐膺绪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开入口,就提出了一个条件。
谈判可以,先把日本人交出来。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一来卡洛斯不同意。
二来日本遗民人虽然少,可战斗还是很强的,他们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将对方得罪死。
前提条件达不成,谈判自然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不过徐膺绪也没有将话说死,只说此事还得回国请示大王。
于是谈判就此搁置。
总之,这场大战就此落下帷幕。
安西也彻底进入了两极对峙的时代。
-----------------
大明。
专项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自从杜同礼和桑敬打开突破口,全国各地的行动都变得顺利起来。
被以各种罪名抓起来的人,数以十万计。
这些人中间,罪行恶劣的被当做典型处死,其余人全部被发配到诸侯国为民。
下滑的社会风气肉眼可见的好转,一时间大明变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起来。
人权相关法案,也从纸面上走进现实,并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并使用。
人权二字也随着行动的开展,深入人心。
就在一切欣欣向荣的时候,来自安西的情报被送入了紫禁城。
第593章 尾声(一)
洛阳城西,几辆马车在田间小路缓慢行驶。
老朱掀开马车的帘子,探头看着半人高的殷米(玉米)田,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看看这庄稼,长的真壮实,这化肥真是好东西啊。”
马娘娘也高兴的道:“是啊,增产一倍还多,这下再没人反对打造工业体系了。”
老朱有些不高兴的道:“那些人就是太迂腐,什么数据问题,成本问题……”
“竟然还有人说没有先例,会坏了人心。”
“咱看他们就是因循守旧,无法接受新事物。”
“不,他们就是非蠢既坏,光想回到以前那老一套。”
“也就景恪总想用事实说服他们,换成咱早就一声令下,不愿意干的全都滚蛋。”
马娘娘笑道:“景恪这是给后人立规矩呢。”
“做什么重大决定,都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
“在数据面前还不肯改的,那就是非蠢既坏,把他们罢官也是合理合法的。”
“否则都学你一拍脑门想干啥就干啥,坏事儿的概率比成事儿的概率还要大。”
老朱不高兴的道:“咱现在就一致仕老头,发发牢骚都不行了吗。”
马娘娘笑道:“好好好,是我错了,你就好好发牢骚吧。”
后面一辆马车上,听着爹娘拌嘴,朱标不禁露出了微笑。
再看向地里的庄稼,他就更开心了。
化肥真是个好东西啊,唯一的缺点就是成本太高了。
有多高呢。
一亩地的农作物产量加起来,不够制造化肥的成本钱。
这也是很多人反对的借口。
现在粮食是够吃的,甚至还有极大的富余,完全没必要在这方面大动干戈。
不如弄点实际的,比如修铁路。
因为钢铁产量、成本等各方面因素,铁路的修建速度非常慢。
到现在为止加起来也就一千五百里左右,而且都是围绕洛阳修建的。
这玩意儿的好处是肉眼可见的,群臣都希望能多修一点。
至于化肥……确实是个好东西,但高昂的成本决定了它华而不实。
关键是,围绕它打造一整套的工业体系,需要投入的资源更是看不到头。
很多人就觉得没必要。
还有些人觉得,可以慢慢来,不用着急。
对于这些人的迂腐短视,老朱恨不得亲手操刀把他们给剁了。
就连马娘娘都觉得,这些人迂腐的过分。
反倒是陈景恪一点都不觉得奇怪,还反过来劝他们放宽心。
没办法,前世满清都被按在地上摩擦了,还有大把人反对洋务运动呢。
明朝这会儿,有人反对工业化就更不奇怪了。
在很多人看来,我们都已经是最强了,何必再折腾呢。
好好的享受盛世不就行了吗。
万一折腾不好弄巧成拙,大家历史风评都会跟着降低的。
对于这种人,没必要太较真。
将他们排除在决策层之外,让他们去干一些安民的活儿就行。
然后慢慢的用新式官吏取代即可。
这一大片属于皇庄,也是化肥试验田。
走出数里,来到了普通百姓的农田里,多也是种的殷米,很少有其它作物。
现在北方的农田,夏秋季主要种植棉花和殷米。
至于原本的各种豆类,因为产量原因逐渐被放弃了。
但也不是彻底放弃,豆类能养地,每隔两年都会种一季豆子的。
这里的庄稼长势,明显比试验田差了很多。
又走出很远,看到了一大片殷薯地,一群百姓在地里翻瓜藤。
老朱从车上下来,走到一位头发都不剩几根的老农面前,说道:
“老哥高寿啊。”
那老头笑道:“八十有三了,老弟看起来有六十?”
老朱大笑道:“哈哈,老哥这可猜错喽,咱都七十六了。”
老头说道:“那老弟这身子骨可硬朗啊,一点都看不出来。”
老朱乐滋滋的道:“家里不愁吃喝,儿女孝顺,人开心了可不就显得年轻吗。”
“对了,老哥都这么大岁数该颐养天年了,怎么还自己下地干活啊,莫不是家里有困难?”
老头摆摆手,说道:“哪有什么困难,正如老弟你说的,吃喝不愁儿女孝顺,日子好着呢。”
老朱疑惑的道:“那你这……”
老头指着庄稼,笑道:“对咱老百姓来说,有地有粮就是颐养天年啊。”
“当年哪敢想这样的日子……”
老头和老朱一起回顾了当年的苦日子,说的两人眼泪汪汪。
老头擦了擦眼泪,说道:“哎,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听这些了,”
“我和他们说这些,他们就觉得啰嗦。”
老朱安慰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日子,他们觉得啰嗦,说明现在日子好过了,这是好事儿啊。”
老头连忙点头附和道:“那现在日子确实好过,这都是圣皇他老人家英明啊。”
老朱心里别提多得意了,瞅瞅,咱就是这么得民心。
不过他也没忘了正事儿,接着问道:“我看周围人家都不种殷薯了,这是为啥啊?”
提起此事,老头骂道:“还能是啥,福享多了嘴刁了呗。”
“嫌殷瓜不好吃,慢慢的就不种了,都改种殷米了。”
这时旁边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插话道:
“贵人您别听我爹瞎说,主要是殷薯不耐储存,自家吃不完又不好卖,慢慢的种的人就少了。”
“大家也不是不种,就是地头边角的地方种一些就够吃了。”
那八十三的老头怒道:“屁的不耐储存,就是懒。”
他儿子连忙说道:“是是是,就是懒,就是懒。”
老朱顿觉好笑,打抱不平的道:“老哥,这咱得说你两句了,你儿子说的有道理。”
“殷薯虽然高产,可确实不适合当主粮。”
“灾荒年景多种点应急救命尚可,现在是大好的年景,种一点当辅粮就好了。”
“正经吃啊,还得是五谷才养人。”
那老头的儿子笑道:“就是,不过大家都不种了也好,我家种的就好卖了。”
老朱若有所思的道:“这也属于分工了,他们专门种殷米棉花,想吃殷薯的找你们采买一些。”
“你们多种殷薯,可以卖给有需要的人家,大家都方便。”
老头的儿子笑道:“对对,就是这样,省的地里种好几样,来回照顾还麻烦。”
闻言,老头又嘀嘀咕咕说他们懒云云。
老朱心下莞尔,接着又问起了肥料的事情。
一提起化肥,老头和他儿子就兴奋的不得了。
“侯爷那是天命贤臣,辅佐圣君的。”
“隔壁皇庄的地就用了侯爷肥,那庄稼生长的,真让人高兴啊。”
“就是不知道这肥啥时候能推广开,咱们百姓也能用得起。”
老百姓不懂什么化肥之类的,因为和陈景恪有关系,他们就称之为侯爷肥。
老朱就趁机说了化肥成本的问题。
老头父子俩顿时大受打击,肥料比产出还贵,这还有啥用。
接着老朱又说,如果搞工业化,大批量生产,能将价格压下来。
但搞工业化成本太高,高到需要投入金山银山,还需要数十年才能弄成。
很多人都认为得不偿失,不支持朝廷搞这个。
老头两父子气的破口大骂,都是一群数典忘祖的畜生。
自己当官吃饱了,就不顾百姓的死活了。
这可是肥料,多大的代价都得搞。
“这是惠及子孙万代的好东西,别说是金山银山,就算砸锅卖铁也得搞。”
上一篇:全民领主:开局扮演秦始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