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60章

作者:见月明

  难道是这里的人不愿意生吗?

  不是,是条件太恶劣,生了也活不下来。

  是,汉人移民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可人口基数太少了。

  两个屯田所两百户人家,共计五百九十一人。

  靠他们自然生育,得多少年才能把人口提上来?

  而且,且末只是整个西域的一个缩影。

  如果朝廷连这里都没办法顺利同化,其他地方就更难了。

  所以,这里的同化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这就是他来这里坐镇的意义。

  只是这些东西,段海峰等人是无法理解的。

  作为军人,他们最擅长的还是打仗。

  当然,朝廷也不会一味的怀柔,该杀人的时候是绝不会手软的。

  一些顽固不化之辈,也是要处理掉的。

  且末这数千百姓,也不是居住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居住在广阔的区域。

  村子和村子之间,能搁十来里地。

  而且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非常不顺畅。

  一个村子发生的事情,可能大半年才能传到隔壁村。

  在这种情况下,处理掉一些不听话的,也不会引起大面积恐慌。

  朝廷的预估是,这七千多人能改造四千就算成功。

  所以,这个过程不会很长,计划里最多五年就要完成。

  到时候大明就能得到四千忠诚的百姓。

  他们除了长相和汉人有差别之外,其余的包括语言、文字、信仰等等,都与汉人一般无二。

  到时候双方再互相通婚,联系会更加紧密。

  等时机成熟,再从中原迁徙一批汉人过来,然后将这里的百姓迁一部分到中原。

  如此这般,这个族群将彻底被融合。

  且末这块土地,将真正变成华夏领土。

  这一切,可能需要二十年三十年,但朝廷等得起。

  况且,用二三十年时间,就彻底消化庞大的西域,这个速度绝对称得上是惊人。

  主要是皇帝和安平侯都还年轻,朝廷有数十年时间去贯彻实施一个政策。

第544章 风气败坏

  这天上午,陈景恪悠哉悠哉的来皇城上班。刚走到内阁大门前,就见候显急的团团转。

  就笑着问道:“候显,你这是怎么了?”

  候显见到他,大喜道:“哎呀,我的侯爷您怎么才来啊。”

  “快去看看吧,陛下正发怒呢。”

  然后他凑近压低声音说道:“七位阁老被当孙子骂了小半个时辰了。”

  陈景恪不禁有些好奇:“陛下很少迁怒他人啊,今天怎么了这是?”

  候显也有些愤怒的道:“还不是下面那帮刁民给气的。”

  经过他的讲述,陈景恪终于知道发生了什么,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

  朝廷要改风易俗,要推行大同思想,自然会提前调查基层的实际情况。

  今天锦衣卫那边终于拿出了一份报告,结果很糟糕。

  雇工法形成虚设,各地依然在按照以前的习惯用人,也就只有几个大城市和试点城市才得到了执行。

  这还不是最让人气愤的,调查报告还显示。

  随着商业的繁荣,各种黑恶势力快速孳生。

  各种收保护费的、绑票勒索、抢劫打劫,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头。

  村匪路霸也越来越多,朝廷取消了关卡,某些人仗着地利私设关卡收税。

  听到这里,陈景恪终于知道朱雄英为什么要发怒了。

  因为他听的也是血压升高。

  而且他比朱雄英等人看的更长远,知道这么下去会造成什么恶果。

  想要老老实实经商的,都被逆淘汰了。

  因为遵纪守法的商人在这种环境是活不下来的。

  只有那种恶人,或者和恶人有往来的,才能存活下来。

  这必然导致奸商越来越多,整个社会的风气变坏。

  到最后整个官场都会被染黑,变革的果实被摘走。

  想到这种后果,陈景恪不禁打了个寒噤。

  还好,还好这次为了推广人权,让锦衣卫去做了全面调研。

  算是误打误撞提前发现了这个问题。

  要是等这种情况彻底蔓延开来,再想整治就麻烦了。

  候显发现陈景恪情绪不对,连忙问道:

  “侯爷,您没事吧?”

  陈景恪深吸口气,摇摇头说道:“我没事,这事情和阁老们也没关系吧?陛下为何会如此生气?”

  候显小心的说道:“阁老们之前对陛下和您这次的行动,不是有些意见吗。”

  陈景恪了然了,朱雄英这是借题发挥。

  以现在大明的权力架构,这么大的行动不可能不经过内阁。

  内阁学士们自然不希望如此大动干戈。

  甚至有人直接就是反对,觉得朝廷小题大做。

  不是他们不支持变革,也不是他们反对保障百姓权利。

  现在的内阁学士都是几轮筛选提拔上来的,是坚定的变革支持者。

  只是坐在内阁学士的位置上,他们首先想的是稳定大局。

  大明百姓所拥有的权力,已经超过了历朝历代。

  雇工法的推行进展缓慢不假,可毕竟也在一点点推进。

  目前大明蒸蒸日上,实在没必要冒进破坏这种局面。

  所以,他们对这次的行动,是不支持的。

  甚至连朱标都是这种想法。

  只不过老朱、马娘娘、朱雄英、陈景恪,都认为有必要这么做。

  四比一的情况下,朱标只能放弃自己的想法。

  虽然他们四个人都认为应该这么做,但想法也存在一定差异。

  老朱、马娘娘、陈景恪三人是深知,权力争斗是要流血。

  想让士绅、豪强阶层让出权力,更要流血,还要流很多血。

  朱雄英则是认为,和这群虫豸搞拉扯,只会耗尽国家的元气。

  以雷霆手段将他们全部摧毁,才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

  同时也能震慑住所有人,让他们不敢不遵守律法。

  在当前的大明,他们四个人共同做出的决定,没有人能推翻。

  但正式的命令还未下达,内阁学士们依然在努力劝说。

  这本身就是他们的权力,倒也没什么可指摘的。

  不过……

  陈景恪脸色凝重的想到,村匪路霸都出来了,这次恐怕不动用军队是不行了。

  他很清楚村匪路霸的性质有多恶劣。

  就这么说吧,前世八九十年代,整个村子一起犯罪的事情屡见不鲜。

  有些人跑到外地干违法犯罪的事情,弄到钱之后回家乡捐一点出来。

  马上就能成为家乡的模范,全村全乡的人一起包庇他们。

  外地的JC过来抓人,被村民围起来殴打,车都给掀翻了。

  前世都尚且如此,现在的情况只会更加恶劣。

  光靠锦衣卫那点人手,显然是处理不过来的。

  锦衣卫拥有两个卫所一万两千人,看起来很多,可他们要监控的是全世界。

  目前能调动的也就三四千人。

  看这点人打击一下劣绅恶霸还行,扫H处E就力有未逮了。

  至于依靠当地的衙役捕快……想都不用想,这些人肯定会包庇本地罪犯的。

  而且衙役都是本地人,也怕事后被报复,不敢参与进来。

  只有军队不怕,那些恶霸再恶也不敢动军队。

  况且,军人都是异地当兵,没有乡土情节,不会包庇那些罪犯。

  将来退役了回到家乡,那些恶势力也没能力报复他们。

  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陈景恪心里已经有了大致的计划。

  然后他才迈步进入内阁。

  刚进门远远就听到朱雄英的声音:“……这就是你们说的民风淳朴?”

  “慢慢教化?你们告诉朕,这种要怎么改?”

  “法不责众?好呀,那你们给朕拿出一个处置的办法来?”

  连很少用的‘朕’都用了,可见他是真生气了。

  内阁七学士排成一排站在那里,脸色也非常难看。

  至于其他官吏,那更是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喘。

  有眼尖的见到陈景恪进来,不禁大喜,救星来了。

  有人唱红脸,那就得有人唱白脸。

  陈景恪先是见过礼,接着又假装不知道缘由,问道:

  “陛下,发生什么事情了,让你如此生气。”

  朱雄英秒懂,使劲拍了拍桌案上一尺多厚的资料,怒道:

  “这是锦衣卫刚刚呈送上来的,你自己看看下面都成什么样子了。”

  陈景恪走过去随便拿起一本翻了翻,又是一阵血压升腾。

  朱雄英说道:“看到了吧?都这样了,他们还反对朝廷出重拳,这与包庇罪犯何异?”

  陈景恪放下卷宗,假意劝道:“陛下,阁老们公忠体国,您这么说实在太冤枉他们了。”